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传染科
肝病

乙肝病毒的发现及其颗粒结构是怎样的?

乙肝病毒的发现及其颗粒结构是怎样的?
h*** | 2017-02-06 14:32:20

好评回答

2017-02-06 15:25:20
难*** |2017-02-06 15:25:20 136 58 评论

乙肝病毒(HBV)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发现的。科学家们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受到HBV感染的血液里有一种叫脱氧 核糖核酸基因(DNA)病毒,即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BV- DNA)。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病毒颗粒呈多样性,大致有以 下3种形态。

(1)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纳米。

(2)管形颗粒:直径与小球形颗粒基本相同,长度为50〜230 纳米(也有资料称长度为200〜700纳...

查看全部>>


乙肝病毒(HBV)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发现的。科学家们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受到HBV感染的血液里有一种叫脱氧 核糖核酸基因(DNA)病毒,即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BV- DNA)。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病毒颗粒呈多样性,大致有以 下3种形态。

(1)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纳米。

(2)管形颗粒:直径与小球形颗粒基本相同,长度为50〜230 纳米(也有资料称长度为200〜700纳米、100〜1 000纳米等)。

以上这两种颗粒均由与病毒外壳相同的脂蛋白乙肝表面抗原 (HBsAg)组成,不含核酸,故没有传染性,也不是病毒的直接证据,但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乙肝表面抗体(抗- HBs)。如果某人体内有抗-HBs,就可以保护他不得乙肝,故它是 制备乙肝疫苗的主要物质。

乙肝表面抗原是由医学科学专家1965年在研究人血清蛋白 多样性的过程中发现的。因为首先是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 现的,所以最初起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在血液中如 有HBsAg,迄今都认为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标志之一。

(3)大球形颗粒:即丹氏(Dane)颗粒,或完整的乙肝病毒,其 直径为42纳米,脂蛋白外壳(HBsAg)厚7纳米,核心直径28纳 米,它的核心部分也有抗原,叫做核心抗原;核心的外膜同样具有 抗原性,叫做e抗原(HBeAg)。核心抗原在肝炎细胞的细胞核中 形成。感染HBV人的血清中,会出现与其相应的核心抗体(HB- cAb或抗-HBc),核心抗体与表面抗体不同,表面抗体(抗-HBs)对 人体有保护作用,而核心抗体(抗-HBc)对人体无保护作用。核心 抗体持续升高,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继续复制。核心抗体分为 IgM、IgG两部分,一般认为IgM是在急性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 消失较早。而IgG为急性感染后期或慢性感染的抗体,对判断病 人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乙肝e抗原(HBeAg)是科学家1972年才发现的,一般只有 在“澳抗”(HBsAg)阳性人的血清中才能检测到,血液中如果査到 e抗原,说明病人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在复制,且有传染性强等 特点。

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很强,在室内常温下可存活3〜 6个月;煮沸20分钟或高压消毒才能把它们完全杀灭。用

3%〜0. 5%的过氧乙酸、3%的漂白粉溶液也可以把它们杀灭。

丹氏(Dane)颗粒的存在意味着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是人的血 液和体液具有传染性的真正原因。一旦HBV进人血液,它将最 终到达肝脏并进人肝细胞。在这里它将繁殖、复制重新进入血液,扩散到其他的肝细胞。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此反应是引起炎症的主 要原因,而肝脏的伤害也就从此开始。病毒本身并不引起任何直 接的伤害,因此免疫系统没有对病毒进行反应的人们,则有可能成 为HBV的携带者,但是他们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而这些被感 染人的免疫系统有可能引起对人侵的病毒反应,进而导致肝伤害。

然而,肝脏具有修复自己的卓越功能,在肝损伤发展到极端严 重及肝硬化之前,肝脏仍可能完全康复。但是,严重的肝损伤可导 致肝坏死和肝硬化。现在已知慢性乙肝是发生肝癌的一个主要的 危险因素。显然,尽管初期感染常常是缓和及不易察觉的,但慢性 乙肝的长期感染,却具有潜在的极其严重的后果。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