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宁波的历史?

首页

宁波的历史?

宁波什么时候建城?有什么样的历史?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20 08:51:44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
      隋开皇九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
      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
      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
      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
      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 。

    c***

    2006-08-20 08:51:44

其他答案

    2006-08-19 15:56:00
  •   你好!
    宁波建城1180周年  
     
        宁波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除了宁波这个地名外,还有一个让人们难以忘怀的古地名———明州,它在宁波历史上曾沿用过450多年。在距今1180年前的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今鄞县鄞江镇)迁到了三江口(今宁波市区),并用砖土建筑了一座内城,这标志着宁波建城的开始。
       公元738年,越州境内新设立了一个与越州齐肩并坐的州,它就是后来名扬海内外的明州。明州是以其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明州刚设立时,州治设在四明山山麓的小溪,这是浙东地区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自晋代以来,句章、鄞州、县都先后在那里建治过。
      小溪西扼四明入山隘口,承光溪和鄞江的丰富淡水资源,利于生繁种植;东临大批湖沼地带,便于向东拓展,且有小溪港水路沟通会稽郡。明州建立以后,州官为使百姓能更好地休生养息,发动民众筑成了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建筑之一的它山堰,根治了水患;浚治了小江湖,利于蓄纳淡水;还建了州学、开元宫道和咸宁佛塔,人口也随之发展到20多万。
      可以说,当时的小溪已具备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物质基础,算得上是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但是明州的地方官对此并不满足,他们将视野投向了一块更为广阔、更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因而作出了一个在宁波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这就是将州治迁往三江口。 富有远见而果断拍板迁州治的是刚上任不久的明州第24任刺史韩察,这个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的北方人,可能见识过唐朝长安城壮观而华丽的都市景象,因而比起他的前任刺史显得更富有创造力,上任不久即操办起迁治之事。
      他以明州州治所在地小溪“北临鄞江,地形卑隘”为由,向浙江东道观察使薛戎和朝廷请求迁州治,朝廷很快就批准奏请。于是,在唐长庆元年明州治迁移到了距小溪25公里的三江口。 三江口是因其地处于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交汇处而得名,当时的自然状况现在我们已无法详知,只能从有关史料的记载中略知是一片比较荒凉的地方,虽然在东南隅已建有高达18丈的天封塔和开元寺(今已毁),但三江口的周围还多为荒地和沼泽,居住人口不多,土地贫瘠。
       我不知道韩察迁州治的决策抱有什么政治目的,也不知道他是否亲临现场考察过,但我相信他一定是因向往着浩瀚的大海才这样决定的。小溪的基础条件虽然比三江口优越,但处于半山地的环境毕竟制约城市的发展;而三江口的自然条件差些,却离蔚蓝色的大海更近,甬江是通向一望无垠大海的最好途径。
       韩察在任职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带领民众挑土运石,拓展城域,用砖土建造了一座内城,古称子城。子城周围420丈,四周环水,其大体范围在今南至中山路,北至和义路,西至呼童街,东至府桥街,作为州衙署所在地;民众则以子城为中心散居城外。子城尽管范围不大,城墙也不算高,但已不同于东晋时期刘牢之为防孙恩起义军进攻而在三江口筑造的“筱墙”,它标志着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具有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作用的建城活动的开始,以至后来不论是韩察的继任者,还是在朝代更替中地名怎么变化,宁波地方政府在三江口的位置始终未变。
      对这块风水宝地,清代李邺嗣在《东竹枝词》中称道:“三江水合夹灵桥,形势无如此地饶。九十九龙蟠岸北,一龙翔处半乘潮。”今天,当我们看到中山路旁当年的子城南城门鼓楼时,不应忘却韩察的建城功绩。 宁波坐卧三江,濒临大海,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唐代至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海禁前,在长达将近10个世纪的岁月里,宁波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而且还是全国造船业的中心。江厦码头一带“樯橹接天,藩舶如云”,从海上来宁波的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尼亚西、泰国和阿拉伯等国家的使者、商贾、僧侣等人员,进口货物也多由宁波转运全国各地。
       对外商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宁波经济繁荣。“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这句不知起源于何时、也不知传播了多远的老话就是古代宁波兴盛的一个真实反映。商贸也促进了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但是,当我们翻开民国初期的宁波地图时,惊异地看到宁波城区虽已向四周呈放射性的扩展,而整座城市却是紧紧地拥抱在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的怀里,三江口仍然是宁波人生存和凝聚的中心。
       如今,宁波城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宁波人正以新的起点、新的视角和新的开拓精神走向大海。当年站在天封塔上就可以俯视整个宁波城已成为往事,城区规模已由海曙、江东和江北老三区,扩大到新五区(增加了镇海、北仑区),城市东扩势头强劲,东钱湖整体开发也已启动。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高楼林立,桥梁纵横,道路交错,车水马龙,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正在我国东海岸崛起。 。

    霞***

    2006-08-19 15:56: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