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样正确看待\"三纲〃?

首页

怎样正确看待"三纲〃?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8-15 13:21:21
  • 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安定社会,统一思想上有一定作用。毕竟一种的思想的出现都是当时社会的反应,更何况三纲在当时的流行。

    凡***

    2019-08-15 13:21:21

  • 2019-07-26 16:15:13
  •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1]  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

    匿名

    2019-07-26 16:15:13

  • 2019-07-25 11:19:37
  • 道德规范,被统治者所利用。单纯从道德规范来说,三纲五常是文化和修养的象征。一个社会,本来就应该有领导者,有跟随者;一个团队,也应该有主导者,有协作者;一个家庭,同样应该有一家之主。这样才是阴阳协调,三纲,则明确了这些关系。五常,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标准。如果人人都可以按照五常所说的去做,那这个社会,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

    二***

    2019-07-25 11:19:37

  • 2019-07-14 15:44:27
  •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
      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
      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一***

    2019-07-14 15:44:27

  • 2019-07-14 09:24:49
  •   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人以为“三纲”为孔子的发明创造,受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人们普遍把“三纲”理解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礼教,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事实果真如此吗?要想了解“三纲”的真正内涵,首先要厘清其来龙去脉。“三纲”的形成与定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大体上说它孕育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是孔孟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尊尊”“贤贤”等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周易》阴阳说和天道观以及法家功利观念洗礼之后的产物。
      它的出现也与儒学的制度化进程密切相关。春秋末期,孔子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认为只有正人伦之常,君、臣、父、子做好本职工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至于夫妇关系,孔子也有论及。据《孔子家语•本命解》,孔子从天道、人情出发,认为男子只有成为“任天道而长万物”的智者,女子才能“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它彰显了两性之间不同的德行。
      另外,对待妻子,孔子还提倡以敬、亲、爱为先,认为亲迎新妇的大婚是敬的最高表现(《孔子家语•大婚解》),体现出对妻子的重视。后来子思将基本人伦关系扩充为五: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孟子则以“有义”“有亲”“有别”“有序”“有信”进一步规定和发展了子思所提出的五伦关系。
      及至《吕氏春秋》,将三者从五伦中独立出来:“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汉儒董仲舒把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与天道观联系起来,在天人系统中确立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阴阳和谐是天道。东汉《白虎通义》最终将三纲确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说成熟于两汉时期,并不是偶然的,中国真正成为大一统的帝国始自西汉。有组织的帝国必然需要有一个有组织的礼教、一个有组织的伦理系统来奠定基础,五伦观念发展成为更严格更有力量的三纲说,是历史的必然。纵观“三纲”之形成,从孔子到《白虎通义》,都是在强调各安其位,和谐相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规定,并没有任何尊卑等级之意。
      纲,提网之总绳。“以某某为纲”就是“以某某为重”的意思。用董仲舒的话来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春秋繁露•基义》)。意思是说位置或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自然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你***

    2019-07-14 09:24:4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化/艺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