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能给找一篇关于黑格尔思想的和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

首页

谁能给找一篇关于黑格尔思想的和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

谁能给找一篇关于黑格尔思想的和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写的比较浅显的,比较象学生写的文章啊!急啊谁能给找一篇关于黑格尔思想的和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哪个方面的都行),写的比较浅显的,比较象学生写的文章啊!急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1-08 12:03:50
      关于辩证法,黑格尔有两句著名的表述:“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但是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却是建立在与这种表述的灵魂相违背的基础上的。因为当你去建立一个哲学体系时,是必须以某种绝对真理的面目出现的,否则就没有意义。
      而根据黑格尔那两句表述,恩格斯推导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都永远不可能具有最终性质。当你使用伟大的辩证法思想构建你的体系时,体系却是违反它自身的思想的。 关于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
      但是费尔巴哈却相反,他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思想,同样是伟大的思想,它们使黑格尔或费尔巴哈一样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我们一般认为,唯物主义思想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唯心主义是不符合的,这也许正确。但我相信,从思想层面上说,两者同样是一种真实。我不敢相信,黑格尔会不知道客观世界是真实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器官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他做出“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的结论;我相信这不会是他纯粹为了混淆视听而说出的违心话,而是他内心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
      他确实强调了观念,但这种观念不应仅仅是指人脑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物(我不了解黑格尔哲学,在这里允许我作一点自己的发挥)。这种观念应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里的“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就象人的思想在人脑中的存在一样。自然界(宇宙)本来就具有两种形式:物质的和精神(绝对观念即属这种东西)的。
      那些客观实在的一切是物质的,而那些把客观实在的一切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发展变化的、整体的自然界(宇宙)的法则便是精神的。物质之所以存在表现为精神的力量,而精神也就寄托在物质的存在这中。黑格尔认为精神(即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科学无法证实它但也还无法推翻它(因为目前科学无法真正解释宇宙物质的起源和形成)。
      同样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是驳不倒它的。唯物主义也许说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若把它当作一个超体系的思想,可以这样说。但当你企图构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时,你也就同时背叛了唯物主义,而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为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都会渗入主观的、唯心的因素。
      人的思维永远无法彻底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尽管你可以无止境地增加你的认识。也就是说,世界可以认识是相对的,不可以认识是绝对的。 。

    张***

    2005-01-08 12:03:50

其他答案

    2005-01-22 09:02:41
  •   关于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但是费尔巴哈却相反,他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思想,同样是伟大的思想,它们使黑格尔或费尔巴哈一样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一般认为,唯物主义思想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唯心主义是不符合的,这也许正确。但我相信,从思想层面上说,两者同样是一种真实。
      我不敢相信,黑格尔会不知道客观世界是真实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器官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他做出“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的结论;我相信这不会是他纯粹为了混淆视听而说出的违心话,而是他内心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他确实强调了观念,但这种观念不应仅仅是指人脑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物(我不了解黑格尔哲学,在这里允许我作一点自己的发挥)。
      这种观念应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里的“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就象人的思想在人脑中的存在一样。自然界(宇宙)本来就具有两种形式:物质的和精神(绝对观念即属这种东西)的。那些客观实在的一切是物质的,而那些把客观实在的一切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发展变化的、整体的自然界(宇宙)的法则便是精神的。
      物质之所以存在表现为精神的力量,而精神也就寄托在物质的存在这中。黑格尔认为精神(即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科学无法证实它但也还无法推翻它(因为目前科学无法真正解释宇宙物质的起源和形成)。同样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是驳不倒它的。
      唯物主义也许说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若把它当作一个超体系的思想,可以这样说。但当你企图构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时,你也就同时背叛了唯物主义,而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为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都会渗入主观的、唯心的因素。
      人的思维永远无法彻底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尽管你可以无止境地增加你的认识。也就是说,世界可以认识是相对的,不可以认识是绝对的。 。

    s***

    2005-01-22 09:02:41

  • 2005-01-14 19:02:05
  • 黑格尔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12到1816写成(逻辑学)统称{大逻辑}全面系统展现他的哲学体系的是(哲学全书)全书分为3个部分。1逻辑学通称{小逻辑}。2自然哲学。3精神哲学。可以参照这些写!————————————————————————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孔子死后分成;子张。子思。颜氏。孟氏(孟子)。漆雕氏。仲良氏。孙氏(荀子)。乐正氏八派。有经典的著作《论语。为政》《论语。颜渊》《论语。尧曰》《论语。雍也》《论语。卫灵公》可以参照这些!

    成***

    2005-01-14 19:02:05

  • 2005-01-11 08:28:05
  •     
    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 
     
     一、 在中国曾被尊为“孔子第二” 的杜威 
         
        八十二年前的最近几天,也就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前夜,有一个美国学者来到中国,他就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鼻祖杜威。杜威在中国停留了两年又两个月,发表了几十次演讲,宣扬美国实用主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宣传可以获得成功,因为他只是一介书生,没有炮舰相随,也不能逼迫中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是,令今人深感悲哀的是:他的美好愿望在一开始就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在他到达中国三天之后,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就在北京爆发。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着革新的旗号,一开始曾对新思想,特别是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关于社会改革的思想,敞开大门。
      人们对杜威的兴趣曾一度很高,因为杜威以“民主”作为他讲学的中心议题。人们同样欢迎他试图改革中国教育制度的努力,因为他想在这个有儒家思想传统的文明古国施行他的实用主义。 然而,短短几个月后,杜威的宣传就遭到强有力的反抗。新文化运动开始无疑是反对儒教的,而且将杜威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根本对立起来。
      让人感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杜威被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当作打倒封建礼教的工具,可是他曾被誉为“孔子第二”(Second Confucius)。那是一九二零年的事,这顶“孔老二”的高帽是一所中国大学给戴的,随之奉送的当然少不了一个名誉学位。这顶高帽戴在杜威的头上为时很短,原因当然因为他是洋人,孙中山跟他领导的国民党要求人民恢复传统的中国价值观,民众自然也就不到这个洋“孔老二”那里去学习儒家思想了。
       非常可惜,杜威在中国的影响是短暂的。杜威回国以后,不单中国,实用主义在整个亚洲都只有很少的人研究。在哲学界,以康德、萨特(Sartre),海德格尔(Heidegger)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哲学,吸引着越来越多学人的注意力,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大地衰弱了。
       令人感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用主义在亚洲应当强盛,而不应衰败。因为美国的实用主义与亚洲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我当然承认,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思想长河,与年轻壮丽的实用主义激流,在本质上是各自独立发展壮大,而且互不相干的人文思想运动。
      关于她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在后面将继续讨论。可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的汇合趋势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亚洲和美国学者开始认识到,一场儒家思想长河和实用主义激流汇合的文化讨论和文化运动正在悄然兴起。 在社会操作的层面上,杜威实用主义最终让位于马克思主义,没有能够对中国社会产生多大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杜威实用主义拒绝全盘彻底解决社会问题。杜威不断提醒中国人民,不要毫无批判地引进西方的思想,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毫无批判地拒绝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他的实用主义体系虽然对大众民主理想进行了非常激进的重构,但是这对于正在寻求革命的中国人民来说,实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在民众对实用主义最初的期望完全变成失望之后,主张对社会进行全盘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将在改革现实面前完全是小打小闹的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挤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实用主义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至上个世纪末,前后半个多世纪。 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杜威实用主义既不拥护资本主义,也不反对儒家思想,但是在中国老百姓看来,杜威的大众民主思想好象不但拥护资本主义,而且反对儒家思想。
      当然,应当承认,尽管杜威和他的思想伙伴力图重塑北大西洋的民主,重建北大西洋民主制度,实际上,他们没有取得多少实质上的成功。如此一来,简单空疏的民主思想在中国大行其道就不足为怪了。可惜的是,正是这种过于简单的民主思想,占据中国民众的头脑超过半个世纪。
       在杜威看来,民主首先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制度。他坚持他的民主视野,认为民主态度的形成需要靠教育,强化民众的民主态度也要靠教育。这无疑是学者温和的人间情怀。可是,事过境迁,今天民众对民主的需要并不比八十二年前更为乐观。所以,今天那些兜售民主理想的人们想在社会操作层面上发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在是荒唐可笑的。
      那些今天在中国兜售西方民主的人,似乎不约而同地求助于以下条件:中国国内农民和工人的不满、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改造,来自其他所谓民主国家的压力,世界经济市场的要求等等。他们都一致错误地认定,这些实际因素能够起到杜威的睿智、耐心和远见卓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独有偶,杜威实用主义在美国思想界也遭到残酷的清洗。战前,大批欧洲哲学家逃到美国避难,战后,美国学术界的哲学兴趣由于外来思想的力量发生重大转移。在美国知识界,精英思维模式逐渐为大众思维模式所替代。杜威实用主义,甚至整个实用主义思想运动,几乎被新的思想运动连根除去。
       在杜威的祖国,后来的人们几乎完全误解了杜威的教育改革,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改革实践没有多久就被扼杀在襁褓之中了,此后一直后继乏人。不但如此,杜威的民主思想从未成为美国民主思想的主流。在美国,如同在中国一样,许许多多本来可能重塑国家民主理念的机会统统稍纵即逝。
       近年来,美国新实用主义思想运动方兴未艾。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实用主义的重现当说是一件幸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杜威的民主社会视野,与传统的中国人对社会组织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今天,我的分析将要说明,杜威的民主视野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信仰与价值观有许多共鸣,杜威实用主义理应引起正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思想界的充分关注。
      应当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思想家和西方思想家,投入到将杜威的思想引入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投入到重建中国社会民主的事业之中去。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崭新的事业。事实上,在亚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人们对“亚洲价值观”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个思想运动包括了将世界各种思想资源引入亚洲传统思想的种种努力,从中我们可以借鉴许多有益的经验。
      欧洲、美国、中国和韩国的学术机构与组织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来展开各种讨论,这些讨论设想了“儒家民主”的种种可能模式。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总是寄希望于政治与经济的因素和力量。但是,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将杜威实用主义引入儒家思想后所产生的文化活力,因为这种文化活力对当代中国思想界与民众价值观的冲击,必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我今天的演讲尝试展示一种思想沟通的方式,在这种思想方式中,杜威式的民主视野将大大有助于中国未来民主之希望。同时,我的演讲将再次证明,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有资格被冠以“孔子第二”的称号。 二、新实用主义和新儒学同病相怜的边缘化命运 大家都知道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今世界两种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新实用主义”(New Pragmatism)和“新儒学”(New Confucianism),是在美国和亚洲出现并兴盛的。
      无论对美国还是对亚洲,这种现象都极其重要。“新实用主义”大力复活杜威实用主义和其他经典实用主义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新儒学在整个亚洲和美国都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拥护。这两种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想文化运动几乎同时在美国发展壮大,有着两个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立足美国文化的思想家对实用主义的重新诠释,立足儒家文化的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诠释,都是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在对各自文化有了深刻体认之后,所提出的最有根据的和最富创造性的解说。其次,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达成令人惊异的共识,那就是,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有许多几乎一致的重要哲学假设,正是这些非常接近的思想前提,使得它们尽管是不同文化的代表,却可以进行平等而且富于建设性的对话。
       我们说实用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美国文化就是实用主义,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思想。因为实用主义在美国文化大熔炉中,儒家思想在中国以及韩国、日本与越南文化的大杂烩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圈的特征,美国实用主义体现了美利坚文化的特征。当然,世界范围内的如下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在当代的复苏,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广泛传播、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自由企业资本主义的大行其道,这些都不仅有可能削弱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的儒家思想复兴运动,而且有可能削弱美国社会的哲学实用主义复兴运动。
       在中国,美国实用主义一度被简化为“有用就是真理”,甚至许多学者都把美国实用主义仅仅误解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any-means-to-an-end)的思维方法而已。这样一来,实用主义哲学不但毫不精致,简直就毫无理智。
      受这种思想影响,普通民众错误地将美国实用主义认为不过是资本主义和技术狂热的粗糙派生物而已。其实,美国实用主义植根于欧洲大陆哲学传统,与儒家思想的渊远流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拿杜威实用主义来说,杜威对欧洲经典的自由式民主所引出的原子个人主义一贯持批评态度,在他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诸如把人界定为带有权利的生灵这样的原则。
      杜威认为,人类群体是个人的权利的来源,也就是说,个人的权利是由他所在的群体赋予的。杜威指出,将民主视为资本主义和技术革新的副产物,这是典型的欧洲式的,尤其是英国式的思考方式。正是这种思考方式错误地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一定要有工业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由此出发,杜威的哲学实用主义和他的思想伙伴不把民主的发展解释成经济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甚至认为,社会民主的实现必须独立于任何经济体系之外。也就是说,他们拒绝将社会民主与民众对财产权利的要求、对个人利润的追求相联系。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科学与技术不过是推进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有助于实际目标的最全面有效的实现而已。
      很显然,技术进步一直与经典资本主义夫唱妇随,同时压抑着与技术进步相应的价值理念的发展,也就阻碍着价值理念在推进人类社群建设方面的作用。 简单说来,我们认为,美国实用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严重冲突。如果说现代西方社会被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民主、自由企业资本主义和物质技术这些要素所主宰,那么,事实上,美国实用主义相对于西方主流思想形态来说,就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也就是说,如果认为现代西方主流思想形态决定着现代西方社会、政治与经济现状,实用主义由于唱对台戏就必然被边缘化了。 在亚洲,情形就要复杂得多。儒家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所以它对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的控制力也要强大得多。虽然如此,在二十世纪,儒家思想在许多亚洲国家还是没法逃脱象实用主义一样被边缘化的命运。
      这个非常重要的比较说明,儒家思想和实用主义一样,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作用微乎其微。 在国际上来说,欧洲启蒙运动导致理性主义的蓬勃发展,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蓬勃发展贬低了亚洲的儒家思想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拿儒家思想来说,儒家思想一直被理解为一套空洞的道德说教和没有实用价值的行为伦理规范。
      如此一来,儒家思想对盎格鲁-欧洲人思想的分析或深思就似乎不可能有任何实际价值。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这种情况开始有所变化,但是研究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传统哲学的大多数专业哲学家仍然觉得儒家思想索然无味,毫无实用价值,也就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在当今国际社会,提倡儒家思想的学者的处境,如同提倡美国实用主义的学者的处境一样,在一片国际商务活动的喧嚣声中,微弱的呼告几乎没人能够听清。
      西方世界日益强盛的现代化力量,将美国实用主义与亚洲儒家思想都推向了边缘地位,迫使这两种对本族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同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这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要说,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绝不仅仅限于她们今天在世界上同病相怜的文化地位。
      透过这两种思想表面迥异的表达方式,认真探讨他们各自的核心理念,我们将惊奇地发现,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重叠是耐人寻味的。还有一个我们应当留心的事实,这就是,无论是美国实用主义,还是东亚儒家思想,都不甘在新世纪的文化重组中屈居弱势,她们在全球化商业大潮中不屈不挠的努力表明,她们都试图摆脱自己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振当年引领风骚的雄风,对各自的时代文化思潮重新产生巨大的影响。
      无疑,在这两种不愿成为昨日黄花的东西方文化形态共同反抗她们同病相怜的命运的努力当中,我们将发现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正是这些理由支撑着这场中西文化的重要对话。 事实上,这场中西文化最新对话的序幕已经拉开。今天,美国人与亚洲人能够共同反思各自的文化传统,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试图阻碍他们平等交流的思想障碍基本消失,现实阻力基本扫除,也是因为两种文化传统开始互相认识对方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这场中西文化的新对话包括美国新实用主义和中国新儒家思想。准确地说,“新实用主义”的含义相当狭窄,它特指理查德 ·罗蒂(Richard Rorty) 所持的哲学立场。一九七九年,罗蒂发表《哲学与自然的映现》(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该书大量吸收了杜威的思想。
      但是,如果将新实用主义用于一个宽广得多的理论视域,无疑要合适地多。我们在此将新实用主义理解为哲学实用主义在美国的总体复兴。在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中,历史悠久的欧洲思维模式,被新兴的美国文化资源所替代。总而言之,恰如罗蒂这位新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所说的那样:杜威实用主义无疑是这场美国文化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由其派生的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是这场文化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
       三、 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的六个共通性 不论是美国实用主义,还是东亚儒家思想,都非常关心亚洲与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认真严肃的讨论涌现了出来。今天,我们将在此勾勒美国新实用主义和东亚新儒家思想之间的一些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为这场已经登场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出这场对话的重要价值。
       ( 燕南, ) 我们这里进行的每一项具体比较都将证明,美国新实用主义与东亚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使我们的观点征服民众,我们必须至少坚定以下这种信念:儒家思想长河与实用主义激流的汇合,很可能可以很好地提供各种资源,发展各种民主化的可能模式。
      而且这种模式不同于当前支配着世界发达国家的那些模式。 (一)、重视文化叙述,反对种族中心主义 杜威实用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绝对的或终极的真理。实用主义容忍错误,力求客观。实用主义者既不承认存在看待事物的唯一尺度,也不承认自己是世界上的唯一真理。
      恰恰相反,实用主义者的观点依赖于特定的历史叙述。实用主义者也进而承认自己不过就是这个人类社群的普通一员。 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都拒绝超越现世的观念,比如诞生于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的本质先于存在的思想。在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中,我们看到,不论是自然的规律,科学的原则,还是哲学的逻辑,都无法确定我们是谁,也无法确定我们的个人、社会和政治存在。
      不是任何超越现世的观念,而是我们的文化叙述,最终昭示我们:我们到底是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美国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不约而同地反对文化帝国主义,这种帝国主义总是试图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现代主义源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中心,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明显忽视异国风情,不但这样,现代主义还力图把他自己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普遍化,让其粉墨登场。
      西方人受这种所谓的普遍主义的蒙蔽,将盎格鲁-欧洲人当作现代人的标准,以为他们才是人之为人的楷模,盲目地模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都认为,文化的叙述是不可替代的。它们共同反对动机不纯的种族中心主义,共同撕下它虚伪的面具,揭穿它试图将一套短命的文化价值观当作普遍真理送给大众的真实目的。
      与此相反,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都赞同罗蒂的“良性的民族中心主义”(benign ethnocentrism)。不言而喻,罗蒂认为,我们的思想,行动和感觉必须从我们所处的境域出发。我们的起点是没法选择的,因为我们只能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作为出发点,并将其视为我们自我意识的中心。
      只有从这一无可选择的中心出发,我们才能向外活动,这种自我意识在延伸的过程中会与其他民族的自我意识产生融合,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我们意识”(we-consciousness)。 (二)、人类社会沟通交流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第二个一致之处是,她们都强调人类社会的沟通和交流。
      在杜威看来,人类经验从根本上说是“参与和交流”(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整个美国实用主义的社会学说正是建立在杜威对经验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这样,经验体系的建立必然依赖人类在交流过程中互动生成使用(in use)的语言。
      经验既然是交流,就必然预设着交流的具体情境,这就是人类社群的沟通交流。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健康与否决定的。而一个社会健康与否,基本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沟通性如何,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是否是一个“沟通的社群”(a communicating community)。
       既然实用主义认为,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么实用主义特别关注社会交往和群体互动,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由此出发,哲学家们对人们在社会交流中的种种方式进行了考察。交流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对特定对象的诉求,也可以是无目的的、纯美学的表达而已。
      交流的行动可能促进人类创造,也可能阻碍人类制度化互动交往的努力。总之,实用主义作为关注互动的人类社会的哲学,可以说成是一种社群主义的(communtarianism)哲学。 儒家思想同样关注交流的人类社会。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认为,人们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母语,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尽量熟练掌握交流的工具。此外,孔子还说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不仅仅是位传道者,是位教师,更是一位交流大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孔子强调交流的技巧,才要求人们特别关注“正名”(proper use of names)的问题。
       与启蒙运动高扬“自我”(cogito)截然相反,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都认为,个人是为其所在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这些社会关系依赖有效的交流而得以维持。在这里,我引用杜威的一句名言,他说,完整的个性是“明确的社会关系,有效的协调功能两者的产物”。
      他的这句名言极好地说明了个人是由社会决定的基本观点。 在儒家传统中,社会交流关系与功能是通过“礼”来确立和维系的。"礼"的含义相当宽泛,它涵盖从个人与社会交流的角色到互动关系,从个人仪态姿势到社会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可以这么说,“礼”是儒家文化的决定性骨架,并在相当大程度上界定社会与政治秩序。
      也可以说,礼教是一种社会语言的文化。 (4)、将实用主义引入儒家民主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个共通点。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共通点,这就是他们对民主的理解。杜威实用主义无疑是民主的(democratic),而且是无法用现在的民主概念说出来的。
      令我们惊讶的是,杜威的民主观念,与基于儒家思想的对民主的理解相比较,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那些将儒家思想与民主观念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民主”(Confucian Democracy)一词中,“儒家”与“民主”是完全矛盾的人至少犯了两个主要的理解错误。
      第一,他们没有认识到儒家的“权威”思想包涵着不可或缺的道德与美学内容。儒家从其一开始形成时就关注个人的自我修养,尤其关注君主与臣属关系中的自我修养。在现实政治中,儒家思想的推行要求统治者以模范德行感召天下。而这一点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必须只有在统治者自己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文化的制造者的前提下。
      另外,儒家的“正名”思想的提出,正是为了防止个人权力的滥用。如果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礼制的要求,他就不应被称为“父亲”;与此同理,如果统治者的行为不符合礼制的要求,他就不能被尊为统治者。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儒家社会的内部冲突的调停和解决,并不是通过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体系来完成的。
      健康的儒家社会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这说明存在一个最低限度的支配政体。正是这个支配政体维持着人类社群的基本和谐稳定,并在最需要的社会操作层面保障基本的社会秩序。而儒家权威的形成,也是依赖了这个最基本直接的操作层面,因为,在此层面上,权威的一致性方得以形成,并得到系统化的表述。
      在没有达到大众拥护的君权时,儒家社会的自我调节的情形大抵如此。 那些把儒家思想和民主观念对立起来的人还犯了另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来源于他们相信这样一个信条,即等级制度与民主观念水火不容。这一信条的错误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盲目地相信民主观念就是以独立个性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机械地在民主观念与这种个人主义之间划数学等号。
       民主社会的实现,必须以人类社群沟通的存在为基础,这个人类社群沟通的实现,要求极大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是无法在依赖单一等号来界定的特定历史境域中实现的。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实用主义,都非常需要在现实的等级制度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伙伴(parity)关系,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等。
      如果一个社会,所有的个人都和谐地共存于传统与现实交融的关系中,而这种关系又很好地衬托出他们独特性,以便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说,实现了这一独特性质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社会。 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的民主认同人与人之间在知识、品德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严重不平等。
      即使如此,对教师、牧师与官员的尊敬并没有取代“在上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信条。这段历史说明,始终如一地依靠并认同文化精英,在全社会范围内给予他们特别的尊重是确立民主和平等的最有效手段,这充分防止了人类社群的沟通不至于走向单调乏味的千篇一律,这种千篇一律仿佛就是数学式的机械平等在活生生的人类社会中的翻版。
       在现实操作的层面上,儒家思想的目标是要建立沟通的人类社群,这个人类社群其实就是家庭的延伸。非常清楚的一点,在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的等级是绝对分明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民主制度的理想情形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过程性概念。
      人处于不同角色和社会关系中,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展开过程中,既给予他人一份尊重,同时自己也获得一份相对程度的尊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自己对我的教师职业的尊重会使我在一定时候被学生尊重。人类社群的沟通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社群中的施惠者与受惠者的角色常常是随时互换的。
      即使在等级社会中,这个含义没有改变,我们不能总用僵硬的老观念来思考等级,我们的民主理想正是要给等级制度注入活力。 。

    天***

    2005-01-11 08:28:05

  • 2005-01-09 14:17:54
  •       黑格尔(Ge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乃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他在一七七零年出生于斯图加特,十八岁时开始在上宾根研究神学。一七九九年时他在耶纳镇与谢林一起工作。当时正是浪漫主义运动狂飙的年代。他在耶纳当了一段时间的助理教授后,便前往德国民族浪漫主义的中心海德堡担任学校教授。
      一八一八年时,他在柏林任教。当时柏林正逐渐成为德国的精神中心。他在一八三一年死于霍乱。后来他的‘黑格尔主义’在德国各大学内吸引了无数的信徒。 通常所谓的‘黑格尔哲学’主要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黑格尔的哲学所教导我们的只有生命的内在本质,不过也可以教我们如何从思考中获取结论。
       黑格尔认为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河里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的影响。但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又受到你观察之处的岩石与河湾的影响。 思想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
      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 不到一百年前,人们还认为大举焚烧森林,开垦土地这是正确的做法,但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简直是胡搞。
      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新的、比较好的依据可以下这种判断。 黑格尔指出哲学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h***

    2005-01-09 14:17:54

  • 2005-01-09 11:07:56
  • 我有一本书,或许可以帮到你,你给我打电话吧,我借给你用啊,你是不是学生啊,是大学生吧?
    还要抄,是不是有点不好啊?自己写吧·

    U***

    2005-01-09 11:07:56

  • 2005-01-08 21:36:33
  •  作弊吗?你多大了?我这儿有初中学生的相关文章(不是损你),给大学教授评过,并发表了,要不要?

    诗***

    2005-01-08 21:36:33

  • 2005-01-08 12:57:17
  •   新黑格尔主义的基本特征 
     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末在英、美产生并流行,20世纪上半期特别是两次大战之间又在德、意等国发生强大影响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打的旗号是“复兴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者大都是通过研究、评述和解释黑格尔哲学的某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理论。
      有的人甚至否定自己属于黑格尔流派,它们内部在哲学观点和政治立场上有着各种分歧和争执。但是在从右的方面来承袭和改造黑格尔哲学上,他们具有某些共同性。可以说,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末以来从右的方面复活黑格尔哲学的各种思潮的总称。与现代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相比,新黑格尔主义大致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新黑格尔主义者不回避世界观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本源是什么的问题,并大致模仿黑格尔的模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公开的唯心主义回答。
      不过他们往往又企图把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与其他类型的唯心主义、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融合在一起。 第二,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并发挥了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同时用非理性主义来改造和补充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第三,新黑格尔主义者大都重新解释了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些概念。
      他们也揭露了旧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一些片面性,并作过一些批判。但他们往往又歪曲了辩证法,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特别是黑格尔的发展观和矛盾观,以致把辩证法变成了诡辩。 第四,新黑格尔主义者往往发挥了黑格尔国家和社会学中的消极方面,并使之适应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尽管某些新黑格尔主义者也标榜民主自由,但新黑格尔主义的总的倾向是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整体,鼓吹整体(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个人对整体要绝对服从。他们的理论有时被直接用来论证扼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的法西斯式的专政,及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侵略政策。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他认为,“物自体”不可知,但他同时又指出“物自体”也是思维,是可知的。因为这种思维不是人的主观思维概念,而是人类社会以前已存在的纯粹精神性的“绝对理论”。
      “绝对理念”先在纯思维的抽象状态中,按照辩证法的逻辑,自己发展自己,这是逻辑阶段。等到发展完毕后,再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阶段;到了人类社会,“绝对理念”摆脱自然物质的束缚,得重新回到与自身相适应的精神阶段。《易经》的变化原理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完全相通。
      而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影响很大,成就很高。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原来这位西方哲学家也在研习中国的《易经》,运用中国的《易经》。 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 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从这里可以看出列宁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
        。

    开***

    2005-01-08 12:57: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