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首页

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05 16:27:16
  •   
    商鞅(约前390—前338),本姓公孙,因后来在秦为政有功被封于商,世称商 鞅,又叫公孙鞅或卫鞅。公元前361年,商鞅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公元前359年实施 “变法”,创立中国历史上较有成就的第一次政策“改革”。后来由于得罪权贵被车
    裂而死。
       商鞅的先祖可以上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 立了卫国。卫国在春秋时期还有一定的实力,后因大国争霸,越来越衰弱,到战国 时已沦为魏国的附庸了。公孙鞅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日渐衰败的王族中,他不是嫡长 子,只能以公子的身份生活在魏人与卫人的夹缝里。
      国运的衰微与家道的沦落使他 在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而发愤读书。 公元前361年,在魏国久未见擢的公孙鞅,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桑梓之邦, 带着自己经常研读的《法经》,赴秦国去了。此时的秦国,献公刚刚去世,新即位 的孝公年轻气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权贵终日声色犬马无所事事,自己的父亲尝试着 进行了一些变革,虽有效果但没能彻底改变贫穷积弱的状况,而魏、赵、楚等国又 一个个虎视眈眈。
      自己的先祖不也曾立过撼世的霸业吗?今日的秦国为什么不能恢 复到穆公时期那种称霸西戎一匡诸侯的气势呢?这位新即位的国君,感到再也不能 坐视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了。人才,乃强国之要。因此,孝公下了一道求贤令,广招 天下的贤士英才。公孙鞅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秦国的。
       公孙鞅来到秦国后,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接见了他,想听 听他的治国之策。 通过几次的会见、交谈,孝公决定起用公孙鞅,把振兴秦国富国强兵的重任委 托于他。公孙鞅在分析了秦国的形势后,准备推行法家的治国之术来整饬秦国的朝 纲,严明法纪,改变当前贫穷积弱的局面。
      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改变秦国旧有的 法令制度、陈规陋习。他把这种想法向孝公陈述,正与孝公不谋而合。 贵族甘龙对孝公说:“臣不以为如此。圣人不改变人民的风俗习惯便能实行 教化,智士不改变原有的法规便可达到大治。按旧有的习俗去教化,不用劳神费 思便可成功;按原有的法规去治理,官吏们得心应手,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公孙 鞅严词反驳道:“甘龙大人所言,未免太流于世俗了。只有寻常之辈才会拘于旧 有的习俗,只有亦步亦趋的人才会像书呆子般恪守教条,这两种人去做官守法还 可以,却不是可以与之讨论成法之外的道理的人。三代的礼法不同,却依次称王; 五霸的令规各异,也先后成霸。
      贤能之士会适时变更礼法,不足成器之徒才墨守 成规拘于旧礼!” 公孙鞅压倒了甘龙的气势,但另一个贵族杜挚却发难了,他在孝公面前说: “没有百倍的好处,不改变旧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改造旧器具。师法古制没 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礼没有什么偏差。
      ”公孙鞅听了这些,对孝公道:“治理天下 不能死守一法,欲利国家不能只学古制。因此,商汤周武没有拘于旧礼王道大兴, 夏桀殷纣没有更改礼法身败国亡。由此可见,反对古制的人不应该非议,遵循古制 的人不一定值得赞美!” 公孙鞅的旁征博引,驳得那些旧贵族哑口无言,也深深打动了孝公的心。
      孝公 变法的决心越来越坚定,终于在公元前359年,任命公孙鞅制定变法律令,向全国 颁布了第一道新法——《垦草令》,并由此拉开了一场大规模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颁布了。但仍然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即如何取得全国百姓对新法 的信任。 一天,秦国雍都城市场的南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在围观什么。
      在人群中竖着 一根三丈多长(合今日二丈余)的木头,一位军士大声宣布着:“如果哪一位能将 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将赏给他十金(金是计量单位,每金相当于二十四 两)。”话音落了,四周围观的人面面相觑,无人相信。这样唾手可成的事,竟然会 重赏十金,会不会有诈?官府以前总是不把答应百姓的事当回事儿。
      等了良久, 没有人出来扛那根“昂贵”的木头。军士马上又宣布:“如果有人把它扛到北门, 赏他五十金。”这下更让围观的人惊诧不已了。人们窃窃私语,仍在猜疑,这时, 一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二话没说一口气把那木头从南门扛到北 门,等候发落。
      军士立刻取来五十金赏给了他。在众人羡慕与惊异的目光中,那 小伙喜不自禁地离去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几日秦国的百姓都相信官府言 必信,行必果了。 这一幕原来是公孙鞅设计的。他深深地知晓欲要变法必先取信于民,做到上情 下达、令行禁止。看到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 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
       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法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打击了旧贵 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新法实行了近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 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内安定,一派 祥和。秦国的力量迅速增强,在诸侯中地位也日渐增髙。
      前343年,周天子致胙于 孝公,诸侯前来贺喜。孝公恢复穆公霸业的梦想已不再是遥遥无期的神话了。 为了奖赏公孙鞅,孝公即封给公孙鞅十五个邑的地方,作为对他的奖赏。这十 五个邑包括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县东)等地,公孙鞅从此被人 称为“商君”,后来人们也就呼其为商鞅了。
       几年以后,秦孝公身染重病突然逝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惠王从小受 教于公子虔、公孙贾等人,他的执政,无疑在商鞅的头上笼上了一层不祥的乌云。 果然,惠王即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谋反,怂恿惠王说:“如今国内妇孺 知道的都是商君之法,却不知道是大王之法。
      商君做了人主,大王却为人臣。大王 难道忘了当年商鞅对您的处罚吗? ”惠王本来就与商鞅有隙,经公子虔等人一挑拨, 怒从心头起,发了一道诏书,宣布商鞅谋反,派士卒四处追捕,悬赏捉拿。 商鞅闻风逃到边关,一天,他打算在一家客店住下,身上却没带任何可以证明 身份的东西。
      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对他说:“按商君之法,客人没有证件我们 是要受连坐的,请您另投他处!”商鞅听了,仰天长叹,逃到魏国边境,要求在那 里留下,魏王听说是曾经以诈而胜公子印的公孙鞅,便不愿接纳。无奈之下,商鞅 只好另谋出路。魏人得知后,认为他是秦国缉捕的罪犯,如果不把他送回国,会招 来麻烦,便派人把他送回去。
      他一踏上秦地,就感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返秦 后,乃逃回自己的封地,聚集封邑内的部属邑兵,北出击郑(今陕西华县),摆出 了拼死一搏的姿态。惠王发兵来攻,商鞅寡不敌众,兵败逃至彤地(今华县西南), 被秦军捕获。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在彤地,一群秦军士兵将一片地方围了起来,权作刑场。
       秦惠王下令:车裂商鞅。但见一声令下,五辆马车拉着犯人的头与四肢朝五个不同 的方向拉去。刹那间,犯人的尸体被撕裂成五块。为秦国变法图强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创立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它早已在秦国扎下了根。
      
      他的 变法,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俗,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秦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奠定了日后逐鹿中原一统六国 的基础。他的变法思想及变法措施被后人整理成为以他的名号命名的《商君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

    2016-08-05 16:27: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