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代春节拜年习俗是怎么来的?

首页

古代春节拜年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代春节拜年习俗是怎么来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3-30 10:21:15
      
    古时“拜年” 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 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 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 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 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 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 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 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到了清代,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 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 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清人《燕台月令》形 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S***

    2017-03-30 10:21: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礼节礼仪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