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文言文

首页

文言文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1.翻译加括号的字
到则(披)草而坐
始指(异)之
(缘)染溪
外与天(际)
2.作者写自己“居是州,恒惴粟”的目的是什么?
3.指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25 23:30:50
    1.翻译加括号的字 
    到则(披)草而坐   披,拨开。
    始指(异)之   异,奇异,奇特。
    (缘)染溪    缘,顺着。
    外与天(际)   际,边。 
    2.作者写自己“居是州,恒惴粟”的目的是什么?
    柳先生要不“惴粟”,怎么会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找奇异的景色呢?这是一种逃避啊。 
    3.指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    若垤若穴
    夸张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三***

    2007-05-25 23:30:50

其他答案

    2007-05-25 21:45:09
  •   《始得西山宴游记》啊!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 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 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 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
      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
      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赏析: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参与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当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创作。“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
      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所作。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自己“?J人”的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绪。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快乐。以上描写,都反映了作者被贬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引子,文章这才开始呢——确实写得曲折生姿。接下来便正面写西山。作者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先写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然后“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
      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的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由此知道西山奇特,不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前文描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达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自由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将它推向极端,说“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了游赏的滋味。前面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可见,文章采用由抑到扬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被贬永州后的真实心态。
       仔细阅读以上材料,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

    1***

    2007-05-25 21:45: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