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信教和文化层次的关系

首页

信教和文化层次的关系

信教和文化层次高低无关,这一点本人也承认。但觉悟是否也和文化层次高低无关?
试想:一个不识字(或文化不高),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人,在知性上如何才能达到(佛学上最受推崇的两部大论)《瑜伽师地论》和《中论》所阐释的境界?
尽管最高的佛法是离于文字的,但这必须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才能达到,文化不高的人如何越过这个过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21 06:06:57
      溪径师兄,感谢您问了如此有水平的一个问题!末学斗胆在这里妄议一下,主要是抒发胸臆,不敢说是否代表正知见,望有识者提携指正。
    在释迦牟尼师尊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那时候叫做“正法驻世”,是不需要经典的。为什么呢?所有佛弟子都直接从佛受戒、听佛开示、从佛得法、随佛修行、由佛印证。
      所以那个时候,对修习小乘的弟子们来说,可以讲“信解行证”的全过程与弟子文化程度关系不大。 佛灭度以后,历代弟子们为了完整记述世尊的一代教化,通过多次结集、整理、汇编、发掘,逐渐形成了佛教南传、汉传、藏传等系统的三藏典籍。三藏是“律”、“经”、“论”--以归纳传承自佛陀的“戒”、“定”、“慧”三学。
      什么是律、经、论呢? 律藏--对传承自佛陀的各种戒律、轨则的汇编整理,并经过历代公认的修行成就者修订改编而成。包括戒律原理、戒本、受戒和羯摩等仪式。 经藏--对传承自佛陀及其大弟子(代佛说法)的各种教理教义、禅观行门、修行仪轨的汇编整理,以及修辞化、文学化包装,并经过历代公认的修行成就者修订改编、诠释增广而演变形成。
       论藏--对直接从佛陀及其大弟子(代佛说法)处听闻的法义,或者经藏和律藏所阐发的义理进行诠释、注疏、演绎、归纳的著作汇编。这些著作的作者是佛教发展过程中、在佛教传播地域有持久影响力的、有公信力的佛教实践家、理论家。 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教的三藏经典是佛、圣者、祖师大德的教法传承的直接体现,这就是“传承”。
      有些人说只有师父的“口传心授”才叫“传承”,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家可知道佛教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所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有可能有中断。从佛教历史的记载上,我们知道当某一次灭法运动结束、转入恢复期的开端,都是从“迎回经典”开始的。
      例如在汉地,唐武宗灭佛时期过后,除了经、律、印度论师著的论从高丽、日本等国外或边远地区迎回,各个宗派的寺庙还特地迎回了自宗祖师的著述,因为这就是自宗传承的关键典籍,这就是传承。比如,唐武宗灭佛时期后,天台宗依靠从高丽迎回的智者大师、灌顶大师、湛然大师等祖师的著作,恢复了自宗的传承。
      请注意,即使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其初祖达摩尊者也说修行者要以《楞伽经》印心啊! 好,谈了以上这些,我们现在进入主题。楼主说“信教和文化层次高低无关”,这话也不完全对。因为信和信不一样,信的层次不一样。迷信是不坚固的,唯有智信方为真信、方可持久。
      智信离不开“解”,“信解信解”,无信不解,无解不信。如果得遇有缘摄受的“明师”,文化层次低的也可得智信、得正解。在没有明师的条件下,文化层次高的人因为有较高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否则这个人怎么能算文化层次高呢?当然,“有文凭没知识”或者“有知识没文化”的不算,而“有文化少知识”或者“有知识没文凭”的人或许不算层次低),所以他们比文化层次低的人在“信解层面”要优越一些,文化层次高是一种福报啊。
      其次,在没有明师的条件下,在“行证层面”呢?在“行证层面”上,文化层次高的人也具有一定优势,这是为什么?因为三藏经典在行证层面有大量的实修指南,比如汉传三藏中有《童蒙止观》、《治禅病秘要经》等大量经论为禅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答疑;更有《楞严经》五十阴魔境界的开示,以教人避免认假为真、走火入魔;如此种种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境、行、果,针对各个层面曾经(历史上实修者曾经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最权威、最可信的开示尽在一大藏中。
      如果文化层次低的人没有明师指点,没有能力阅读理解这些,必然在面对实践问题时因心中没有“预案”而破绽百出,由此引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甚至“走火如魔、发狂发癫”的风险系数要高很多。 再进一步,如果有明师驻世,文化层次高低的人群是否一样呢?我说还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占优势。
      这是为什么?首先,如何分辨“明师”与“邪师”,是需要慧目的,这个慧目怎么来,不靠经典靠什么?其次,即使是“明师”所说,未必全对,至少未必圆融透彻、应时对机,因为“明师”未至佛地,智慧行持不能说已经圆满无遗。第三,“明师”所说深法,或者也是需要有相当理解能力和思维训练(文化层次低的人,其思维训练程度也是低的)才能领会的。
       再进一步,如果有信有解、有行有证,文化层次高低的人群是否一样呢?我说还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占优势。这是为什么?文化层次高的人具备更丰富的传播、传承能力,因为他们不但可以口传心授,还可以著书立说,不但广度当时,还可教泽后代,广行菩萨方便愿行。所以,我们看看佛教历史,各宗各派的祖师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
      有人可能举出六祖慧能大师的特例,但我们要知道:第一,六祖不是禅宗开宗祖师,那是达摩大师(达摩大师原来为古印度某国王子,自幼受过贵族教育,后又精通三藏,还通梵汉语言,故能抉择汉传四卷楞伽,以为禅宗印心之典);第二,六祖得遇五祖大师讲说《金刚经》开悟,并多次听过《大涅??经》、《法华经》等经典;第三,六祖大师其实从不谤经轻法,实际上是鼓励弟子研读弘传经教的,不信大家去看看《六祖坛经》。
       最后,我再针对这里一些网友经常提及的一些模糊观念作一辨析。 【问】有人说文化层次高的人“所知障”重,是“世智辨聪”,所以比文化层次低的人修行更难。 【答】末学认为“所知障”与文化层次高低无关。佛教乃是智信,是以修证所得般若真实智慧为基础,所以其教理施设也有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尊重事实的人只要放弃成见,认真研究一下,还是可以由“解”而“信”。
      文化层次低的人如果“我见根深”、“邪见障重”,却因不善阅读、不善思考而缺少解悟的途径,从而无法自觉地“长养信根”。 【问】有人说文化层次低的人容易接受“老实念佛”的法门,而且更容易坚持下去;而文化层次高的人看经书多了反而“无所适从”,结果最终不如文化层次低的人成就高 【答】没学认为“老实与否”、“专精与否”与文化层次高低也没有必然联系。
      拿净土宗来说吧,净土宗弟子们请想想,净土宗历代传承祖师,当代弘传大德,诸如慧远、善导、昙鸾、永明、莲池、藕益、王龙舒、印光、夏莲居、净空、黄念祖等等,哪个不是文化人?也许有人会拿出《往生见闻录》说修净土人如何如何。且不说《往生见闻录》是否全部属实,且不说是否每位都真的“往生净土”,就上面的人来说,文化层次低的人就比文化层次高的人多吗?没读过经典只会念佛的人就比深入过经藏的人多吗?你是怎么调查这些细节的?别的宗派就更不必、也无法举证可吧? 【问】是否文化层次低的人就不能看经论,就看不懂经论,或者会理解错经论呢? 【答】不是的。
      首先,文化层次低到什么程度。只要不是文盲,都是可以直接阅读经典的。现在真正的文盲倒是不多了,很多文化层次不高的人,不是也熟读“金庸”、“古龙”、“黄易”吗?其次,有人说佛经是古文,所以读不懂。这是不正确的说法。佛经大多数是“古白话”(这正是因为译经师为便于当时文化层次低的人读诵,也就照顾了后代读白话的人),而不是文言,倒是论藏中那些中国古代祖师的著作大部分是文言。
      从义理上说,大藏中经籍浩瀚,有重视说理的深经和浅显易懂的经。我接触过一批不同文化层次的读经者,他们的反映都是“有的经能读懂,有的经读不懂”。关于理解错误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的问题,因为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是在不断修正的,而且也远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严重。
      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即使有的人理解的不对(相对于主流见解而言),他也受益非浅,并且潜移默化,居然后来在不知不觉中接近正确的见地,这个是很多居士亲身体会和观察到的真实现象。 【问】是否学佛必须深入经藏,甚至穷经皓首? 【答】看必须深入到什么程度、看发什么愿,以及各方面因缘。
      对一般在家居士来说,了解佛教基本义理是必要的,否则既无眼择明师,也无法自修自悟。如果立志自修一门,不事弘扬,可就本门的疑情解释、不共法义、修持指南请求师教或由经藏中寻求答案,立足解决问题即可,不必求多。若有弘扬本门心愿,则应博通本门历代祖师著述和相关经论,足以“自圆其说”。
      若欲研究佛学整体,各宗并弘或开宗立说,则应比较完整地“阅藏”,以期把握全体脉络。 【问】为什么你在这里如此强调“深入经藏”,如此强调文化层次? 【答】因为我知道,上网的群体主要由“学生”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构成,而且主要是年青人。这些人都是具备“深入经藏”条件的,具备“独立思考”习惯的时代精英,具备将三藏经典这种法宝传承下去的潜能的,应该大都是“随法行”的,而不是“随信行”的根机。
       【总结】大家不要忘记,早晚课诵中的三皈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这是祖师留下的箴言和祝福。我们知道祖师的祝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绝非虚言,对众生是回向,对自己则是警句! 由于时间关系,暂时只能妄谈到这里。
       听吾偈曰: 顶礼我佛狮子吼, 文字般若法宝藏, 谁言传灯耳口授, 我说真教不离文。 。

    郑***

    2019-02-21 06:06:57

其他答案

    2019-02-21 06:11:28
  • 我是想问楼主一个问题。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我记得在古印度是属于小乘佛教的经典。小乘佛教认为有一部分人是注定不能成佛的。不知这样追溯到源头,跟您的问题有关吗?
    是我记错了,还是本身佛典是不分大、小乘的呢,只是在解释传承的过程中有了大乘、小乘之分?
    

    S***

    2019-02-21 06:11:28

  • 2019-02-21 06:07:08
  •   阿弥陀佛!
    佛法无人说,非智莫能解。
    这个“智”,是人的根本智,是从自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这个“智”的确与文化高低没有关系。念阿弥陀佛自在往生的例子太多了,很多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阿公阿婆们,他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真的比很多文化高的人有“智慧”,因为他们有了生脱死的愿心,有深厚的善根福德,有慧眼,识得这么殊胜的念佛法门,更能精进念佛。
      最终自在往生,就是最好的明证!很多文化层次高的人做不到,虽然文化高,但是没有出离生死轮回的觉悟,这种“文化”再高,也还是个六道凡夫,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低限度也是做“阿惟越至”菩萨,其智慧这些凡夫怎么能够与之相比呢?善根福德,不是仅靠这一生修得的,那些往生的人,往生往世都在精进修行,才积累了这么厚的善根,到这一生,往生的因缘终于成熟了,这与文化程度绝对没有关系。
      往生的因缘成熟了,他这一生无论做什么,即使他是个文盲,但是他决定会遇到念佛法门,一遇到他就会深信不疑,精进修行,决不舍弃,直到往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靠学文化学来的。智慧是靠修行得来的,是靠修“戒定慧”三学得来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
      

    合***

    2019-02-21 06:07:08

  • 2019-02-21 06:00:18
  • 信仰与否, 关系人天生的思考模式, 与受教育关系不大
    一些人说些玄之又玄, 神之又神, 在某些人听来认为十分高深, 另一些人却认为是喃喃废话, 言不及理.
    

    你***

    2019-02-21 06:00:18

  • 2019-02-21 05:42:22
  • “文化层次”?
    高僧大德都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

    我***

    2019-02-21 05:42: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