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什么是佤族?

首页

什么是佤族?

什么是佤族?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19 13:48:19
  •   族称佤族的自称,因居住地不同而略有差别。居住在镇康县和永德县 的自称为“佤”;居住在西盟、孟连和澜沧小部分地区的自称为“阿佤”、“阿卧”、“勒佤”;居住在澜沧、沧源大部分地区和双江、耿马的自称为 “布饶克”、“巴饶克”。这三种自称,前两种“佤”和“阿佤”、“阿 卧”、“勒佤”意思是一致的,是同音异写。
      “佤”在佤语中即“门”之 意,佤族传说中,人类刚从“司岗里”出来时,第一个打开门走出来的是 佤族人种,佤语称老大为“艾”,合意为“艾佤”,后来发生音变为“阿 佤”、“勒佤”。后一种自称“布饶克”、“巴饶克”,也属同音异写,“布”即“人”,“饶”即“山地”,合意为“山地人”,这是因佤族多居 住在山区,因此而得名。
      但这是稍后才有的自称,远古时候佤族大都自称为 “艾佤”。其他民族称佤族一般称为“阿佤”、“佧佤”。新中国建立前,其他 一些民族称佤族为“野佧”、“佧佤”。“佧”在傣语中为奴隶之意。佤族 在各主要聚居地的他称和自称还有:在镇康县,汉族称其为“本人”,傣族 称其为“拉”,佤族自称“佤”、“本家”;在耿马县,一般地称为“黄 佤”、“喇”,佤族自称为“细佤”、“管细佤”、“布饶”、“阿佤”; 在双江县,汉族称其为“佤”,傣族称其为“腊”,布朗族称其为“以 瓦”,拉祜族称其为“阿瓦”,彝族称其为“普泼”,佤族自称为“巴饶 克”。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境内的佤族有的被称为“西佤”,从镇康 县迁往缅甸边境的佤族被称为“腊家”。自然环境、人口及其分布佤族是一个跨中国和緬甸两个国家而居的民 族。总体分布在东经99。〜100。,北纬22。〜24。,即中国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和缅甸萨尔温江以东之间,北至保山,南至勐海的广大地区。
      在云南 境内的佤族主要居住在沧源、西盟、澜沧、耿马、孟连、永德、双江、镇康 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等县。佤族民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为阿佤山。境内主要大 山有耿马大雪山、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安东山、邦 盆山、莱姆山、困马山、西盟山、龙坎山、大黑山、莱相山、莱云枝山等。
       这些大山平均海拔均在2000〜3000米,最高山峰耿马大雪山海拔为3233多 米。山间小坝(盆地)一般海拔也在千米上下。山谷纵横交错,构成大小河 流,其中较大的有勐董河、拉勐河、小黑江、黑河、南览河和南垒河,流入 澜沧江;有南汀河、芒库河、南滚河、南马河、库杏河、南康河、南锡河和 南卡江,流入萨尔温江。
      整个阿佤山区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佤族分布的地区在北回归线之内,处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 气温,沧源县为17丈上下,西盟县为15〜16T;最热月平均气温,沧源县为 21。 6T,西盟县为17。 9T;最冷月平均气温,沧源县为10。 8尤,西盟县为 10。
       31。佤族居住地区受印度洋气流的影响,雨量较为充沛。年降水量,从 地区来看,耿马县为1415毫米,双江县为1434毫米,沧源县为1748毫米,澜 沧县为1425毫米,西盟县为2758毫米,孟连县为1437毫米。从海拔上来看, 年降雨量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多,从季节上来看,每年约80〜95%的雨量降于 6〜10月间,这时称为雨季,其他月份很少落雨,称为干季。
      语言语系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根据语言、词汇和语 法的差异,佤语又分为三种方言:布饶克方言,又称岩帅方言(以沧源岩帅 语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沧源、澜沧、双江、耿马等县;阿佤方言,又称马 散方言(以西盟马散语为代表),主要流行于西盟、孟连、澜沧等县;佤方 言,又称孟隶方言(以水德孟莱语为代表),主要流行于镇康、永德等县。
       其中,布饶克方言分岩帅和班洪两个土语,阿佤方言又分马散、阿佤莱、人 芒糯、时希四个土语。使用上述三个方言的人数,以布饶克方言最多,其次 为阿仮方言,再次为佤方言。由于历史上佤族与傣族、汉族间的交往比较密切,故佤语受傣族和汉族 语言的影响较多,有相当程度上的借词现象。
      在基数词、度量衡以及一些日 常生产生活方面的词汇,借傣语较多,建国以后,有关政治变革、社会发展 以及科教文卫方面的现代用语,几乎都来自汉语或由汉语转借而用。族群的起源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我国的佤德语支各族,是 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
      但对于他们与这一带地区存在过的古代族称和族体的关系及发展演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佤族自己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最重要的是“司岗里”的传说。西 盟的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佤族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沧源相当部分地区 的佤族却把“司岗”解释为葫芦。
      他们明确说得出的这个石洞所在地或葫芦 生长地,都在现今佤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虽然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却是佤族 人的宇宙观和历史的某种反映。即他们认为自有人以来,佤族就居住在他们 现今的阿侃山区,是这一带地区的最早居民。佤族研究者认为,南亚语支各族,包括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孟族、 高棉族等,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及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广大地区里现有居 民的最早先民。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佤族及同一语支的布朗族和德昂族的 古代先民,是古“濮”人的一支。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中央朝廷在云 南设立的永昌郡,其范围包括了今保山地区、德宏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 以及西双版纳州等等。永昌郡境内有众多的濮人部落。学者们认为,《华阳 国志•南中志》中提到的一些部落中,“闽濮”、“裸濮”都是佤、布朗、 德昂等的古代先民。
      到了唐代,史书中开始对佤族有明确记载,唐代樊绰的 《蛮书》记载:“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望蛮外喻部落,在永昌西 北”。其“望”与现在的“佤”族都是同音异写,“望苴子”则是对从佤族 中抽调出来的部队的称呼。由此,可以认为“望蛮”、“望苴子”、“望外 喻”(“望”人的一部落名)都是佤族的先民。
      1253年,蒙古忽必烈进军云南,取得大理政权后,佤族居住的地区分别 属于云南行省的镇康路(包括今镇康、永德等地)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包 括今耿马、双江和沧源部分地区)以及木连路(木连即孟连,包括今天的澜 沧、孟连和西盟以及沧源的部分地区)。明代设置孟连长官司,管辖现今孟连、澜沧等佤族地区。
      在镇康、孟 定、耿马等佤族居住区又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在孟定府地 分置了耿马宣抚司。清代在基本沿袭明代建制的基础上,略有变更。明清时期一些史志典籍中记载的在以上这些地区居住的“哈杜”、“哈 喇”、“古刺”、“哈瓦”、“卡瓦”等,指的都是佤族。
      族群的历史变迁。不少历史文献记载和学者研究表明,古代佤族的分布 区域是很广的,东西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北至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州和保山 地区,南及缅甸的景栋和泰国的景迈一带,阿佤山则是他们的中心分布区。自唐朝以后(不仅仅始于唐,时间当更早),佤族分布区的各个民族, 发生了局部的迁徙和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在南诏统治时期,曾把西爨20万居民迁到保山一带永昌地区,又把永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佤德语支各族和 部分傣族等)迁往内地。这就引起了佤族北部地区民族居住的变动,佤德语 支各族在南诏的政治压力下,有些也就不断南迁了。元明清以来,佤族与内 地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关系进一步密切,汉族、傣族和拉祜族不断向佤族分布 区迁徙,佤族居住区域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佤族中间的一部分与上述民 族交错杂居起来,一部分自南和自北向阿佤山区集中。
      据元朝以前的史书记 载,保山、镇康、永平、云县、凤庆和景东的主要居民是佤德语支各族。可 是到了明末清初,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则已经是汉族和傣族了。这表明佤德 语支各族部分南迁了,部分与汉族和傣族融合了。佤族迁徙的情况还可以从 以下二点得到说明:一是现在云南的德宏、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尚有少数 佤族分布;二是现居住在缅甸景栋地区的佤族自称“佤”或“佤库特”,“佤库特”意即被遗弃的佤族。
      所谓遗弃,就是大部分佤族已经迁走了,现 有者是遗留下来的。其他民族的迁徙发展是引起佤族迁徙的一个主要因素。但与佤族内部的 社会发展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当时的佤族还处在狩猎采集和游耕农业阶 段,不可能长期定居,经常的迁徙是出于他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佤族经常 且频繁的迁徙活动,还可以从西盟地区建寨较早的马散寨若干人的家谱记忆 中得到证明。民族关系古代的佤族与周围傣、汉、拉祜等民族有着很密切的交往 和相互影响。由于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佤 族主要是通过孟连、耿马、孟定、勐董等傣族土司实行间接统治。
      过去居住 在山通、绍兴、蛮海、完冷等地的佤族,受孟连傣族土司的管辖,随后迁至 沧源地区的佤族又分别受耿马、孟定和勐董土司的管辖。随着佤族社会的发 展,约在19世纪中叶,佤族中的胡姓“官家”(大头人)成为了佤族部落的 首领。

    唐***

    2016-07-19 13:48:1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