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首页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该怎样理解?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1-31 13:47:05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虽然将士们直到夏天仍然在经历严寒,但是他们心中却未必没有对春天的渴望。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而《折杨柳》本是乐府横吹曲辞中的曲目,内容多叙离别愁思。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用羌笛演奏的《折杨柳》曲调。
      此诗中的"折柳"一词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演奏起《折杨柳》的曲子,而真正的春风是不可能吹到他们身边的。更深层的含意则是《折杨柳》这支古乐府所暗含的深刻历史内涵了,这支古曲是这样唱的:"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也就是说,从字面上的意思,我们今天的读者都能够了解,边关上是没有春风的寒冷世界;但是当古时的边关上响起《折杨柳》的曲调时,那会牵动多少热血男儿对家乡的思念呀。中唐边塞诗人李益有一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名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是李白这两句诗的最好注脚。
      只不过,李益的诗写于中唐,国力已衰,所以在不经意间,把边关将士们那种因国运而影响的士气也全部带出,使人读了倍感凄凉,而李白正处大唐盛世,所以笔底风云际会,豪情万丈,同是一种境况,却显得洒脱奔放而不见哀怨罢了。 。

    毛***

    2005-01-31 13:47:05

其他答案

    2005-01-31 13:48:50
  • 原诗: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城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塞下由》是一种曲调。汉乐府有《出塞曲》、《入塞曲》、唐人《脱塞上曲》、《塞下曲》,即出于此。
        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与英勇奋战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善于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事物来描写,以渲染环境气氛,为诗的题旨服务,也是这诗的艺术手法之一。如开头四句,作者选用“雪”、“寒”、“无花”以及“闻折柳”而“春色未曾看”等来着笔,都很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塞上一片荒凉的画面,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s***

    2005-01-31 13:48:5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