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曹操为何要孙权“内去张昭”

首页

曹操为何要孙权“内去张昭”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给孙权写信,希望孙权“内去张昭,外击刘备”,恢复彼此的友好关系。

但是,赤壁之战时,张昭是孙吴政权中的主降派,为什么曹操不要求孙权除掉孙吴政权中主张联刘抗曹的“鹰派”人物,而是要除去张昭这个“鸽派”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7-05 00:02:48
      你认为“内取子布”是铲除张昭,这是正确的理解。内取子布,外击刘备,这是明显不过的语句。他书信的结尾还有一句:“开设二者,审处一焉”,更明确了曹操对孙权的要求:除张昭或者擒刘备,两件事,你随便完成一件,我就答应你“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的优厚待遇。
       这信不是曹操自己写的,是他的机要秘书阮瑀同志写的(阮秘书是建安七子之一)。但肯定要经过曹操审查。 为什么要劝孙权除掉张昭?这容易想像,离间之计是也。孙权张昭虽然有矛盾,但张昭的忠诚和治国的能力是摆在那儿在。就算是曾经主降,也是为了保住东吴。
      何况张昭辅佐孙权是吴太后和乃兄孙策的遗命,孙权是至孝之人,如果他真的除掉忠心耿耿德高望重的张昭,背上不孝的骂名,就会失去东吴望族的支持。这是很明白的事情。所以曹操知道孙权是绝不会杀张昭的,因此又退让一步,说:如果你不忍杀子布,表示愿意与之共存亡,那么我也可以强忍这遗憾,顺你之情;你只须拿住刘备,也足以算数。
       为什么不提出除鹰派?曹操没有这么傻,这只会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 如果孙权接受曹操给出的优厚条件,他一定会选择“擒刘备”——而这正是曹操求之不得的。曹操的本意就是擒刘。 但是联刘抗曹是东吴的基本国策,根本不会动摇的。所以,最终孙权拒绝了老曹,双方开打。
       ———————————————————————— 取,就是除掉、杀掉的意思。不必怀疑曹操有这样的残忍。至于说到尊称子布,这是手腕,不足为奇。就在同一封信中,老曹还对孙权说:“无一日而忘前好”、“孤与将军恩如骨肉”,事实如何?这信写于建安十五年,过了两年,濡须口就打起来了。
       。

    看***

    2008-07-05 00:02:48

其他答案

    2008-07-04 17:08:27
  • 我同意“探讨”的说法,古代对人的称呼可以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爱憎!

    d***

    2008-07-04 17:08:27

  • 2008-06-25 11:26:59
  •      所谓外事,指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这需要战略思考能力,需要决策能力。所谓内事,指的是国家治理、利益划分的问题,这需要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张周二人具有不同能力倾向。自然有不同的擅长方面。

    1***

    2008-06-25 11:26:59

  • 2008-06-25 11:09:05
  • 其实首先要了解一下张昭这个人……
    作为东吴二张之一的张昭,以正史来看,不单单只是徐州的名士,而且是非常刚烈的性格,因为他有因为拒绝陶谦的推荐而入狱,和因为与孙权的意见不合而产生口角,进而被孙权纵烧屋子的记录,所以可以明白,当中的取和怜的用意之所在……
    在东吴的阵营来看,张昭是不可缺少的人才,同样也是支持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的人,如果曹操是是乎看到某些苗子,而就此写信给孙权的话,那就是说是不想有更多的势力存在,可以看到这一手笔,当中有离间计的味道……
    

    華***

    2008-06-25 11:09:05

  • 2008-06-24 11:32:51
  •   如果曹操的这封信真是说“内去张昭,外击刘备”,那么诚如楼主所说,令人费解了。
    但那句话还有另外的一种版本(而且很可能是正根儿),那就是“去”实为“取”。那句话是“内取子布,外击刘备”——这一下就说得通了。当初张昭主张迎降曹操,所以曹操要求孙权对内“取”——也就是采纳——张昭的意见,对外打击刘备,不再与其联盟。
       至于“若怜子布,愿言俱存。。。”云云,我觉得这个“怜”字不难理解。由于张昭在曹操大军压境时主张孙权归降,因而招致孙权对张昭的不满甚而怨恨,主、臣之间心存芥蒂也是天下皆知的事实。而曹操说,孙权如果能怜惜张昭,那么希望孙权也能允许张昭保留自己的意见,如此就能消除怨恨(这种怨恨或指孙、曹怨恨;或指孙、张怨恨。
      我意指孙、张怨恨),使张昭能够按“君”(孙权)的意思为孙权做事,这对以后是有好处的。(如果不采纳张昭的归降建议)而只是打击刘备,也足以为曹操接受。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三国》当中引用了“内取子布外击刘备”这句话,却把“取”解释为“杀”,这实在说不通。
      第一,无论张昭是出以公心还是私心,他归顺曹操的主张天下皆知,曹操干吗要杀这样的人?第二,曹操在这里称张昭的字“子布”,在古代,这是一种尊称。对一个想杀掉的人会用尊称吗?看看后面“外击刘备”而不是“外击玄德”,“取”字当作何解就更清楚了。 易教授的讲座“品三国”和著作《品三国》我都喜欢,也受益匪浅,但并不等于对他所有的看法都接受,还望“乙醚”见谅。
       如果曹操是想让孙权抛弃张昭,可以使用“去”、“弃”等字;如果曹操是想让孙权杀掉张昭,也尽可用“除”、“诛”或直接用“杀”等字,为什么非要莫名其妙的用个“取”呢? 如果曹操说“内纳张昭”,那么这个“纳”字可能会被理解成“接纳”、“容纳”,指的是张昭这个“人”;而之所以用个“取”字,就是明明白白的“采取”、“采纳”的意思,指的是张昭的“主张”——就是归顺曹操的主张,这也与后面的“愿言俱存”相一致。
      这样理解“取”字应该是合乎逻辑的。
       认为“内取子布”是要孙权杀张昭的网友,说这是曹操使的离间计,这恐怕缺乏说服力吧:作为敌人的曹操要求杀掉张昭,这只能促使孙权更加团结张昭、更加信任张昭,怎么可能起到离间的作用呢?相反,只有当曹操为张昭说好话时,才会令孙权更加怀疑、更加不信任张昭,从而达到离间二人的效果。

    绿***

    2008-06-24 11:32:51

  • 2008-06-23 23:05:35
  • 看三国时好象记过有段孙策遗言讲“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由此可知张昭等同现代的财政大臣,周瑜等同现代的大臣国防。赤壁一战曹操元气大伤(连荆襄都无力保住)短期内无力南征。又因孙刘联军胜利后分赃不均,面和心不和所以曹操才会挑孙权去搞刘备。孙刘虽然未搞到打起来,但军事上的“冷战”是不断的。曹操知道东吴的“国防大臣”周瑜绝不会打他的主意,就怕“财政大臣”张昭把东吴经济搞活了那才头痛,于是想利用张昭战前当上“投降派”帮主使孙权及众多爱国人士不满之机,扇动孙权把张昭踢出“财政部”,换个次级点(最好低智商)的人上台达到拖垮东吴经济的目的。纯属个人估计,谎谬之处楼主见笑莫怪。

    落***

    2008-06-23 23:05: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