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求有关“教育信息化”论文

首页

急求有关“教育信息化”论文

急求有关“教育信息化”论文,提供大纲思路或参考文献也万分感谢啦!本科毕业论文,最好能用高等数学知识(如运筹学,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和教育信息化沾边的都行,提供大纲思路或参考文献也万分感谢啦!拜托拜托!可直接发至我邮箱  必有重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02-27 23:11:55
  • 我已发送到你油箱~~请收取~~我Q油箱来的

    傻***

    2005-02-27 23:11:55

  • 2005-02-24 12:28:11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带走1分

    啊***

    2005-02-24 12:28:11

  • 2005-02-22 21:22:29
  •                       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历史及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产生的背景,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关键特征、操作要领等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文中提供了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并对其教学效果和前景作了探讨。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的一种研究型课程模式。研究型课程在美国有着较长的历史,其中几经盛衰。为了便于叙述,这里将它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型课程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以杜威的"做中学"项目为主要标志。
         这一过程中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反省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源起于对"不确定"的困惑,"它包含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形成观点;典型的反省思维包含5个序列不固定的阶段或形态:问题、观察、假设、推理、检验,只有这种"严肃认真和连贯的"思维才能导致的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提出反省的思维活动"必须成为一种教育目的",并倡导以"做中学"形式的作业单元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自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实验,整合和积累专门化的科学知识?quot;变得精通实验探究和证明"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反省思维;除了上述理论上的探索外,他还在芝加哥实验学校身体力行,竭力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推行其"做中学"项目。
         由于进步主义在美国教育史上众所周知的影响,"做中学"项目形式的研究型课程得以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并在进步主义的鼎盛时期一度十分活跃。如前所述,这类项目是围绕存在的"不确定"的问题和消除"不确定"的"探究"活动而展开的;因此,以能引起学生困惑的问题为核心?quot;作业单元"和以真实的探究为核心的"活动教学"是这种研究型课程的关键。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十分强调反省思维中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通过分析而消除可能使人误人歧途和不相关的因素;通过收集和比较数据而突出重要的因素;通过实验变化审慎地建立数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中小学的"做中学"项目如何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保证它具备某些专业探究的特性,杜威未能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中做出解答。
      随"做中学"项目的泛滥,杜威的研究型课程逐渐蜕变为一些实用的职业、手艺课程或动手活动,研究型课程徒具其表,"探究"的精神内核丧失殆尽。这也许正是杜威?quot;做中学"项目遭受诸多指责并在进步主义衰落后江河且下的原因吧。   第二阶段,研究型课程的二度兴起,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为主要标志。
         杜威之后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再一次重申了杜威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某些观点,并试图从操作程序上来规范杜威提出的研究型课程,为实施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使之能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地实施。   第三阶段,以计算机支持的问题求解和探究为主要标志如:基于计算机的模拟和微世界项目。
      这一新兴的动向最初与Logo计划密不可分。Logo计划的负责人佩帕特称其理论基础?quot;从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的观点以及同有关思维的一般观点相联系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中"得来的,学生可以把程序看成是自己的科学理论,通过计算机工具在信息丰富的情境中展开、研究和验证自己的理论。
      可见它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与社威、布鲁纳是一脉相承的。杜威们的研究型课程虽然突破了将学生机做白纸或知识容器的传统观点,有次提出了要让学习者通过"探究"主动思考,但如何保证探究中确实伴随着反省思维、如何促进这种思维却始终是他们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少相应的外在工具显示、监拄研究型课程中的反省思维,无法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来规范探究行为,前两阶段的研究型课程要么庸俗化、流于形式,要么则神秘化、缺乏操作性。
      Logo计划以及随之出现的将计算机用作学习工具的思想使数度步入困境的研究型课程柳暗花明,由此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一种新的研究课程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也就应硕?/p>   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按德利的定义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
      前者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如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认知工具作为一种思维技术,它与传递技术的不同在于1)由学习者控制而不是由教师或技术控制的;2)用来促成学习者对所学领域进行努力思考、并达成一些在没有工具情况下难以形成的想法,而非用来简化信息加工或使任务相对更容易的。
      例如,作为一种传递技术的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的知识转变为一组可传递的、指导决策及问题解决的事实和规则,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与专家类似的知识表征,事实证明其效果差强人意;而作为认知工具的专家系统则要求学习者分析知识库,在自行建立事实和规则库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家系统;为此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造逻辑规则库,并对结论进行解释。
         根据认知工具理论,借助外部的认知工具可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外化,有利于高级思维的教学监控;而同时合理设计和使用的外部认知工具能激活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反省思维。显然,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的专业数据库软件、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可成为理想的认知工具。
         二、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基础,它吸取了在研究型课程发展三阶段中各种形态的合理因素,但又绝不只是它们的简单加和。其关键特征如下:   首先,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承担研究任务,井从自己参与的研究中学习。
      所谓"自己参与"是相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旁观者的角色而言的--例如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与他们阅读这些问题的材料、听有关讲座、完成操练作业是不同的;但是它并不等于学生必须动手操作,否则很可能陷入进步主?quot;做中学"的泥潭。另外,科学研究还意味着用事实来支持观点、信念,传统的经验主义立场认为事实是自我表达的,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科学研究仅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及其官途径积累信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主张用事实支持思想而绝非是用事实来代替思想,其中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围绕问题搜集、整理信息,信息的针对性、连贯性和认识深度闪现的就是研究者思想的光芒。
         其次,在真实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的科研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和连贯性的整体探究活动,指导这一过程整体性的就是连续的思考、通过演绎或推理对连续关系的揭示和强调,也即杜威所反复强调的反省思维。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研究的展开、在连贯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引入的,并且以不打断连贯的思想过程为前提。
      多媒体技术是研究的促进器而非负担,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对问题连续关系的探究行为不应因技术的引入而中断或转移。   再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仅限于其工具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使研究的问题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高级思维活动;作为认知工具,它还有这样一层含义即: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同时工具在熟练者手中会更有效。
      进一步说就是,在这种采用技术支持的新型研究型课程中,技术之于课程仅限于其工具作用,若侵及或削弱课程的探究性质即非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研究型多媒体教学。   从现有的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一些研究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成功地实施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几点在于:   第一,选定适宜的研究主题。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涉及到采用各种多媒体信息采集和处理工具支持研究,这一模式虽则本身与内容无关(content-independent)的,但是研究主题的选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真正具有教育意义,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曾就作业单元的四个条件做过初步探讨。
      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而言,适宜的主题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研究工具,此外它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应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应足够宽泛以便学生能形成具体的个人(或小组)研究方向;应反映问题的社会和科学逻辑,使学生能从对所学课程与研究主题之间关联的体验中学习。
      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主题往往是从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中衍生出来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且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的跨学科任务。   第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的科学性既反映在采用的方法上,反映在从事研究的科学态度里,还反映在研究的最后"产品"--研究报告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后提供的一系列渐进的研究指导中把握好一个"度"即:帮助学生采用类似专业研究人员的方法展开工作而绝不越俎疱、初暴地干预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进程,不片面追求所谓"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研精神。
      对一些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硬科学"研究项目来说尤为如此,由于"硬科学"往往存在一个可预测的结论,教师不应将之强加给学生;相反,当预期的结果不能出现时,应引导学生反思以揭示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对最终结论的影响。而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体现在:数据的可视化演示、对科技文献要点的关注、对不同发表形式(报告、口头演说、论文、电子发布)之差异的关注、完整的研究文档。
      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进行密切的教学监督如:和学生就研究的问题、困难、解决办法、现有发现等进行讨论,使研究框架、要找的资源和术语明晰,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研究策略模型;随研究的演进,还应鼓励学生采用包括通用的应用软件如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软件、字处理软件、编程软件等科学的数据处理手段收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个人项目的一些观点,并最终撰写和提交较科学的研究报告。
      此外,研究的"科学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可考虑随学生年龄、研究能力的递增逐渐降低研究项目中"趣味性"、"竞争性"等激励动机因素,逐渐向更严肃、更科学、更合乎专业研究人员工作方式的方向转变,从而逐步提升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具体方案的"科学性"。
         第三,向学生提供使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工具的指导。如:信息搜集工具(光盘、在线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数据处理如最优化的编程方法智能模拟等等。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随研究的展开学生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
      教师既可采用集体讲授、班级练习的办法向全班引入某种新技术,也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个别化的辅导,总之,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一些研究者如对技术指导提出了建议:循序渐进,在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新技术,否则会导致学生有限的心理资源从研究主题分散、过多地专注于技术;启用学生导师;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低年级(尤其是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尽量采用光盘数据库,因为在线方式更可能使他们在浩瀚的信息中迷航。
         最后,设定有形的任务目标。类似科学家的真实研究固然本身能促进内在动机,但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保持动机和兴趣,对学生而言尚需要可为之奋斗的有形目标如:论文研讨会、研究成果展等;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研究成果转换为可操作的实际解决方案。
      这些有形目标的设置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挑战,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在完成开放的研究项目过程中不致因失却方向而一无所获,因而有利于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另外,学生达到目标后的成功既是最好的报偿和奖励,也是最好的老师。   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Make It Happen!方案Make It Happen!是美国教育开发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在一项历时五年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学方案。
      它以"I-search"为基本框架,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阶段:   ·教师确定I-search主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鼓励学生选今对个人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学生(或学生小组)构建待研究问题的框架,制订搜集信息、构建知识的研究计划;·着手搜集信息,汇总所有有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形成I-search研究报告并向他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收获。
      方案规定"I-search"必须是基于研究的主题单元,但对单元的具体主题它并没有作特别的限定。实施中要求师生尽可能地结合适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由于研究主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它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或学生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及学生小组间的合作。
         新罕布什尔州一所采用此方案的中学以该城镇的历史作为L-search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课堂上使用教师自制的录像,查询商业电子数据光盘、在线专业电子数据库,以及访问博物馆、采访相关人士等走出课堂深入社区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有关自己生活其间的小镇的历史,围绕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的方向。
      在整个I-search研究计划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等工具记录、整理从社区搜集到的信息,拷贝、编辑电子资源库中相关的信息,利用数据库程序对所有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建立相关问题的个人研究数据库,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撰写"基于事实支持的"小镇历史研究报告;同时,还鼓励学生合作进行调研,通过电子邮件和专业历史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总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与历史学专业人员相同的方法研究个人感兴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涉及到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甚至家族史等各个方面,学生可就重大历史事件对小镇历史进程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完成后除了向论文报告会做研究报告外,学生个人或小组还需以电子文档或张贴等有形形式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示一段时间,此外教师还可向有关学术机构或当地博物馆推荐有价值的学生论文。
         四、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评价及前景预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取得了不少积极效果。例如它特有的真实研究的性质--研究者的身份、更专业的工作形式等明显地提高了学习动机;毋庸置疑它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主要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差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表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同样利于差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此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获得了一些附带效应,例如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追求知识而不是在考试中展示其掌握程度、意识到学习本身而非评分等级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无法回避布鲁纳发现教学所面临的指责。教育既然承担着人类社会生活延续和交流的功能,那么不应该寄希望于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全部人类文化遗产。因此核心课程采用这么教学模式如何与传统教学穿插进行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与结构化的教学不同的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
      由于研究主题多数与学生密切相关,研究过程的演进往往无法预料,教师不仅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帮助克服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巧妙地设计课程使之既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不超出学生能力发展范围,又能渐次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如何保证各研究项目按一定的序列前后承接、具有发展性等等。
         除了采用电子数据库等资源的文献研究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包括实验研究、优化研究、模拟研究等,例如有一种基于微机的实验室(Microco puter-Based-Laboratory)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而精确的测量工具。从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代表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研究型课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之所以会如此,笔者以为,这固然应归功于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教育界对研究型课程有了更多的准备一对早期研究型课程来说教学机器面对的,文化惰性"同样存在,而时至今日美国已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国家的注重"同当代生活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和兴趣"的课程体系。
      此外,校本课程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为学校选定研究主题、组织教学留有极大的自由度,不失为发展校本课程的一种较好形式。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繁荣。 。

    小***

    2005-02-22 21:22:29

  • 2005-02-21 20:25:54
  •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 
        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跨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以此为契机,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都得以迅速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和成熟化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占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占65。32%)、小学有4。
      4190万所(占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3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正式颁布,标志着信息技术走入国家课程体系,也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走向了新的高度。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目前已经有五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国家教育部评审,并获准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试用。
      无论是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信息技术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全社会和整个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以英特尔R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和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为主要成功范例。
      这三种课程整合模式是在国外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基础上引入国内,各有特色,对国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及应用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拥有量增加到663万台,校园网超过3。
      5万个,与2000年相比校园网建设增长了10倍以上,计算机拥有量实现了翻两番。中小学校园网和城域教育信息网络是“校校通”工程的基本形态。不久前,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自从2000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以来,我国大部分教师已经接受了各种层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功培训20万中小学教师。教育部也启动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为教师提供基于远程的培训和资源。特别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给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工作已经在很多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持下开展起来。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在充分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思考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每年数以百亿计的教育信息化投资究竟带来了多少质量效益?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奖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的热闹场面,到底有多少学校能拿出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在热闹的表面现象下,还有哪些不合理的表现,存在哪些误区?我们进行反思是为了认真总结、梳理所走过的发展道路,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的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来。
       信息技术课:羽翼未丰 信息技术赋予人才素养以新的内容——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2003年2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出台,并确定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方案。
      同年7月,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根据新课标编写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并于今年秋季将这五套教材推进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案例。
       几年过去了,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师和学生们进行了采访。 一、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
      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再看看正在进行高中课改的几个实验区。某省教师反映该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表是这样安排的:高一的第一学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学分;第二学期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2学分。
      信息技术一共就4学分,高一修完以后,学校在高二、高三都不打算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了。原来,很多地区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时,从省级培训就开始划分高考和非高考科目,每个高考科目中又分为高考和非高考模块。“一个好端端的课程在实验阶段就开始严重走样了!表面上是在追求升学率,其实留下了很多隐患。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主任苗逢春博士在评论一些省区的做法时,如是说。 2。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一年多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
       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
      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
      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
      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位接受采访的高中生迷惑地对我们说:“新课改不是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吗,怎么还是让我们在循规蹈矩中重复旧知识呢?” 3。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首先,小学、初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界定,且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严重过时。
      教师们不知怎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掌控,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混乱和无序的重要原因。一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感叹道:我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一本电脑书。我不知道要让学生怎么学,我该怎么教。按照这本教材要求,光画图这部分就要学18课时,整个学期不可能都让学生画画儿吧! 其次,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
      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缺失,让本来就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课程雪上加霜,难怪有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标准使我们的学科比音、体、美等学科的地位还要低”。
       4。信息技术教材众口难调 今年秋季,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已经进入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这几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一位山东济南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谈道:“我们现在统一使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
      上了一节‘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课后,课堂气氛是不错,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效果比原来我讲学生听好多了。我感觉新教材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挑战。课堂现在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能力要求都高了。” 但也有教师反映教材的可操作性差,有的觉得现有教材中章节设计过于简单,有的对如何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存有疑问,感到一节课要任务讲解、操作演示,时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相关知识与阅读材料里面的知识要点不知如何处理。
      有些学生对新教材也不太理解。他们反映:“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吗?怎么总在不停地讨论、总结方法?” 反映在区域差异以及学校差异上,一方面教师们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有教师提出,农村地区的教材要根据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农村的文化特色,不能城市化倾向严重。
      有的教师则推崇校本教材。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又希望信息技术教材能全国统一,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5。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力量。
      他们既要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还要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的信息素养。 不可否认,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
      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反思和建议 1。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分析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实引发了教师们的疑问“信息技术课程生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二者实际上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因此怀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
      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自我的设想。 课程整合承担的是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它作为课程教学(如语文)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课承担的不仅包括一般的信息素养,还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并不冲突。就好像识字、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语文课中进行系统培养,而在其他课中进行应用。 在这个问题上,苗逢春博士也明确了同样的观点:“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
      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会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 2。 课程建设不能顾此失彼,要两相兼顾 既然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地位,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讨怎样去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技术是形,文化是神”。
      同样,苗博士也探讨过信息技术中“信息”与“技术”的关系,说它们是“道”与“术”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改变原来“为操作而操作的倾向”,但也不能只片面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忽略对技术本身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的系统掌握。
      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完善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铺筑道路。 3。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 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但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否已经处理好了以下问题。
       (1)放开教材的地方垄断,增大教材选择的透明度。许多教师由于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了解其他教材的机会比较少,偶尔看到好的教材时,对现有教材就会产生反感,因而减少了遵循教材教学的内驱力。 (2)教材的研发要“以人为本”。
      许多教材不受教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一线教学不够贴近。许多教师抱怨:“教材的研发基本都是高校专家以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们编写出来的,虽然对方向性的把握比较准,但根本没有办法根据这些教材组织教学。”教师们担心这样的教材只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土壤,会脱离教学的实际。
       (3)教材要考虑各个学段的衔接问题。由于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各个出版社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写差异甚大,好多初中与小学的教材缺乏衔接性。与高中阶段教材的衔接问题令各个地区的教研人员和教师困惑,学生也由原来学习信息技术非常积极主动的状态,开始觉得内容重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4)要具备自己的特色。教材虽然种类很多,但教师们反映真正既具有权威性、有特色、又得到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教材比较少见。 4。教师们要肩负起课程建设的重任 相信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耳熟能详,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
      这一理念是指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⑴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习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也会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⑵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超越教材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
      北京市丁香小学的武健老师“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观点就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理解,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 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
      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

    姬***

    2005-02-21 20:25:54

  • 2005-02-17 21:47:40
  • 网上很多呀!搜搜看

    U***

    2005-02-17 21:47:40

  • 2005-02-16 11:08:16
  •   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管理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尽管我国教育网络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就是指部门的系统比较强,横弱是指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等问题。为此,国家信息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并切实解决物理线路的互联互通问题。   尽管我国教育网络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网上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和怎样才能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教育网站虽多,但网上教育资源并不多,而且很多网站的教育资源或彼此重复或覆盖面狭窄,可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例如,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BECTA)在2000年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信息与通讯技术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对2110所学校的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具备良好信息资源的学校77%学生达到了要求的水平,从而显示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英国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别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注重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并于1998年建成了全国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NGfL),以求联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经过几年建设,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而且具备功能强大的搜索功能。
      同时英国也注重建设面向教师的网络资源,2000年8月,其教师网(TeacherNet)开通,这是专门为教师准备的门户网站,使教师简单地获得相关信息与服务,包括进入政府和协会为教师准备的网站。   我国各种类型的网络教育网站名称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现有各类以教育为名的门户网站达1600多个(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教育部正式批准大学设立的网络教育学院),但真正做得好的不多,亟需加强管理。为此,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
      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为不同教学、学习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资询服务。建立适合中小学生上网的内容安全、家长放心的绿色网络工程。
      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安全的防护体系。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讲座、行政和经济手段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2)各类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3)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4)学生应培养现代化学习观念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5)积极利用媒体等手段向社会不断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已经连接到学校、单位以及家庭。
      就大部分家长来说,可能只看到互联网的皮毛,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内涵不甚了解,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公共网络场所疏于管理,使社会上一些人士及一些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危险就象汽车可能出车祸的危险一样,我们并没有因为可能出车祸而不使用汽车所带来的方便,或不发展汽车工业。
      既然互联网的功能利大于弊已成为共识,在现阶段,媒体就不应过分渲染互联网的弊端。相反,媒体更应该加强宣传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方便,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主动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的意识。   进一步加强“校校通”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校校通”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对中小学教育信息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但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校校通”对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校园网建设存在重硬轻软等现象。   “校校通”工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于2000年底开始启动,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展开,特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上海、江苏等地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但是,在校园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课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的现象,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所以,在推广“校校通”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部应是倡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对“校校通”工程来讲,教育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更多的起到倡导者、规划者、组织者的作用。
      “校校通”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校校通”建设要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发展。“校校通”的规划应与CERNET全国主干网的建设和发展统一考虑。具体工作可考虑发布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参考意见等,以保证网内标准的统一性和软件的兼容性。
         “校校通”的具体建设应多发挥当地政府和学校的作用,包括建设资金的筹措。CERNET应提供优惠的接入条件和技术支持。教育部应更加明确地将CERNET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干网,更多地支持CERNET的建设和发展,其它的所需经费可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2)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统一部署   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统一规划指导意见下,参考技术标准,开展“校校通”建设,把“校校通”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扩展平台。
      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
      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规划本地区教育网络特色资源建设,多方筹集经费,建成后接入国家教育信息化主干网(CERNET)。
         (3)各级学校应提高现有教育网络的使用效率   不管是国家教育网,还是“校校通”,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还是应该体现在使用上。当年互联网建设之初,社会各界也曾担心使用问题。我们当初曾将互联网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就教育信息化来讲,所谓“路”就是指现在建设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已建成一定规模。
      “路”上要有“车”、“车”上要“货”,同时“车”要有人开,“货”要有人用。重要的是要有“货”和“人”,“车”可以理解成网站网校,“货”就是教育信息资源,但最主要的是要由人—教师和学生来使用和掌握。   “校校通”工程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那将会脱离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结果只会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由于观念和习惯等原因,大概有50%以上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应有的效益,中小学尤其严重。为此,除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外,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现有教育网的使用效率。
         (4)“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   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校校通”工程是为了适应我国幅员辽阔,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因而,“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有些学校单纯地以为建立一个学校网站,联通了互联网,做几个漂亮的页面就是实现了“校校通”,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中小学校校园网在解决了通网络的问题后,网络教育资源不应重复建设。即便是重点学校也应该意识到名校也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个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各地方,应针对本地区信息资源状况及学校具体情况,保证网络畅通。   另外,就是从省市和国家层面上,要优选课程课件,开发大量适合各层次需求的课程、节目或软件,放在电视台和大型教育资源网站上,使有需求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特别是像遇到SARS这样的突发灾害,能保证网络畅通,使学生、教师在家中能进行学习或教学,尽量减少损失。特别对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受人才、资源、信息及经费限制,应重点解决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尽量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5)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学生、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 。

    花***

    2005-02-16 11:08:16

  • 2005-02-15 21:31:44
  •     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理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对学习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应用场合又很难区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各种不同的见解都反映出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强调信息向知识价值增值过程。2、既重视知识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又关注人的信息习惯与素养。3、承认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4、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进行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体应用的习惯性思路,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既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借鉴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
         正如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综合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 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倒底哪些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呢?依笔者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几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识增值链过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焦点,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共享及内化对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教改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是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石,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过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今天,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局限于从教育媒体或教育技术的范畴来探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还是技术,信息还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技术要素,传递教育信息只是知识运动链条中的一环,网络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时代教育和社会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当然,知识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但没有知识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实现"校校通"以后。
      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网络时代全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互联网上已累积了五亿以上的网页,数以兆兆计的文字数,可以说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开放的资料仓库。这些数据、资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呢?另一方面是我们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准备建设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如何设计、组织、运行、管理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迫切的应用,如文件分类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知识版权和产权问题、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有应用才会的发展,国外或企业中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与方法为我们解决上述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就有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转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这种知识转化认识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同于企业中所讲的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组织知识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识,没有个人知识管理不行,不但学生的知识行为需要规范,教师也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应用活动。
      当然,针对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的方案,开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门户入口,编制全校性的知识分类方案,促进全校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这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只有把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下面列举了一些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由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很难区别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管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没有分类的信息常常一盘散沙,谈不上知识运用,分类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常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识孤岛。
      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1)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种分类对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校具体操作上不易实现,建议学校在考虑知识分类时采用"多重动态分类"观点,按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分为学校通知、公告、教案、习题、试卷、课件、论文等,在设计知识分类时要考虑到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
      最近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组织以主题方式,分为十八个核心心元素对信息进行描述。其中九个是必需元素,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教育资源建设状况来说是场及时雨,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考虑知识分类时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识的检索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包括关键字检索、全文检索,现在还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也由关系型数据库扩大到一些非关系型的结构,如共享文件夹,邮件、网站、目录等,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门户站点与个性化服务   门户站点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学校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学校内部的门户站点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入口,里面应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学校的通知、公告、新闻、最近知识库和更新情况都应放在明显的位置,除此外,还应包括邮件、日历、任务、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信息。
      每个用户登录后都有一些个性化的界面,一些订阅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推到用户面前。此外门户站点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个人或团队创立个人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 4、创建知识库,关注知识流   知识库不是资源库,资源库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识库是学校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经过消息吸收后的知识再创新,具有收集整理的价值,以便为后来者提供利用。
      传统的资源库有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化的结构,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断堆砌,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为和习惯,而知识库则是从工作流的角度来认识,他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5、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环境   技术手段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知识管理更重要地是营造一具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动态的知识流,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创建学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现象。
      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 6、兼容个性化策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由此而成一个学校内在的文化底蕴,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编码化策略,即把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进行共享利用。另一种是个性化策略,即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当时的环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
      应该承认,编码化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讲,所以我们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通过网上实时通讯进行音像交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四、知识管理实施的步骤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需慎这又慎,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
      另外,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知识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一般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五、知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管理目标要与学校总的办学目标相关联。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识管理的价值。 2、 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和组织的基础构件。学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中要符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要求。
       3、要建立标准的、灵活的知识结构。学校在可参照有关文件,构建适合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确定好知识传替通道与流程,建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多重知识传递通道,进行相关的检索技术研究,确保知识库建设好,运用好。 4、要建立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 在学校内部要大力提倡知识资源的共享意识,个人要分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产权分明,同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学习风气建设,组建学习团队,倡导隐性知识的交流和显性化。
       5、 要有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支持。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和观念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中层干部在学校知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既熟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又对新的管理方法模式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对学校的大政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争取管理的认同与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与学生既是适应管理的主体,又是知识管理的对象,更是知识管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焕发出他们的极大热情,知识管理才会成功。 (未完)下接。

    伊***

    2005-02-15 21:31:44

  • 2005-02-15 17:00:42
  •  
    这个网址有,不知道合适不?参考一下吧。

    龙***

    2005-02-15 17:00: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 【求助】关于 华硕adsl 与 TP

    每家运营商的DNS都不同,而且各省的也不同。你可以问问你的网络提供商,他们会告诉你的。(也可以通过分...

    互联网

  • 根据医学资料记载

    B.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

    公务员考试

  • 无锡有哪些大学?

    无锡至少有两所正规大学: 1、江南大学 2、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由于它不直接在无锡召本科生,所...

    院校信息

  • 小天鹅洗衣机

    嫌麻烦就把你洗衣机的型号或断皮带,拿到维修点去买1个,自己装上就可以了(要有个小扳手把螺丝放松,装上...

    购物

  • 笔记本电脑永远是解决笔记本故障的卡片屏幕...

    有时,我们的笔记本电脑总是卡住了。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太熟悉的网友。现在让我们告诉你...

    电脑/网络

  • xp电脑显示屏调节屏幕亮度怎么调节_XP...

    XP电脑显示屏亮度调节怎么操作 1、直接在XP系统桌面空白处右键选择属性打开【显示属性】程序。 2、...

    电脑/网络

  • 计算机不能重新启动所有时间重新启动如何解...

    关于计算机不能重启和重启的问题,我相信很多网民以前见过。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有一点告诉你,计算机...

    电脑/网络

  • 如果笔记本不能上网,我该怎么办

    也许有些网友对笔记本电脑无法上网的问题了解不多。现在让我们向你介绍一下笔记本电脑不能上网的原因以及如...

    电脑/网络

  • 现在移民需要多少钱(留学移民要多少钱)

    在众多的热门移民国家中,能够同时满足速度快,要求简单且有法案支持的移民国家,目前就只有马耳他,希腊,...

    电脑/网络

  • 高迪安集团公司的实力怎么样?

    高迪安(英文:GOLDIAN,前身:金大元集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致力于真爱人文事业的发展,旗...

    管理学

  • 有人了解高迪安集团这个公司吗?

    高迪安(英文:GOLDIAN,前身:金大元集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成立以来致力于真爱人文事业的...

    产业信息

  • 高迪安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好吗?

    高迪安集团旗下的元梦智能科技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以数字智能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并集研发、生...

    产业信息

  • 高迪安这个公司现在旗下现在主要有哪些产业...

    高迪安旗下产业比较多,涵盖地产、教育、珠宝、智能、金融、互联、健康等多个领域。集团从地产起步,开发了...

    产业信息

  • 高迪安之前开发的第一个新房是哪个楼盘?

    位于浦东川沙的金钟苑,后续集团开发了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地标性楼盘——香梅花园。

    购房置业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