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还有哪些除《楚辞》之外的楚辞?

首页

还有哪些除《楚辞》之外的楚辞?

还有哪些除《楚辞》之外的楚辞?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5-27 10:53:45
      《楚辞》之外的楚辞:有些楚辞名作没有被刘向收入《楚辞》一书中。比如有宋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賦》、。《对楚王问》等五篇作品。我们可以在萧统编的《文中找到这些作品。楚歌:楚地的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歌中常用语气词“兮”: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流传下来的有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等。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把“离骚”解释为“遭忧作辞”;王逸则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总之,这是屈原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挫折之后,面临个人和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叙述他是楚王的同姓,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吉祥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赐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并且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
      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党人”是同诗人敌对的,代表着邪恶。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渺茫,还“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谓余以善淫”,诬蔑诗人是淫邪小人。诗人受到沉重的打击,却更激起了诗人的高傲和自信。他反复用各种象征手法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同时再三坚定地表示:他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妥协从俗,宁死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
      而后诗人在想象中驱使众神,上下求索。他来到天界,然而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却拒绝为他通报。他又降临地上“求女”,但那些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美女,或“无礼”而“骄傲”,或无媒以相通。诗人转而请巫者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给予指点。灵氛认为楚国已毫无希望,劝他离国出走;巫咸劝他留下,等待君臣遇合的机会。
      于是,诗人驾飞龙,乘瑶车,扬云霓,鸣玉鸾,自由翱翔在一片广大而明丽的天空中。在幻想中,正当诗人“高驰邈邈”的时候,“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离开故土,既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那么除了以身殉自己的理想,以死完成自己的人格外,也就别无选择。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逍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章》的内容都与屈原的身世有关,这与《离 骚》相似。在《九章》中,《橘颂》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特殊。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 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 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既不黏滞于作为象征物的橘树本身,又没有脱离 其基本特征,从而为后世咏物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其他篇章,多为屈原在放逐期 间所作。《涉江》是屈原在江南长期放逐中写的一首纪行诗,诗中叙写作者南渡长江、又溯沅 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其中的风光描写最为人称道。楚辞中这类风光描写,成了后代山水 诗的滥输,屈原也被推为我国山水文学的鼻祖。《哀郢》作于秦将白起攻陷楚都以后,屈原在流亡中,亲眼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心情沉痛,写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
      《怀沙》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诗人一面再次申说自己志不可改,一面更为愤慨地指斥楚国政治的昏乱,表现出对俗世庸众的极度蔑视。诗人希望世人能够从自己的自杀中,看到为人的准则。《九章》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这些诗篇善于把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激烈冲突的内心状态。
      《天问》是一篇奇文。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神话传i兑,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在当时已经有公认答案的,但诗人并不满足,还是严厉地追问,想找到新的答案。比如堯舜,在当时已被儒家奉为偶像,在《离骚》、《九章》中也被反复当作理想政治的化身来歌颂,但在《天问》中,他们仍然不能逃脱深刻的怀疑。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它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九辩》中袭用或化用《离骚》、《哀郢》等作品中现成语句 的地方共有十余处。《九辩》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 饮酒读《离骚》明陈洪绶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个坎坷不遇、憔捽自怜的才士形象。《九辩》的哀愁,主要是一种狭小的、压抑的哀愁,基调是“惆怅兮而私自怜”。
      宋玉的文才,他的怀才不遇的遭遇,他的见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都影响了后世标榜清高而自惜自怜的文人,写出许多伤春悲秋的诗文。

    以***

    2017-05-27 10:53: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