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告急啊!佛教论文怎么写啊?帮忙!

首页

告急啊!佛教论文怎么写啊?帮忙!

论文主题:只要是写自己对佛教的一些认识体会拉,可以是对教义,禅诗,发展历史等的认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4-12-25 19:07:35
      对佛教的认识 
    释继程
    佛教是一个宗教,佛教的最高价值在于此 
    当然佛教里包括的理论,非常广泛,举凡天文,地理,文学,哲学,心理学,科学各方面的 学问,都可从佛教的经典,论典里发觉到。但佛教的最高的价值还是在于它是一个宗教。这 里所说宗教,须与西洋人给宗教的定义分开,西洋人谈宗教必有上帝,离开上帝就没有宗教 。
      可是佛教所代表的宗教,并无含有上帝的意思在内,佛教是无神论,佛教的无神论并非没 有神,而是说神与人是一样,即否定了神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的理论必谈及人生的现实 ,以及超越人生的理想,佛教都含有这两方面的义理,而其要点也在于超越人生的理想,也 即是超越世间痛苦的涅盘境界,以及出世间的道品。
       另一方面,以佛教的方法来解释,宗者 中国佛教称为宗门,即是行持的,如禅宗。教者教门,是属于教理。如上说解与行佛教是一 个宗教,故佛教也就含有解行两方面。含有宗,即是有行持的部份,含有教,即是教理的部 份,这是我们所应了解的一个观念。 佛教既然是一个宗教,所以它一定有宗教修持的方法。
       通过宗教的修持,能得到宗教的体验,宗教体验往往是超越人力的,有时也超越思考能力范 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谈到宗教时,就不免谈到一些有关神通的事件了。我们不能排斥神 通是会发生的,我们也不必把它当作是很神秘的,它并非神秘,只是吾人潜在的力量。
      这种 力量通过一种方法,把它引发出来,就能显现。吾人没有通过这种方法,所以在这方面,就 无法把这种力量显现出来。故当发现别人有这种力量时,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现象, 实际并没有什么神奇和秘密的。人人都可以从正确的方法中得到它,虽然如此,也不需把神 通当着很高超,它并不很高超。
      就如有些人在燃烧着的火炭上走过,一些可以须利过去,有 些却走不过去,这就要看他们的心力如何。如他的心力散漫,就一定走不过去;如非常的虔 诚能把精神集中起来,就可以走过去。还有许多有关神通方面的情形都可以从宗教徒身上看 到,佛陀并不强调这些,虽然佛所教的修行方法是可以得到神通的,但佛徒未向人炫耀。
      所 以我们虽未得到神通,但这并不是很重要的,然而也不必否定它。 宗教方面的情况,有时是不能用科学来衡量,因为现今的科学还是不圆满,以不圆满的理论 来解释世界上所有的事项,那是不可能的。佛教不强调神通,因为神通并不能了脱生死,能 了脱生死的智慧,虽然通过修持可能我们能够得到它,但不需要强调,也不必炫耀它,这是 不值得的,但也不必害怕,这是因为我们所用的方法刚好用上了,就引起这种力量的出现。
       佛法是圆满的、究竟的,但佛教却未必是十全十美的 佛教和佛法应该分开来处理。虽然它们是可以合为一体的,但碰到这种问题时,则不妨把它 分开一下。佛法即是佛陀所觉证到宇宙的真理,当然它是圆满的,究竟的,这是属于一种智 慧,一种法则。但佛教却不一定是这样,因为佛教是佛法流传在人间来的示现,必然会有许 多人为的因素,所以佛教就出现了有不完满的地方,尤其现在的佛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检讨 的,改进的。
      这些需要检讨的,本来与佛法是没有关系的,其关系是在于修行者或住持佛法 的人。宏扬佛法者和学佛者,不能把握佛法的实相或为了度众生而设的方便,所以这些都是 人为的缺陷。而不是佛法的缺陷。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佛教的不圆满就排斥佛法,也不能因为 看到佛法的圆满而就要求佛教必须圆满的。
      因为人毕竟是有缺陷的,在还未完全觉证真理之 前,一定会有缺点,缺点流露出来,当然就有不完满了。 佛陀是一位完美的人格,而我们却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格。既然是这样,在宣扬佛教时,难免 会用到主观的态度,用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一定能适应所有的人;或自己所体会到的并 不完满,就拿这些不圆满的当作是圆满的去处理,结果就会使这些流露出来的而发生缺陷。
       佛教就是这样,我们只好希望通过对理论的了解,能使佛教更能契合佛法的要求,佛法既然 如此完满,当然也希望佛教也一样的完满,不过人为的因素还是存在。有时因为环境的问题 而不得不这样做,如烧金银纸,虽然是度了一些众生,但人为的缺点也就存在了。这本不是 佛教所应有,但现在有了,这是一种缺陷,现在如果我们还提倡这些,就是错误了,因为以 前提倡这样做是不得已,现在如果能够排除,就应该除去这种恶习,如果以为以前的祖师所 作都是对的,而把它全盘吸收,那就只有使宗教、文化、思想走向死胡同里去。
       对佛教制度的认识 佛教的制度很多,关系也相当复杂,所以只能大略讲讲。 (A) 僧团的制度,僧团即是和合的团体,这个团体都是由出家人组成。佛陀时代以出家为修行 最好的方法,而实际上佛教也必须要有一些出家的宗教师来住持,否则,就会有问题。
      因为 一个宗教如果无人负责宗教的问题,这个宗教就无法流传下去。故出家的制度和僧团,在佛 教中是要受到肯定的,佛陀制定僧团有许多利益,首先是「摄僧」,「极摄僧」,即把出家 人摄受在一起,大家一起修行。然后是「令僧安乐」,因能和合,见和同解,则能安乐。
      「 折伏无羞人」把一个没有惭愧心的人放进僧团里,让他见到大众都在修行,于是就会用功。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使是没有惭愧心的人,在大众的督促之下,也会慢慢走向正道,如中 国历代丛林,进入丛林就如进入冶烘炉,破铜烂铁丢进去,都会炼成钢。使惭愧者安稳住持 ,因为有僧团的力量保护行者的利益,就能使有惭愧心者或欲修行者得到安稳,否则,一人 单独修行,恐怕会碰到困难。
      「不信者令信」,「正信者得增益」,组织一个宗教团体目的 就是要令有信仰者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有更强烈的信心,同时利用团体的力量,令没有信心 者生起信心。「于现法中得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于修行时,能得到漏尽,即能把烦 恼断去。「正法久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因为如果没有僧团,正法就没有办法住持下 去,当然在家信徒也可以协助护持佛法,但除非他们也能像出家人一样把宏扬佛法的责任一 肩挑起,就像基督教里的牧师一样。但至今为止,也只是少部份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任 持佛法是必须要靠出家人。因为出家人把全部精神放在佛教的行持上,佛教的宣扬上,事业 上,住持和维护佛教。
      所以正法才能久住。否则,出家人愈来愈少,佛法所面临的问题也越 来越大,最后,完全没有出家人时,佛教也不知道变成什么情形了。 (B) 托钵乞食制度:是有关吃的问题,出家人也是人,也一样需要吃东西。关于这方面有几 个方法:一个托钵乞食,这在中国人看来不太高尚,可是在印度,对剃头发染衣托钵乞食的 修行者,是非常恭敬的。
      在泰国也是这样,在家人供养出家人时,还要跪下供养。这是古印 度遗留下来的风俗。中国佛教就没办法这样做,中国人见你拿着钵来讨饭,就会把你当作乞 丐,说不定还会给赶出来。这样在社会的地位也会因此贬低。所以中国方面就有了改变,改 变后的制度有二种,一种是受请食,即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应供。
      如家中有喜庆事,就请出家 人来家里祈祷,受供,在南传佛教也有这种情形。一种是僧中食,即在庙里动手煮,现今的 中国佛教都是这样情形。 托钵乞食,对食物不能有所要求,信徒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另一方 面如果上午下午都出外托钵,就要花很多的时间,所以就实行持午,过了午后就不再吃了。
       中国佛教的僧中食,因为自己煮的,可以选择,但如果仍像南传的托钵制度一样,吃鸡吃鸭 ,就必须杀生了,所以改为吃素。既然是自己煮了,早晚皆吃都不成问题了,同时因为中国 北方天气太冷,晚上不吃怕受不了,没有足够的热能,如何修行呢?所以晚餐也有吃了。
      这 就形成了南北两传的差异,南传佛教僧徒可以吃荤但过午不吃;中国的出家人则吃素,但随 时可吃。两种制度都有其长短处,但因为这是为了适应环境,所以也就形成了习俗的。如果 佛陀是降生中国的话,相信就不会有托钵的制度。 (C) 丛林制度、这是中国佛教的制度,印度只有寺院,没有丛林。
      丛林成立的时代是在唐朝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在马祖之前,中国佛教还是依照印度寺院的方式生活。到 马祖,禅宗兴盛,就认为依照印度方式不适合国情,于是就加以改变,建立了丛林。他的弟 子百丈,依照大小乘戒律,并以符合中国人习性的情况之下,立下清规(丛林制度)。
      此制 度适合中国人的习性,所以丛林制度对中国佛教贡献极大,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出现了 毛病,由于帝王的控制和一些不肖佛子的把持,后来的丛林失去其应负的责任;有的更变成 子孙庙。以前丛林都是选贤,后来就有了传法的制度。不过丛林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步骤,且使佛教在中国维持一千多年的时间。
      现今的中国佛教已经没有丛林了。但在以 前曾有一段时期,丛林在中国佛教是非常重要的。 (D) 僧装问题,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如果能把握其中心点,也并不太复杂,就容易了解其意 义了。佛陀为何制定袈裟,袈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能把握到这一点,僧装问题就能解决了 。
      佛陀出生在印度,印度的修行人都是穿坏色衣。佛陀组织僧团以后,为了分别起见,就穿 染色衣。实际上佛陀所穿?A衣与在家人所穿的是一样的,不过在家人穿的是白衣,出家人穿 的是坏色衣或染色衣。出家人穿的是坏色衣或染色衣又截成一段段,再缝起来成为福田相,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佛教的僧众与俗人和外道沙门分别出来。
      其次是为了取暖,出家人有三 衣、五衣,日常和劳作时穿着的内衣,平常时所穿;七衣,出外时所披;九衣或大衣,法会 时或托钵受请时,在七衣之上多披一件大衣。当时佛陀制定弟子们三衣不可离身,因为当时 的僧众除这三衣和钵就身无长物了。有时出远门时,在半路树露宿时,三衣即可以当作铺被 ,又可以取暖。
      不过这只是当时印度的情形,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就不行了,因为中国太冷, 如果偏袒右肩,实在不能忍受,所以只好改穿中国人的服装。为了与在家人有区分,再披一 件袈裟在上以示分别。中国式的袈裟就是这样出现的。流传到近代,西风东吹,一般人都学 着穿起西装来了,只有佛教的出家人没有改装。
       这样一来,在家出家之间就有了明显的分别,分别的目的就达到了,但袈裟毕竟是一种佛教 的表征,僧人的制服,所以在法会佛事时仍然披上袈裟以保持宗教的气氛。某些中国佛徒, 硬性规定终日披着中国式像披风式的袈裟而骂没有披袈裟者为没有修行的人,这种论调是不 正确的,不了解佛制袈裟的意义,也未分清楚中国佛教的不同。
      南传佛教僧人虽终日披着袈 裟。但已与佛世时的袈裟也有不同之处了,那该说谁比较符合佛制呢?其实,只要这种服装 能表征出僧众的福田相,能符合需求,有保暖作用,这已经符合袈裟的原则了。相信是没有 理解到「一切法无常」的理论,也没有理解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地区需求的方便。
      如果佛陀是 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所穿的也不会是如印度式的袈裟而会是现代的服装,不过一定会有不同 样的地方,以分别僧俗,以表征佛教的特点。所以如果要改革僧服,也不是一种错误。但一 定有相当的理由,大袍袈裟是在法会时用,但如果劳作时也穿着大袍袈裟,不只非常不方便 和难看,且有危险性的。
      于是太虚大师就提倡穿罗汉褂,那就方便多了。短褂,中褂长衫已 经使中国僧徒表征了僧相。只要明白佛陀制袈裟的意义,对袈裟就不会再有疑惑,佛陀制袈 裟时是为了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教理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能把握真理,这些都变成了次 要的问题了。当然也不能因为它是次要而随便,这也不能随便的,只是我们应该把握问题的 中心。
       对佛教仪式的认识 (A) 佛陀时代并不重视仪式,也没有仪式,这些宗教仪式是后代才出现的。 (B) 佛教的仪式是适应众生而有的方便法门,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的众生,所以仪式就出现了 。这种仪式到了别的地方,不一定都能够用,经过几世纪后也不一定能够用了。
      可知仪式是 可以改变的,但其中有其原则,于改变时大原则不变,其它的则慢慢在改变,所以仪式并不 是究竟的方法。 (C) 仪式是有需要,却不是绝对的,只要把握住大原则不变,不重仪式并不是错误。 (D) 繁琐的仪式会流于世俗化及形式化,失去宗教仪式的意义。
      有些仪式太过繁琐,变成完 全没有了意义。每一仪式都会含有其意义,假如仪式没有意义,那只是一种形式,如中国人 ,喜欢在人死时大吵大闹,这真是莫明其妙。佛教的仪式有很多也是如此,甚至做仪式的人 ,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佛世时婆罗门教的衰微,就是由于他们太过形式化,仪式太过 繁琐。
      时间都花在做仪式上,根本没功夫研究教理,而渐渐便僵化。佛教的衰微也是可以在 繁琐的仪式中看出来,仪式的繁琐是宗教表微的象征,也是衰微的原因。这是因果相成的, 如后期佛教,西藏佛教,近代佛教,其仪式都太繁琐了。近代佛教的不易振兴,也与仪式太 过繁琐和形式化有关连,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仪式的意义。
       我们所要的仪式,应以简单,实用 、肃穆为要,因为一个宗教必须含有严肃的气氛,一定要实用,所以要简单,让人人能够容 易适应。因为仪式的作用,就是要给人感到宗教的气氛存在,有宗教的气氛,才能有宗教体 验,加强信心,宗教的情操也会因此提高起来,如受戒时的忏摩,只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 牟尼佛」,但已经能令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宗教气氛,所以些人感动得哭起来,所以仪式如果 能够简单一些,相信效果会更好。
       (E) 一些仪式的简介 (一) 皈依及受戒仪式:皈依仪式是很重要而且需要的,因为这是佛弟子 在佛前表示他们对佛的信心,和表明他们正式成为佛徒的初阶,而且这个仪式也会有深刻的 宗教意义。受戒仪式也是如此,其对佛法的信心所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当我们面临信 仰选择或善恶念之关头。
      因这些仪式的参与而留在我们的内心的那种力量,便会使我们不致 于走错路。有些佛徒以为仪式是不重要的,因为他们皈依自性三宝,这种人只有两种解释, 第一信心不定,故使他们连正式向佛陀宣誓为佛徒的信心也没有。第二是我慢贡高的心理在 作祟,这在学佛过程中,都是很大的障碍。
       (二) 课诵,这包括了礼拜等。课诵主要是大众共修的方法,是不必一成不变的。以前的丛林 住众上千上百,召集一次需要好长的时间,所以课诵就要较长的时间,一天只有早晚二次课 诵,佛世时的课诵都是很短的,但一天有多次,与回教的祈祷大概一样。因为次数多了,整 天都可以感受到宗教的气氛了。
      仪式的设立,应该是要适应时地,重要的是适应共修者当时 的心境。如大家都是喜爱打坐的,那么共修时可以不必念经,以念佛然后打坐为共修课,这 是没有错误的。以了解功课的作用为要,而不是把前人传下来的照单全收。 (三) 灌顶:灌顶本是以前印度的太子登位时,把四大海的水灌在顶上,表示把王位传给他, 故灌顶含传法的意义。
      大乘佛经也提及灌顶,因佛自说是法王,菩萨是法王子,法王为法王 子灌顶。早期经典里只是着重其意义来说,至后来密宗出现才有仪式化的出现,有仪式并不 表示不对,不过现在一些上师大灌滥灌,而不明了意义,便会使佛教走向迷信和「滥」的道 路。 佛 佛教在各个时代,各个区域之开展 因为时间和空间之差别,必有不同适应及发展,而其发展也必有正常与畸形的现象,我们研 究时,应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去简别佛教正常与畸形的发展现象,有所选择,不是照 单全收。
       前人所传的不是全部都适应的,有些是正常的发展,也有些是畸形的发展,畸形的 发展,有时并不是故意造成的,可能是认识不够,正见不够而导致畸形发展。 从整个佛教的 发展来看,印顺导师曾这样说:「我不说『愈古愈真』,更不同情『愈后愈圆满究竟』。」 在他认为佛教的发展,是在中期即初期大乘佛教兴起时,才真正地把佛陀的精神发挥出来, 前期的没有发挥佛陀的精神,因为声闻小乘佛教,不能发挥佛陀的精神。
      但后期的秘密佛教 却走错了路,那就是畸形的发展。从小乘佛教发展至大乘佛教是正常的。从大乘佛教发展至 后期秘密大乘佛教便有畸形的现象出现了。 通过这样的理解,才不至于发生照单全收的情形 。如果仍然以为祖师或前贤流传下来的方便,是完全正确,不肯以佛教发展的眼光去加以判 断,而忽略了时、地、风俗等的因素对佛教发展的影响,那就显得太落伍而不实际了。
      

    t***

    2004-12-25 19:07:35

其他答案

    2004-12-19 23:41:07
  • 小兄弟,你这才真正是临时抱佛脚。呵呵呵呵,写那些劳什子论文有什莫用处?还不如认真的打坐好。实在非写不可,你又写不出来,就只好作弊。作弊可就是违背了戒律,小心一点啦。关于佛教的一些说头,有一个叫为你的先生引经据典的在iask说了不少话,当然还有别的几位先生说得也不错,不多的几位啦。把他们的话抄袭后再编辑一下,足以凑一篇论文了。

    呵***

    2004-12-19 23:41:07

  • 2004-12-19 22:05:11
  • 如果是和禅有关的简易你不用看西藏的了,只要去网上看看从到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的生平就可以了,尤其是《六祖坛经》!

    w***

    2004-12-19 22:05:11

  • 2004-12-18 09:51:02
  • 带上这些问题去最近的庙里问题出家人吧。会有收获的。

    t***

    2004-12-18 09:51:02

  • 2004-12-16 22:15:09
  • 上西藏一趟马上就可以写好

    s***

    2004-12-16 22:15: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