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郑和和哥伦布有什么相同的优秀品?

首页 熬夜和和尿频有关系吗

郑和和哥伦布有什么相同的优秀品?

郑和和哥伦布有什么相同的优秀品质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3-19 09:45:40
  • 没什么所谓的优秀品质,最多就是指他们不怕困难历尽艰辛。。
    为什么说没有什么品质:1、哥伦布环海是为了找到新的掠夺地,掠夺黄金白银人口,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使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本质就是一个海盗。
      2、郑和稍微好一点,目的也比较简单,就是炫耀国威。郑和开辟了中国与沿途各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这点还是要认同的

    腐***

    2014-03-19 09:45:40

  • 2014-03-19 09:04:48
  •   郑和和哥伦布都是15世纪著名的航海家,一个在寻找西方,一个在寻找东方,他们都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500多年过去,如今,在这里把他们作一番比较,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不过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限于个人水平有限,只能算是一得之见。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郑和。
       自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那末,明成祖为什么要兴师动众派郑和七下西洋呢?本来后来的史学家完全可以根据明史保留下来的资料作出判断。可惜,由于明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之后尘,再做那“劳民伤财”的事,一把火烧毁了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
      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留下种种猜测。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朱棣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南京),夺取帝位。
      朱棣是以藩王发动叛乱夺取皇位的,被他推翻的合法皇帝是他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南京被攻陷后,朱棣命兵士放火烧了皇宫,但是,后来并未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有人怀疑建文帝逃到了南洋。因此,朱棣命郑和前几次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以除后患。不过多数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
      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即使逃到国外也不会有大作为,不会给明成祖带来威胁,因此成祖不会三番五次派人去探寻建文帝的下落。 有人认为是为了取宝。天顺时,司礼监太监福安曾慨叹说:“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卖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竭”。
      从这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留恋大量宝物从西洋源源流入的情景。这种说法有可能,尽管郑和所到的都是些蛮夷小国,但宝物以奇为贵,郑和所到三十余国,确实为皇宫收集了不少奇珍异宝,充实了皇家收藏。第四次下西洋,非洲某国赠送一对长颈鹿,郑和告诉皇上,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麒麟,朱棣非常高兴。
       还有人说,明成祖与夷狄交往一贯奉行“厚往薄来”,到处给人以大量赏赐,以示大明“皇恩浩荡”来安抚异邦。郑和每次出使都“将士卒27000余人,多带金币”。郑和带这么多兵和金币,是想以金钱收买和“以武慑之”的办法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 还有人说是为了寻求水上“丝绸之路”。
      明朝初期虽然推翻了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但蒙古还有其他汗国在中国的北部、西北和西南,可以说蒙古汗国包围了中国的西部,占据了古老的丝绸之路,阻断了东西方贸易,明成祖希望能够寻找一条替代陆地丝绸之路的海上贸易航线。 不管郑和七下西洋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在人们心目中,郑和不愧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最大的“宝船”长20丈,宽8丈,载重量500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郑和每次出海都带将士27000多人,队伍之庞大在己后的几百年中也无人能超过。郑和下西洋的盛举,对当时东方乃至亚非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外交通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可惜郑和的船队没有到达真正的西方,与真正开通水上“丝绸之路”擦肩而过。由于郑和七次帅领庞大的船队出海,耗资巨大,被后来的明代封建统治者斥为“弊政”,朱棣死后,明王朝把“海禁”定为国策。从而使中国由开海、开放的盛期,迅速转为禁海闭关的衰期,正是这种闭关自守,不接触外部世界,导致明代中期之后,中国日趋走向衰落。
       七下西洋以后,明代浩浩荡荡的航海事业,便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航海的英雄们没有找到真正的西洋在那里;英雄们的领导者,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西洋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与中国不同的是,这时的欧洲,正在悄悄地发生一场变革。 远在西欧各国骑士参加十字军东征时,当他们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时就深为其宫廷的豪华、富丽所倾倒。
      到了马可波罗时代,《马可波罗游记》更把印度、中国和日本描绘成遍地都是黄金的天府之国。 当时欧洲已把货币普遍用于商品交换,并大量购买东方商品,造成原来产量有限的欧洲黄金大量外流。西欧囿于地域狭小,难有发展空间。向外扩张,开展海外贸易已成西欧各国的共识。
      15世纪中叶之后,通往中亚的商路又为土耳其人所把持,使西欧封建主向海外扩张的道路受阻,人们急于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通道,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当时“地圆说”已在西方形成,人们相信向西航行,通过大西洋可以找到一条到达东方的航路。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就是一名“地圆说”的信奉者,他相信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
       1492年哥伦布说服了西班牙国王,并得到国王的资助,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行。如果说60年前中国郑和的航海行动更多的体现为政府行为,或者说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的话,那末,哥伦布则完全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者说完全是一种利益的驱使。
       哥伦布出航是有条件的,西班牙国王资助哥伦布也是从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出海前,哥伦布与伊沙贝拉女王签订了《圣大非协定》,明确规定,1、西班牙国王是新发现领土的宗主和统帅; 2、任命哥伦布为新发现领土的海军司令和总督;3、哥伦布将拥有新发现领土上出产和交换所得的全部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税;3、对于同领土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投资取得八分之一股份的权利;5、哥伦布还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
       《圣大非协定》满足了哥伦布的要求。通过圣大非协定,也可以看出哥伦布航海探险的真正目的。当时西欧各国君主之所以愿意给予航海探险家们以优厚的待遇,是为了获得海外领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航海探险者则多出于经济利益,许多航海探险家因此致富,当然也有不少探险家在海上丧生或为当地土人所杀,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冒险的事业。
      但是,东方黄金梦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愿去海上挺而走险者竟与日剧增。 由于连年战争,西班牙国库空虚,为了筹措远航的经费,女王甚至卖掉自己的首饰。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三艘,水手87人踏上了远航的征程,西班牙也随之踏上了帝国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他们登上一块陆地,这是欧洲人在西半球发现的第一块地,就是现在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哥伦布宣布以国王和王后的名义占领该岛,他被同伴们拥立为统帅和总督。很多当地的土著人前来观看他们举行仪式,哥伦布认为他们到达的地方是印度,所把这里的人叫印地安人。
       后来欧洲人发现,这里不是亚洲而是美洲,一块新大陆。一块与旧大陆面积相当的新大陆。在已后的几百年里大批的欧洲移民来到这里。欧洲的人口压力得到缓解,美洲的开发使欧洲各国才有可能完成了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嗣后的工业革命奠定的物质基础。
      在北美大地上成长起两个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和加拿大。南美洲也迅速从原始壮态进入文明社会。因此,人们相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哥伦布第一次西航回到西班牙后,人们视哥伦布为凯旋英雄,国王热情欢迎他的回归,细心听取他的有关探险的汇报。
       5月29日国王向他颁发授衔证书,哥伦布正式获得了新发现的海岛和陆地的海军司令、总督和副王的头衔。国王颁发授衔证书后,哥伦布立即开始了第二次远航的准备工作。这次远航共有17艘帆船,旗舰的吨位最大,取名“圣玛丽亚号”,还有两艘分别为“科利纳”号和“拉加列中”号,还有10余艘横帆船。
      第二次远航的费用也大为增加,上升为第一次的2。5倍。由于第一次远航已找到了黄金,这次几乎不要动员,志愿参加者蜂拥而至,哥伦布共选用了1500余人。 第二次远航船队的装备也与第一次大不相同。武器、弹药、口粮、腌肉、小商品和淡水、啤酒等样样俱全,此外还有农业生产工具等。
      这次航行主要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探险,而是一次军事殖民行动。 1493年4月,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的信中提出在新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的设想。5月29日国王颁发诏书,正式批准了哥伦布建立殖民地的计划。 后来西班牙人先后征服了西印度群岛、墨西哥、秘鲁、菲律宾,集结了大量的财富,很快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
       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走向海洋,利用海上优势,在亚洲、非洲、澳洲、美洲建立殖民地,向外移民、扩张贸易,他们也很快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郑和和哥伦布出海的目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梁启超先生在肯定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盛举后反思道: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60余年,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创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 “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噫,岂郑君之罪也。

    双***

    2014-03-19 09:04: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