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想写一篇关于师德方面的论文,不知在哪里能找到相关的素材?

首页

我想写一篇关于师德方面的论文,不知在哪里能找到相关的素材?

学校让每人写篇关于师德方面的论文, 手边没有合适的素材,请大家帮一下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1-31 13:37:21
                              论师德建设的误区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安身立命,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似乎仍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
      很多教师还只是凭借感性的、经验性的、朦胧状态的职业良心来尽自己的义务,并没有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诸种关系,这就构成了师德建设的一个误区,容易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实效。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以求能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和内在需求的统一和谐发展有所贡献。   误区之一:在师德本质的认识方面:重社会层面的“习惯性道德”、轻个体层面的“内省性道德”   对师德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对道德本质的认识,涉及到“德”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关于什么是“德”的问题是一个至今仍争沦不休的斯芬克司之迷;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主编的伦理学中是这样阐述的“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意识行为、行为准则和评价选掸等的价值体系,是凋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和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北京大学的魏英敏教授在《新伦理学教程》中指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沦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
      ”    在上述两种关于“德”的本质的揭示中,都涉及到了道德本质的两个层面,或两种因素、两种视角。   一个是被黑格尔称为人论,被杜威解释为源于社会因素而形成的“习惯性道德”的社会层面,另一个是被黑格尔称之为“德性”被杜威解释为源于道德实践者主体内心世界的“反省性”道德的“个体层面”。
         属于“人论”的“社会层面”的“德”,是调节道德实践主体与外部世界即社会生活中诸多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价值和规范体系,而属于“德性”的“个体层面”的“德”则是调节道德实体内部心理世界自我和他我、主我和客我,现实状态的我和理想状态的我等关系,帮助道德实践主体不断地调节心理内部的矛盾冲突,求得心理平衡、健康,并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培养美好、完善、健康人格,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精神境界渚活动的动力。
      但在现实的道德建设实践中,道德教育所依托的宣传媒体、机构及教育者,更多地是宣传道德对于社会层面、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宣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极点”,而忽略以致无视道德对于个体层面内心世界的平衡、调节、净化乃至整合作用。
      表现在师德建设中,则是更多地研究和关注教师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对职业、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等外部世界诸种关系中所应具有的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义务等,而较少地研究和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所应采取的态度、信念及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
      这样就造成了师德理论宣传和师德建设实践的某种程度的脱节与背离,使人们误以为师德只是约束教师行为、督促教师自觉为国家、民族、社会和学生的利益而尽职尽责的外在手段,而忽略其对教师个体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承担教师责任,践行教师行为,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精神境界,保持内心世界平衡、安宁、和谐、幸福的影响和调控作用,影响教师师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误区之二:在师德规范体系的研究方面重教师对学生群体道德规范的研究轻教师对教师群体道德规范的探讨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大体上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对待教师职业;二是要正确对待学生;三是要正确对待教师群体;四是要正确对待家长;五是要正确对待自己。
      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二和三。换句话说,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遵循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作为师长,教师要研究为师的学问,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作为同事或下属,教师要正确地处己待人,妥善处理好教师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
      例如:要正确处理好在名誉、地位、提薪、晋级等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等。教师和学生两大规范体系具有质的不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正确地看待学生群体,即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又严格要求、管理学生,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均得到学生的好评,是衡量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重要条件。
      但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境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与学生群体相处的境况。一个教师可能书教得很好,学问做得也很好,很有人格的魅力,很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在学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师,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却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使得有些教师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很受学生欢迎之时也得不到校方和教师群体的认可,因而感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感到委屈、不平、气愤、懊恼,乃至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人为地造成了教师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间接地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乃是可忧可虑之因素。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历史的原因,涉及教师地位、教育管理体制等问题,也有现实的原因,如受制于教师中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多地则是受制于教师个人与领导关系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书教得很好,学问做得也很不错,学生管理的也很好,对学校的贡献也很大,但其个性可能与领导不合,因而在教师群体中可能会处于被动、不受礼遇的地位。
      第三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所使然。教师劳动的成果具有整体性,但教师劳动的过程却具有个体性。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不同,却相互独立,A教师是工科方面的专家,B教师是文科方面的专家。A和B在学生面前均是成功的老师。但A不一定了解B,B也不一定了解A,A和B不可简单类比。
      以此类推,在教师群体中,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和教育质量的评估确有很大的难度。而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境况会相应地影响教师的情绪、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师德规范的研究应该包括两大体系,其一是应研究教师与学生群体应该具有的规范,其二是应研究教师与教师群体的规范,帮助教师很好地认识两个不同的群体利益的不同,规范的不同,正确地对待学生,正确地对待同事,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处理教师生活中各种利益冲突,帮助教师在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均处于主动、自觉、自立、自主、自省、自律的状态。
      但目前对教师师德规范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规范,论及教师与教师群体的关系时只是一般地、泛泛地强调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要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等,缺乏深入,到位的研究和思考。   误区之三:在师德修养的途径的认识方面重内省、慎独、不争,超脱,轻师傅主体实践精神的传统,如中国人员大学罗国态教授所述,“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行为、行为准则等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堵活动的动力”   除此之外,罗国杰教授还特别强调: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不是单纯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空洞乏味的理念和说教。
      它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师德也是如此,如果师德宣传不能给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关系的实践活动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则就有可能被人指责为是一种虚伪的说教和宣传。   首先,高尚的师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以教师的职业感情为例。
      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要求他们一定要热爱教师工作是不实际的。因为,人们对一个事物从认识到了解到热爱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所以,初为人师,只能要求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实践,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升华,才能不仅视教师工作为一种职业,为谋生的手段,而且将教师工作视为事业、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追求。
      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谈得上热爱教师工作,也才能谈得上高尚的师德。现今我国的大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几十年如一日,热爱教师工作,以高尚的师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教师不在少数。正是得益于这样一批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师者,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虽步履艰难,但也是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其次,高尚的师德应成为教师调节内外部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指导教师以积极正确的方式谋求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合法正当权益的动力和指南。   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以“中庸”“贵和”,“不争”为理想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云集着一大批专心于学术、蔑视权术、热心于学生、“远离”政治、傲视权威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不争,超脱的方式来调节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人际之间的关系,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建功立业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   诚然,学校理应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追求真理、传扬真理的高雅殿堂,教师队伍也理应是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文明之旅。
      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队伍中也有正义和邪恶之争,也有真假、善恶之辨,也有高尚和卑劣之分,也有腐败和廉洁的抗衡。因此,高尚师德的标准是什么?良好的教师形象是什么?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人格理想,是否以中庸、贵和和不争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师德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目前的师德建设中,笔者认为仍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忽略了师德实践精神的传扬。在广大教师的内心理念中,良好的师德形象似乎就只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专心做学问,而在矛盾和冲突面前,则是不争,以谦让为美,以忍耐为德,以超脱和回避为重要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可以解释为自我牺牲、顾全大局,但是否也可解释为消极遁世、回避矛盾呢?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师德建设仅仅是鼓励教师自省、自立、自律、慎独,而在矛盾和冲突面前,无所适从,只能选择逃避和超脱,不仅不是顾全大局,自我牺牲,而恰恰是目无大局,明哲保身。
      因此,在面临激烈的矛盾冲突之时,教师勇敢地挺身而出,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在正义和邪恶面前教师能够弘扬正气,坚持真理,正是具有高尚师德的表现。因此,在师德建设中,在师德的价值导向中,鼓励教师不仅以积极的方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而且以积极的方式去参与生活,战胜困难,解决矛盾,自觉地加强师德主体精神的塑造,加强道德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合乎道德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

    1***

    2005-01-31 13:37:21

其他答案

    2005-01-22 21:55:46
  • 中国期刊网,在网站你可以看到许多免费的文章。

    b***

    2005-01-22 21:55:46

  • 2005-01-17 12:35:25
  • 您的学校图书馆里应该有这类资料,还有,如果您是一名教师,身边和周围的一些鲜活的例子可以当作论文的素材,祝您成功!

    黄***

    2005-01-17 12:35: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