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帮我解释一下孔子的箴言(共35句)

首页

帮我解释一下孔子的箴言(共35句)

各什么意思 谢谢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比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匹夫不可奈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19 23:50:25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阐述前人学说,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的增加知识,学习从来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从来不感到疲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讲究道义的人,即使大富大贵,在我看来也好比浮云一般。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三人行比有我师焉: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就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义士做事光明磊落,奸诈小人做事见不得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道的人不会疑惑。 仁爱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惧怕。 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如果百姓富足了,谁会让君王不足呢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求助于自己,小人却求助于他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凭借一句话推举一个人,也不因为针对某个人而不信他的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弘扬道理,而不是一个道理弘扬一个人。 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 匹夫不可夺志也: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这是道德的丧失阿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

    ☆***

    2006-08-19 23:50:25

其他答案

    2006-08-20 00:43:53
  •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阐述前人学说,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的增加知识,学习从来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从来不感到疲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讲究道义的人,即使大富大贵,在我看来也好比浮云一般。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三人行比有我师焉: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就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义士做事光明磊落,奸诈小人做事见不得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道的人不会疑惑。 仁爱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惧怕。 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如果百姓富足了,谁会让君王不足呢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求助于自己,小人却求助于他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凭借一句话推举一个人,也不因为针对某个人而不信他的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弘扬道理,而不是一个道理弘扬一个人。 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 匹夫不可夺志也: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这是道德的丧失阿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

    花***

    2006-08-20 00:43:53

  • 2006-08-20 00:28:37
  •   1。“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就是,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而说话则要谨慎小心。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出于《论语》,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说明孔子对“信”的重视。
    3。孔子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德不孤,必有邻”,意即有德之人,定会有人辅佐。 5。听其言而观其行释义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6。“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7。;《论语·雍也》一章记载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8。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对于宣扬鬼神迷信之人,我们也要远离,鬼神往往与妖怪、暴力、混乱掺和在一起,给人类带来灾难。 9。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10。“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语出:《论语·述而·第一》 历代注家对“老彭”的考证十分繁琐,而对当今普通学习者而言,老彭是谁已无关宏旨,重点了解前两句即可。这里只回答、解读第一句。 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对述、作二字的解释,各家一致。对全句的理解也无分歧,即孔子说自己只是传述或阐述旧的典籍和历史,而没有新的创作。
      还有一点大家看法亦同,此乃孔子谦辞。 孔子教弟子,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修《春秋》,实际上是述中有作。一方面,孔子本人执笔著书,如《春秋》和《易传》的部分篇章;另一方面,孔子的思想继往开来,自成体系,开儒学之先河。有学者认为,即使以西方哲学概念为标准,孔子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伦理哲学、政治哲学等诸多方面也都有不朽建树。
      更多学者认为,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伟大篇章。愚以为,孔子发现的中庸之道是人间之大道、正道,它独具特色,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世界观。 孔子为何“述而不作”,学者论述不多。钱穆先生继承古人说法,认为:“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
      ”从客观情况说,春秋时代学在官府,除国家史官外没有私人著书立说的风气。按现代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的文字传播萌芽很早,但发展缓慢,春秋时代仍以口头传播为主,文字传播至战国时代才蔚然成风。从主观情况说,孔子虽首创私学,致使学术下移,但他志在改造政局和培育弟子,晚年则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整理典籍上;也就是说,孔子从未想到过以文字形式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没有什么专著,这确实会影响到后人对他的认识、分析和评价。倘若再对《论语》和《论语》类文献读不通,悟不深,则难免要贬低孔子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在孔子的著作中,看不到什么思辨的哲学,因为他仅仅是一位重实践的政治家。
      ”“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可以想见,黑格尔看到的“孔子的著作”,只是翻译得十分蹩脚的《论语》(西方公开得知《论语》《大学》《中庸》和《周易》六十四卦及含义,是比利时来华传教士翻译的拉丁文本,一六八七年在巴黎出版)。
      黑格尔也许大致弄懂了其中“礼”的内容,对“仁”恐怕还是一知半解。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辩证法大师竟然视中庸之道而不见,这只能说明西方哲人并不懂得东方人的思维特色及思想特质。至于孔子关于“易”的论说,黑格尔根本没见到。 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中国伟人,能不能戴上近现代西方的一顶帽子,并不重要。
      况且,还只是黑格尔的帽子。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不亚于乃至超过黑格尔的伏尔泰等人,都十分推崇孔子。现代美国《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举的世界十大思想家完全相同: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托马斯·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黑格尔的个人看法并不能抹去孔子的光辉。 黑格尔对一部分中国人影响极大,因此就有人拾其牙慧,用几乎一模一样的语言贬低孔子。一位知名学者在《老庄新论》中说:“孔子的思想领域里,形而上学思维几乎是一片空白,孔学中也见不到系统的认识论,没有丝毫辩证法思想。
      ”这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堂堂学者,褒老庄贬孔子何至于此! 11。【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两句大意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权势,对于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两句可以引用来形容有的人坚持正义,邈视富贵;也可用来教育青少年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猎取功名利禄。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14。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块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 15。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16。《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后因以“松 柏后凋”比喻志士在艰危的境况中奋斗到最后。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8。民无信不立,即是说信用对人非常重要。 1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句。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应该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
       21。“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22。不要只注意小利,只追逐小利就难成大事。意为不因取小利而失大事能带来的大利,这是义。 23。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4。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愁 2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26。不知 27。:“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 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 28。 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9。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3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31。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呵呵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3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4。路上听来便在路上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
       35。释义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

    我***

    2006-08-20 00:28:37

  • 2006-08-20 00:05:33
  •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奋敏捷,而说话则要谨慎小心。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
    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要说空话,而要多务实,多做事。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思想敏锐而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我们要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修德了,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永不感到倦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同行,至少其中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蝇营狗苟、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比喻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灭亡。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人民过得足富,君王怎么会贫穷呢?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长官自己清正廉明,不用发布政令,人们也会按照他的意图去做。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个人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就会做不成大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小人遇到困难多认为是别人的错,怨天尤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因某人之话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为这个人有过错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要发扬光大道,为道服务,而不是要道发扬广大自己,让道为我服务。 当仁不让于师:在仁义面前,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
       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气节。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路上听来便在路上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作风。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

    j***

    2006-08-20 00:05:33

  • 2006-08-19 23:54:34
  •   1。行动要敏捷,说话要谨慎
    2。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
    3。言语要朴实,行动要敏捷
    4。道德很崇高,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
    5。听从他人的言语,观察他人的做法
    6。聪敏而喜好学习,不以向自己地位低的请教为耻
    7。先在行为上做的彬彬有礼,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8。
      尊敬鬼神,但不要太相信他们,意思是不要迷信 9。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10。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传承古代文化 11。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育别人不感到厌倦 1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3。
      发奋学习忘记吃饭,怀有乐观的心境来忘掉烦忧,就不知衰老即将到来 14。三个人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意思是要谦虚待人 15。言行正派的人心胸坦荡,行为猥琐的小人心境暗淡 16。在寒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松柏的坚强,意思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一个人品格 17。
      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爱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惧怕 18。一个人没有信用无法立足 19。百姓富足了,君主还有什么不富足的呢? 20。君子会常常成全别人,并 把它作为美德 21。如果一个人的品行端正,不用去命令他,他也会自觉地去做好事 22。
      看中小的利益,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23。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4。人没有长远的忧虑,一定会有近来的忧心事 25。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 26。
      一个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学问也好,一切事业也好,只问自己,具备了多少?充实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赖别人,不要因人而事。在内省的修养方面,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而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 27。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28。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29。小的地方不忍耐就要乱了大的计划,告诉我们要学会忍耐 30。人才能够弘扬真理,真理不能弘扬人 31。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3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弄虚作假,严谨的治学态度 33。
      作为个人不可以没有志向,也不可以被别人夺去志气 34。路上听来便随便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屏弃的作风,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就是这个道理 35。志向,理想不同,就不足于和他共事 如果有解释的不妥之处,还请指教 。

    雨***

    2006-08-19 23:54:34

  • 2006-08-19 23:33:54
  •   题多,来不及整理顺序,见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
      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
      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
      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
      ”(《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

    s***

    2006-08-19 23:33: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70-189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