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历史上真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首页

历史上真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书上说她如何如何厉害,我想知道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个人。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6-26 09:25:54
    应该没有
    在正史上,有薛仁贵的传记,也有薛丁山的传记, 不过在正史不叫薛丁山而叫薛讷,正史记载,他最初担任 田的县令 ,后来突厥入侵,武后知道他是薛仁贵的儿子,任命他为左武威将军,安东道经略,镇守边疆,战功很大.开元年间,他奉命去打丈,全军覆没,单身逃回 ,被政府革职, 爵位都没了,成了一个普通的百姓.后来吐蕃侵临洮,他又被任命为陇右防御使,打退敌人,被封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后又被封为平阳郡公,死后追谥昭定.
    正史对他一生的评语只「沉勇寡言, 大敌而益壮」几个字。
    所以他跟贞观年间的樊梨花根本扯不上关系,薛氏忠于武后的,樊梨花是民间传说话本中虚构的演艺人物,就像什么八贤王、穆桂英一样

    女***

    2006-06-26 09:25:54

其他答案

    2006-06-25 21:22:26
  • 没有。

    红***

    2006-06-25 21:22:26

  • 2006-06-25 21:19:25
  •   你好!
    (摘)今年暑假我随学校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赴抚顺县救兵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救兵乡的山山水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的晚上,我住在一户张姓的老乡家里,刚进屋里,就发现他家房子的后面有一段古城墙,上面长满了蒿草,它沧桑的脸庞吸引了我。
         主人向我介绍这是当年樊梨花修建的,墙下一簇簇的花,乡亲们叫樊梨花,我去的时候已经开败了,只有那绿油油的叶子穿过几千年岁月,显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继续追问,但主人是个年轻的人,她也不知道更详细的历史典故,我留下了些许遗憾。
         我了解的樊梨花也只局限在旧小说和评书中,薛礼又名薛仁贵,是唐代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曾经统兵东征朝鲜,这就是救兵乡留下薛礼和樊梨花遗迹的原因,据说救兵乡就是古朝鲜的领地,近年来救兵乡发掘出许多古朝鲜人的墓穴,他们的墓穴据说和汉民族的有许多文化上的差异,后来薛礼在这里屯兵。
      樊梨花是薛礼之子薛丁山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仅在穆桂英之下的女元帅和女英雄,民间关于樊梨花的传说很多。但我来抚顺三年了,却刚知道这里还曾留下过薛礼和樊梨花的足迹。   救兵乡号称中国地板第一乡,次日,我随乡领导参观当地的两个地板厂,其中一家叫繁荣木业公司所生产的地板叫梨花地板,我就问随行的主管工业的李乡长,李乡长介绍说:当年薛仁贵东征朝鲜,曾在这里屯兵,我环顾当地我住的一个叫马郡的村子,他们四处环山,一条小河在村边流过,确实是个屯兵的最佳地点。
      村边的山上据说有个很大的烽火台,战事吃紧的时候,烽火一燃,救兵就出发了,这就是救兵乡名称的来历。当地有文化思想的商人(繁荣木业公司的总经理陶凯先生是我的校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91届毕业生)已经自发的开始利用这种古文化,梨花地板就是一例。   回去的时候,我问坐在我身边的乡团委唐书记关于薛礼东征和樊梨花的故事,可她却遗憾的告诉我,李乡长的介绍已经是最全面的了,李乡长也戏称他是“权威”。
      再询问他们乡里是否有专职负责文化的工作人员,他们给了我否定的回答,一丝遗憾还是笼罩在心头。樊梨花究竟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薛礼东征在这里的具体情况怎么样?薛礼的大军和朝鲜民族在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冲突?古朝鲜民族在救兵乡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现代文明正在一步步吞噬着我们的古文化,该乡仅存的一段10余米的城墙也岌岌可危,村委会旁边的一座清光绪年间的古钟据说前几年就让人给偷走了,后来案件侦破之后才寻了回来。
         薛礼东征和樊梨花的故事一直象谜一样困绕在我心头,带着些许失落,第三天我登上了回校的车,临行前,随行的我校人文学院的赵忠良老师给我在古城墙下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

    霞***

    2006-06-25 21:19:25

  • 2006-06-25 21:18:16
  • 据民间通俗演义记载:樊元帅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后兵至寒江关时,樊梨花遵从师命开关降唐,并与薛丁山结为连理,协助大唐继续平西。於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 

    2***

    2006-06-25 21:18:16

  • 2006-06-25 21:17:49
  • 我了解的樊梨花也只局限在旧小说和评书中,薛礼又名薛仁贵,是唐代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曾经统兵东征朝鲜,这就是救兵乡留下薛礼和樊梨花遗迹的原因,据说救兵乡就是古朝鲜的领地,近年来救兵乡发掘出许多古朝鲜人的墓穴,他们的墓穴据说和汉民族的有许多文化上的差异,后来薛礼在这里屯兵。樊梨花是薛礼之子薛丁山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仅在穆桂英之下的女元帅和女英雄,民间关于樊梨花的传说很多。但我来抚顺三年了,却刚知道这里还曾留下过薛礼和樊梨花的足迹。 
    

    落***

    2006-06-25 21:17:49

  • 2006-06-25 21:17:32
  •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莲居士作《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一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
      如《马上缘》、《三休樊梨花》(或《三请樊梨花》)。 明清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历史小说、英雄传奇采自民间口头传说,经文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小说”。
      以纯散文形式出版。在由民问传说、小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性格尚嫌模糊,缺乏生活依据。因作者采用神魔小说笔法,有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 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
      然而在后来民间说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断的扭富和发展,说书人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中寻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众多有关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小说中,西河大鼓名家郝艳霞所作《薛丁山征西》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创作,就最具代表性。
       樊梨花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参考资料:《从案头到书场——“说书体小说”对樊梨花形象的再创作》 。

    鸭***

    2006-06-25 21:17: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