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雷州半岛是什么地貌?

首页

雷州半岛是什么地貌?

雷州半岛是什么地貌?
丘陵还是平原...或者是其他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06-03-02 16:45:08
  •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全市总人口141万,辖20个镇,镜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雷州城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
      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市博物馆收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该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十分重视文物收集、保护和利用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积极筹善款修葺、恢复文物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以文物为依托,结合自然景观,在雷城修建了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和雷祖祠旅游区,形成城内、城外和近郊三点一线的参观旅游网络。当游人漫步雷州,徜徉于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名胜古迹之间,面对诗情画意,其乐融融。   雷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动人故事的唐代俊杰陈文玉先后任东合州、雷州刺史,功勋卓著,曾被太宗降诏褒奖:“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
      ”他被后人尊为雷祖,立祠纪念,又如历官福建古田、台湾知县、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湾仍流传脍炙人口的“陈?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大家者陈昌齐(字观楼),他书示村民的“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的哲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明、清之秀,仅雷州府辖下的海康县就孕育出22名进士。   雷州广袤的红土地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西汉、东汉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衔命维护祖国版图的统一,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庇护民众,雷人筑“伏波祠”以纪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后被贬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后人蹑贤踪,怀先哲,无不励志修身立品,爱国爱民。 雷州景色美不胜收,既有西湖翠拥、雁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旧雷阳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新景点。登临三元古塔,极目东眺,万顷良田,莽莽苍苍,南海波涛,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游人到此,莫不块垒尽消,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元宵佳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势恢宏;阳春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的傩舞(走成伥)及流行各处的散花舞引人入胜,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古朴的雷州歌,有三百年历史的雷剧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雷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
      肥沃的大地慷慨地为勤劳的人们奉上香甜的优质大米,鲜美的鱼虾,晶莹的白糖,圆浑的南珠,壮硕的牛羊,争奇斗艳的花卉,甜美的岭南佳果。还有那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叶搭饼、嘉岭白饼、乌石甜糟、英利烧猪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块朵颐,回味悠久。   雷州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藉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为了推介雷州,让中外人士到雷州共享丰富的旅游资源,让人们对雷州这个古老、神奇的地方有个初步的印象,我们诚挚地邀请中外客人到雷州来,相信莅雷的女士们、先生们一定不会虚此一行。 雷州堪称“天南重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这时的人类活动已经极为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康县曾先后在境内的西海岸英典、英楼、英良、卜饱和流沙定等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山岗遗址。这些,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雷州半岛原始文化的重要实物史料。 雷州城南依雷州最大的河流——南渡河。水路交通可由此 东太雷州湾,直至太平洋,南出琼州,东至闽浙。
      西汉时期,城南七里处已经开设港口雷州港,打通了海上交通的航路。汉武帝曾派宫廷黄门译长率领应募船员,携带黄金和丝织品,由此港口起航,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外交来往和贸易活动,并将交换得来的珠宝带回朝廷。由此可见,当时的雷州港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主要起航站,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十多年前在松竹镇塘仔坡六朝墓中出土的3颗由海外传入的红玛消和一串黑石珠子,便是汉代以后雷州对外贸易的历史见证。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广州港的发展,雷州港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直到唐宋时期,雷州港仍然很繁荣。根据《宋史·仓库志》记载,唐宋时期雷州港出口的主要物资有米、谷、牛、酒、黄鱼等。
      唐宋元时期的海康陶器,便是通过雷州港输 往海外的。当时往来雷州港的船只规模较大。据州日唐书·鼓 宗纪》载:成通四年,雷州刺史陈听思“家人随海部至福建,往来大部一只,可致干石。”元代在此曾设提举市舶司。明清两度实行海禁,雷州港日渐衰落。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开始在雷州 港口设立海关,其地点在今雷州城康皇庙北侧。
       宋代,雷州半岛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广东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筑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南宋时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规模开发、修建,使之纵横交错,灌田方便。绍兴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凿扩大特侣塘的面积,增大容水量,并且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开挖出3条引水渠道,起名为东渠、南渠、西渠。
      东渠即从特侣塘向南流动,汇入湖水,灌溉城东片;南渠既从西湖引水东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从西湖导水西出,灌溉城西片。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规模, 也越来越大,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好。据史料记载,乾道的数年中,又有两度大规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关设施:一是在已堵塞的东渠东面,另外开通一条渠道,以引塘水南流,并修筑8条支渠,支渠的两头还各建有水闸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条渠道,继续引导湖水和东渠合流。
      三是在特侣塘加建8座水闸、24条渠道,以扩大灌溉面积。四是修筑拱海大堤。经过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后,一马平川的雷州城郊东西洋,“沧海变桑田”,成为“万顷连云”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流传 “洋田丰,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饥”。
      的确,这里素称“雷州粮仓”,当之无愧!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 为县、州、郡、道 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古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开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市博物馆收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该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十分重视文物收集、保护和利用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积极筹善款修葺、恢复文物面貌,捡拾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以文物为依托,结合自然景观,在雷城修建了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和雷祖祠旅游区,形成城内、城外和近郊三点一线的参观旅游网络。当游人漫步雷州,徜徉于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名胜古迹之间,面对诗情画意,其乐也融融。   雷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动人故事的唐代俊杰陈文玉先后任东合州、雷州刺史,功勋卓著,曾被太宗降诏褒奖:“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邦,德政彰明。
      ”他被后人尊为雷祖,立祠纪念,又如历官福建古田、台湾知县、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陈?,为官清谦,受民如子,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湾仍流传脍炙人口的“陈?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大家者陈昌齐(字观楼),他书示村民的“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的哲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明、清之秀,仅雷州府辖下的海康县就孕育出22 名进士。   雷州广袤的红土地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西汉、东汉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衔命维护祖国版图的统一,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庇护民众,雷人筑“伏波祠”以纪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后被贬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后人蹑贤踪,怀先哲,无不励志修身立品,爱国爱民。 雷州景色美不胜收,既有西湖翠拥、雁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旧雷阳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新景点。登临三元古塔,极目东眺,万顷良田,莽莽苍苍,南海波涛,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游人到此,莫不块垒尽消,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元宵佳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势宏;阳春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的傩舞(走成伥)及流行各处的散花舞引人入胜,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古朴的雷州歌,有三百年历史的雷剧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雷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
      肥沃的大地慷慨地为勤劳的人们奉上香甜的优质大米,鲜美的鱼虾,晶莹的白糖,圆浑的南珠,壮硕的牛羊,争奇斗艳的花卉,甜美的岭南佳果。还有那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叶搭饼、嘉岭白 、乌石甜糟、英利烧猪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块朵颐,回味悠久。   雷州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藉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为了推介雷州,让中外人士到雷州共享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中共雷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人士编写的这本>,当能让人们对雷州这个古老、神奇的地方有个初步的印象。 地理位置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
      北纬2O°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 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
       地形地貌 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本市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类型:南渡河以北台地地区,海拔在32~47米之间,为大型起伏的平坡地,以至台地。
      坡度一般在5度以下,坡面平缓,坡间常有较低洼的集水山塘。适宜于大片机耕开垦种植。 第二类型:南渡河和龙门河之间的起伏缓地地区,海拔高度30~148米,相对高度10~30米,中部凹陷,成为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混什物分布地区。 第三类型:龙门河以南低丘陵地区,海拔高度65~174米,相对高度4O~55米,坡度一般5~10度,沟谷南北走向。
       第四类型:沿海冲积阶地地区,海拔2。5~4米之间,主要是南渡河中下游的东西洋田,面积20多万亩,是雷州市的最大平原,盛产优质稻谷,有“雷州粮仓”的美誉。其余沿海冲积地区很狭窄,其地质情况一般与相连的地区相同,但由于长期冲积作用,已覆盖上了新的冲积物。
       雷州市境内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只有几座海拔在260米以下的山头,主要分布于东南、西南和南部。东南部的石卯岭是全市的最高点,海拔259米,位于调风和英利两镇的交界处,仕礼岭位于调风镇境内,海拔226米,南部有英峰岭,海拔239米,位于英利镇新村附近。
      这里山青水秀,景物独特,气候宜人,是古今闻名的雷阳八景之一。西南部有嘉山岭,海拔182米,在房参镇境内。房参岭位于乌石港东北部3公里外,海拔88米,是海上航船的天然航标。在龙门镇境内有一座大牛岭,海拔124米。 土壤类别 雷州市自然土壤总面积360万亩,占总土壤的68%,可分为五大类型: (1)砖红壤土。
      面积321万亩,占自然土壤的89。3%,分为赤土和黄赤土两个土属。赤土属面积130。3万亩,占自然土壤的36。2%,由玄武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本市的东南部及其延伸地带的南兴镇东南部、雷高镇南部、东里镇西部、调风镇西南部、龙门镇东南部、英利镇东南部、北和镇南部、房参镇东部、覃斗镇北部、唐家、海田两镇东部、杨家镇西部等地。
      土壤赤红至褐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重粘、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和造林;黄色赤土属,面积191。43万亩。占自然土壤的53。1%。成土母质为浅海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本市的中北部和西北部的客路、白沙、附城、沈塘、唐家、纪家、南兴、松竹等镇。
      地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底,氮磷少,极缺钾。 (2)滨海盐渍沼泽土。面积31。2万亩。占自然土壤8。66%,成土母质为近代滨海沉沉积物。分为滨海沙滩(面积19。1万亩)。滨海泥滩(面积11。
      7万亩)。滨海草滩(面积0。46万亩)。滨海泥滩和滨海草滩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少部分分布在西海的海湾地带。由于受海潮的影响,含盐分较高,质地粘重。现已有很多开发为虾池、鱼塘,精养对虾、螃蟹、鱼、蚝等。 (3)滨海沙土。面积5。5万亩,占自然土壤的1。
      52%,成土母质为近代滨海冲积物。成带状或片状分布在东西海岸沙滩地带。土层深厚,土体松散。易渗透、易干旱,湿度变化大,有机质缺乏。表层长着稀疏而耐旱、耐咸植物,如香附子、铺地黍、仙人掌等。 (4)滨海盐土。面积2。1万亩,占自然土壤的0。
      59%,主要分布于附城镇、沈塘镇的东部海滩,西部的唐家镇和海田的海湾也有分布。土壤质地沙壤至粘壤,含盐分较高。地表的耐盐草本植物茂盛,可以放牧,离大海稍远的、盐分较低的地方,已逐年开垦农用。 (5)沼泽土。面积340亩,占自然土壤的0。
      009%,主要分布在纪家镇的坡塘一带的低洼地。土体黑灰色,糊状结构,表土层集生着茂密的水生杂草。 。

    小***

    2006-03-02 16:45:08

  • 2006-02-20 13:01:32
  •   大约在距今七、八万年前,雷州半岛火山经历了七次大的喷发,虽然至今已退烧熄灭,但是经过天长日久、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了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火山灰、火山弹、熔岩层、熔岩湖以及柱状节理、凹洞景象等等,成为丰富的旅游景观。
    柱阵式的火山石
      眼前的景象颇为壮观,火山喷出了岩浆,堆积成了高高的围岩。
      而在围岩的内圈,出现了一根根整齐排列的石头柱子,像是有人摆布过似的。这种奇特的火山现象,地质学上称为玄武岩柱状节理。   一根根的石柱层层排列,十分整齐有序,或长或短,其粗细却惊人的统一,粗的直径都在50~60厘米,细的均在30~40厘米。
      柱体垂直,或呈40~60度的倾角。在湛江市区的硇洲岛、雷州市乌石镇的房参岭、调风镇的九龙山和徐闻县龙塘镇的博赊港等地,都可以看到这种石柱子。   人们不禁要问:火山喷发是如何排列出这一根根的石柱子?据地质学介绍,这除了与岩浆喷出后冷却的速度、地形等有关外,主要是这种玄武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它在形成融岩时,所含的化学成份均匀程度较高,当它喷出地面,在空气中冷却凝固的过程中,能够十分均匀地沿着中心等距离收缩,而各个收缩中心点之间,又形成了等距离的开裂,这样就形成了石柱群。
         雷州半岛的柱状玄武岩不仅极其发育,而且可谓是一个柱状玄武岩的大全世界,各种形态的柱状玄武岩,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柱阵式的火山石,是地球上难得一种古火山地貌珍品。   神奇的凹洞景象    龙门瀑布的凹洞   在雷州半岛火山地貌中,另一种现象也十分奇特有趣。
      这些石头怎么长满了疙瘩?又像一个个的“牛蹄印”。难道这也是火山所为?    英利镇响水湾的奇石    英利镇响水湾的牛蹄印   在雷州市英利镇的响水湾、遂溪县的流牛滩都有这种奇怪的石头。这些石头上怎么会出现一个个的凹洞呢?洞口深浅不一,但大小、形状几乎都是一模一样,像是有人特意凿出来似的。
      瀑布的落差在20~30米之间,水流高高垂泻而下,令人不禁联想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句。然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瀑布上面是一片开阔的河流,河床呈褐红色,表面遍布数以千计的一圈圈凹洞。洞口比“牛蹄印”大得多,深浅、大小都不一样,且呈不规则分布,而洞壁周围表面被河水冲刷得光溜圆滑,呈现一圈一圈的螺旋状线条,像陶瓷烧制前的泥坯子。
          九龙山的牛蹄印,又像阴石    巨大凝灰岩表面布满凹洞 这块巨大的凝灰岩表面怎么会出现一圈圈的凹洞?在场的省水文地质大队两位工程师连连摇头说:见所未见。就连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火山专家刘家麒院士也表示:从未见过。刘院士这一表态,犹如给这些凹洞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然而,这越加勾起人们的探索欲望。有人试图作出这样的解释: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时,存在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因而被水流冲刷而成。也有人说:地球曾经历了几次冰期,那时的陆地覆盖着厚厚的冰雪,由于火山喷出的岩浆中含有冰块所致。还有人推测,这里的岩层含水量较多,岩浆、水和空气构成了火山运动变化的主要社会关系,科学家早晚都会解开这个谜。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些奇异的凹洞,是地球上十分罕见的一种古火山地貌极品。 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雷州半岛属于火山爆发形成的地质地貌,土壤含铁量高,因而形成特殊的红色。再加上半岛三面环海,常年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大,阳光强烈,所以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两大雷区之一(另一个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雷州”因此得名。
      可惜这番道理雷州先民无从得知。雷州半岛自古十年九旱,近代1911年至1949年的38年中有37年遭受旱灾,仅1943年和1946年的两次大旱,死于饥荒瘟疫的有十万之众。雷州先民世世代代面对赤地千里、蛮荒瘴疫,只能解释说,那是上天给他们的惩罚。
      因为雨水总是伴随响雷而至,他们便盼雷、求雷。 。

    捕***

    2006-02-20 13:01:32

  • 2006-02-20 10:19:17
  •       在广东省西南部,伸入北部湾与雷州湾之间,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50ˉ60公里,面积约5600平方公里。
        半岛南部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地形简单,起伏和缓,主要为海拔100ˉ200米的台地和丘陵,由滨海ˉ浅海沉积的沙层和玄武岩组成。
       玄武岩台地上有火山锥,为第四纪火山喷发而成。如湛江市附近的湖光岩山顶,还留有完整的火山口。被辟为旅游胜地的湖光岩,本身就是一个火山熔岩湖。 雷州半岛的海岸有多种类型,一是玄武岩熔岩台地构成的海岸;二是仅高于低海面1。5ˉ2米的珊瑚礁平台构成的生物海岸;三是砂质砂砾质平原海岸。
      其中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于半岛南岸,如下洋和竹山的珊瑚礁,水尾到灯楼角的成片裾礁等,其礁平台宽度一般为500米,经C14的年代测定,这里原生礁形成于距今7120±165年,属大西洋早期产物。 沙质沙砾质平原海岸主要分布于半岛吴川以西,其形态集中表现为海拔60米以下的几级台地或阶地,物质组成以松散的湛江系为主。
      不过这些台地或阶地在冰期低海面时曾受到河谷的切割和冰后期海侵,海岸线十分曲折。不少海湾,如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安铺港等,多具有沉溺河谷的形态。这些海湾内部出现宽窄不一的潮向沙滩或泥滩,海湾两侧则为玄武岩或湛江系构成的岬岸,湾口有大小沙岛。
       雷州半岛气候炎热多雨,是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剑麻、甘蔗、胡椒、椰子、可可、咖啡等。其中剑麻在我国居前列;甘蔗有逐年增加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1988年雷州半岛的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58万亩,占该地耕地总面积的32。
      7%。由于甘蔗的迅速发展,1988年跨1989年的榨季,雷州半岛产蔗糖53。1万吨,约占广东产糖量的42%。雷州半岛有可能取代珠江三角洲而成为我国新的蔗糖生产基地。 雷州半岛的海运业近年也有很大发展。半岛主要海港湛江港,现在已发展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南海大港,可停泊万吨远洋巨轮,为我国对外贸易港和渔业基地之一。
       总的来说,雷州半岛的地貌主要是海拔100-200米的台地与丘陵,由浅海沉积物与玄武岩组成。全年气温高,蒸发强烈,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分不足。植被为天然次生的热带草原。 。

    荔***

    2006-02-20 10:19: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