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银行保险叫阵混业经营是什么?

首页

银行保险叫阵混业经营是什么?

银行保险叫阵混业经营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7-29 10:33:32
  •   上海银监局去年底的一纸通知给业界带来了极大震动。    
    通知规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没有理财专柜的银行网点,一律不得办理投资分红型人寿保险业务。此外,银行应明确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与代理人之间的责任义务。除了不得将银行产品与保险代理产品进行比较外,在代理保险产品的宣传内容及有关投保书(单)时,也应避免出现“银行”字样。
          红火了三年多的银保合作,终于由银行方面敲响了警钟。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国银监会目前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下发类似通知,但上海银监局的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银行监管方已经不愿坐视银行保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专家认为,这一管制措施可能会成为许多金融混业经营导火索中的一个。
          不平等合作此次上海银监会的通知,旨在全力维护银行信用。原因很简单:在目前的银保合作中,银行的最大风险就是信用缺失。    目前不仅上海,几乎全国所有银行保险产品都属分红产品,而且大部分都在储蓄柜台出售——因为开设理财柜台的银行网点毕竟是少数。
      而上海银监局在年初的银行保险旺季推出这一规定,必将对保险公司一年的保费收入带来巨大影响。    各保险公司推出的银行保险产品基本以5年期趸缴分红险种为主。这类银行保险产品大多在投资回报率上做文章,兼具一些简单的保障功能。其优点在于条款便于理解、投保手续简便。
      但由于产品功能过于单 一、同质化严重,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银行保险业务陷入低层次、低利润、片面强调保费收入的竞争陷阱之中。    同时,由于银行代理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普遍有不当宣传,使投保人难以分辨银行保险产品和储蓄产品,并对保险产品的分红水平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而一旦投保人对分红不满意,再发现保费不像存款那样随时可取时,必然会首先对银行信用产生怀疑,产生不良后果。    而在保险公司看来,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真正损失惨重的永远是保险公司。某保险从业人员表示:在与银保合作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的关系绝对是不平等的。
      银行凭借先天网点优势,几乎是无本生利,坐收代理费。保险公司不但要向银行支付代理费用,还要负责产品规划、宣传、培训以及后续服务。而一旦资本市场走疲,分红类产品就很可能会利润微薄乃至无利可图。甚至有人为银行保险总结出了4大罪名:承保利润率下降、带来银行和保险公司双重信用危机、可能导致支付危机、虚增保险密度。
          这些说法听上去不无道理,但是若让哪家保险公司放弃银行保险,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仅50亿元,占寿险总收入的比重不到3。5%;到2002年此项保费收入猛增到388亿元,占寿险总收入17。
      1%;2003年此项保费收入预计将达到800亿元,占寿险总收入的25%。而在某些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收入已经占到总保费收入的70%以上。    实际上,在成长期利用银行保险冲击市场,尽快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客户资源,然后进一步配合传统产品和传统渠道销售,这种办法已经被许多保险新秀所采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太平人寿。这家2001年底刚刚复业的寿险公司,开业伊始便力推银行保险,5个月时就实现了实收保费1。5亿元,成为当年成长最快的寿险公司。    某外资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负责人则表示:“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尽快掌握客户资源、打开知名度。
      若依靠传统的代理人,前期成本太高,而银行保险是最好的占领市场的办法。然而,目前市场上卖得最好的就是5年期分红产品,如果我们不做5年期,产品就销售不出去。因此,就算利润微薄,也得硬着头皮上。”    在“有地位才有作为”的中国寿险业,银行保险正是凭借其不断增长的规模成就了重要地位。
      再加上今年一开春,保险市场呈现出一派“耕牛遍地走”的繁忙景象,因此不会有哪家保险公司在此时会放弃银行保险,让自己在大机遇到来时瘸上一条腿。    小范围改良实际上,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卖不卖银行保险已经别无选择。不过,卖什么、怎么卖,还是颇有讲究的。
          对于想要快速占领市场的保险公司来说,大面积铺开网络、以销售简单产品快速聚集保费收入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虽然单一产品对于公司的利润贡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整个公司的战略发展来说,银行保险还是做出了重要贡献。某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银行保险部门的负责人就表示:“产品推出后不久,我们在五六十个网点每天的保费收入就达到了100多万元,很快就树立了品牌形象。
      而收进来的客户资料,我们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向他们推销利润较高的意外险或者养老保险。”    但是,那些已经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型保险公司却在推行另一种策略,即缩减分红产品规模,转而向高端客户提供利润较高的保障类产品。据称,最早推出分红类银行保险产品的平安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缩减银行网点,并逐渐开始用长期产品取代短期产品。
          有专家指出,大保险公司的这一策略更贴近成熟的商业模型。5年期分红产品的软肋在于,它过于强调短期储蓄投资概念,忽略了长期保障功能,其对保险公司最大的贡献在于拓展客户资源,并非是利润。而大型保险公司经过多年运营,对于客户资源的需求已不像新公司那么大,如果继续力推该产品,虽然可能有助于大型保险公司占领市场份额,但也会挑战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可能会得不偿失。
         。

    y***

    2017-07-29 10:33: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