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李鸿章的一生为人类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首页

李鸿章的一生为人类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李鸿章的一生为人类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05 16:57:10
  •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李鸿章少年聪慧,6岁时就进入家馆
    棣华书屋学习,1845〜1846年投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
    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1847年,李鸿章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 林院庶吉士。 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事,李鸿章和父亲李文安回乡办团练,组织淮军。李鸿章 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屡 立战功,赏加按察使衔。
      因功高遭人忌妒,于1859年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 当幕僚。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 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李鸿章受曾国藩之命,回乡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 建。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领首批淮军约9000人抵沪,被任命署理江苏巡 抚,次年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 阖的40年生涯。
       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 上海。初步站稳脚跟后,李鸿章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加强淮军装备,扩充实 力,不到半年内,淮军就迅速扩军至50个营,约2万人,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 兵力已达7万余人。
      此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连攻克常熟、太仓、昆山无锡等地,协 助湘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灭亡后,李鸿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进剿捻军。捻军覆 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 士。在湖广总督任上,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 务大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 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 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 还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是清朝洋务 运动的领袖之一。
      同治二年(1863年),李 鸿章在松江、上海创办洋炮局。同治四年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创 建了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同 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 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 生产规模。
      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痛感 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 “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同治十一 年(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 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其后,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 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 局、津沽铁路、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 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的发展。 在领导督办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也着手建设海军。当时,列强对清朝 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从19世纪70年代起,李鸿章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 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 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 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 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 办。
      李鸿章利用这个机会,建成北洋水师。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 官兵4000余人,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 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 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 倒退的困境。
       ,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 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 守,北洋水师覆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 议和。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 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三,《马关条约》签字。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 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廷在莫斯科与俄皇尼古拉二世签订了 《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 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 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 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 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 做刀斧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 《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万两。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再度发难, 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
      李鸿章气恼交加, 呕血不起,于9月27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 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 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在清朝走向穷途末路的过程中,李鸿章凭借其独特的外交手腕,代表清政府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 交涉,为挽救清朝危局,促进国家变革图强付出了重要的努力。李鸿章是晚清最杰 出的外交家,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他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 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能***

    2016-08-05 16:57:1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