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彻大悟了生死

首页

大彻大悟了生死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了知生死不相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1-06 17:23:33
    你说什么: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
    以上都说错了!因佛法不是断灭空.佛性也不是无明实性,
    而是法界实相.

    1***

    2007-11-06 17:23:33

其他答案

    2007-11-12 23:19:34
  •   《证道歌》浅释
             (耕云)
    ~一九八八年三月为中华禅学季刊创刊而作
    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
    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应该是明心见性证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见发抒和心态、境界的叙述,并为免后学解行谬误,慈悲标示出解脱的道路,其珍贵可以想见。
      有志参学宗门禅者,自应奉为圭臬、南针,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却迂曲,岂不快哉?  浮浅之见,怎敢诠释圣言量?既然不堪怂恿,也只好依浅见作解释了。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穷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万有本源时,当下顿断无明,还得本心,证入不二法门,融入一真法界,所学、所知、所疑……涣然冰释,当下全体发露,岂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无一理寓于心,亦无一事萦于怀,岂不是个闲道人??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尽管方便门中,不舍一法,然而实际理地却是不受一尘。
      况且一真法界绝诸相对,宁有无明的不变实体可得?一旦证悟本来面目,不但根尘情识皆是佛性,即此如幻不实的色身,当体就是法身。‘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为实性。’若离色身别觅法身,大悖不二法门。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法唯觉能了;既已觉悟法性,则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实、永恒的存在,全体是自己,除了原本的一切生命的共同属性----原本心态之外,别无一物可得,故曰众生本来是佛。
      当你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头时,你便亲见佛性了。  说到无一物,这是大须著眼的。六祖大师一句‘本来无一物’,承受了五祖的衣钵,可见这才是澈见法界实相的正见。  来自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根本属性,当体是佛,不假修持,一如荷泽大师所说‘无念灵知,不从缘有。
      ’纵使起惑、受染,也只不过是‘圣主蒙尘’,佛性不失,若能去其原无,便可彰显本有,能恢复本来面目,便是旧佛新成。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那色、受、想、行、识五种障盖本明的阴霾,原本不有,当体是空,只不过像浮云暂掩日光而已。由五阴派生的贪、、痴毒,就像缘生缘灭的水上泡沫一样,虽有不实,于本源自性上,了不可得。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澈见宇宙真相,顿断无始无明时,当下融入大圆觉海,亲证唯我独尊、自觉自在、‘不与万法为侣’的圣境,曰人、曰法,了不可得。前尘往事,豁如梦觉,无间地狱,顿成净土。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大师慈悲,唯恐浅见生疑不信,发此重誓说:我若以虚假的言语欺骗众生,等于自招无量劫数拔舌地狱的恶报。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禅宗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癨获法身’的圆顿法门。所以只要完成生命的觉醒,让心恢复到未起惑、造业、受染之前的本来面目,使‘如’其本‘来’,便证悟了如来禅,便圆具了六度万行的河沙功德。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执著五阴所积的前尘缘影,‘境由能境,能由境能’的表层意识为自我,就免不了要沦于死生轮回,浮沉六道的梦魇。
      一旦生命觉醒,明见佛性,顿除无明,复得本来面目,灼见‘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沤发’,更有何物?   无罪福 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修功积德,为恶造罪,只因不觉,故尔妄作,一旦生命觉醒,全归幻灭。沤生沤灭,除了错觉,实无增减、损益,海市蜃楼,岂是真实?当人复得诸行寂、诸幻息、‘常乐我净’的佛性时,便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身心世界尚不可得,问什么罪与福?觅什么损和益? 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以前就像被尘埃覆盖了的宝镜,本有的光明不能显露;如今既然垢净光现,鉴照分明,就须要解剖分析,非弄清楚不可了。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能于内不起思念?对外不生感受?果真若能的话,那一切没有生命的,也同活的人一样了。
      让机器人去修道看,看它什么时候能成佛?其实对见性----具有正见和正受的人来说,念即无念,生即无生,不是念外求无念,生外求无生,只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已。到家的人只管安住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优游涵泳安祥里,谁有闲工夫管他有念无念、有生无生。
      若是抑念求无念,那是沉空守寂的二乘;自闭求无生,乃是灰心灭智的外道,都与无上解脱道不相应。  放四大 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松那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以免心为形役。只活在生灭灭已的安祥自在里,随缘尽分地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就够了。
      彻底明见万生万物无一不是从空里来(来实无来),又往空里去(去岂有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由空所现,当体是空的实相,就是‘如’其本‘来’生命的圆满觉醒,也就是佛的大圆觉了。  决定说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斩钉截铁地这样说,无他,旨在彰显最上一乘的真实法门而已。
      却有些焦芽败种、根器不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卜度圣智,对明心见性的法门妄加评谤,任意攻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如来者,心态如其本来之谓。穷溯到万法的根源,便能洞烛法界的实相,这是佛所印可的。若是著相言法,无异摘叶寻枝,舍本逐末,那就是你们的事了。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能满足众生最高愿望的如意宝珠,虽然无人识货,但它确实是收藏在如其本来的妙明真心里的。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真空为体,能显妙有之用。六根神应,全彰空体,体用不二,故名圆通。  自性光明圆满,非色非空,不生不灭。
        净五眼 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见性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净、圆具;所谓‘触目菩提’,入眼无非佛性,入眼尽是自己,由此证得五种金刚力:  一、信力----永信自性是佛,坚固不疑。 二、进力----于一切法,不离自性。
        三、念力----唯念自性,常住自觉。 四、定力----自性本不动摇,秒秒保持安祥。 五、慧力----自性之用,心如圆镜。  似这般妙难思议的殊胜净功德,唯有亲证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绝对不是靠著常识就能猜测得到的。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见性之人,以平等离执之心,显‘用心若镜’之用,如同明镜高悬,无物不鉴。
      小根智障之徒,用前尘缘影的表层意识,妄自测度佛智,恰似水中捉月,将见徒劳。纵使是有缘得大德指示,也免不了会执指为月。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般路 明见本心,澈证佛性,到达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的禅者,我法二执已断,理事二障已除,虽行闹市熙攘之中,也如入无人之境,有若独行、独步一样,自在潇洒地行走著心无起灭的涅般大道。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不离本源乃‘调古’,不近权势则‘风高’。世俗以貌取人,如果面色憔悴,个性耿直,纵使是达者开士,怕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你一眼了? 穷释子 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自东晋慧远法师以后,出家人从佛姓释。
      古时僧人以托钵为生,口称贫僧,实在说,一个出家而又修行到家的人,一切都是他自己,堪称其富无比,何贫之有?更何况蓅臩部u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大乘以为车……游于八正路……深心为华,富有七宝财K…’(见维摩诘经)。故曰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穷固然不难从身穿破烂短袄上看得出来,然而说到‘道’,则确有自性的无价珍宝蕴藏心中。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自性这无价珍宝,具足无量、无限功德妙用,是个无尽无竭的‘无尽藏’,无暗不破的‘无尽灯’。不论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缘,永远都不虞匮乏,不会吝惜。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六祖能大师答智通之问‘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瞪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关于转识成智,依法相宗说,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名虽有八,体唯佛性,著力处端在于转处不留情。若能抛毳却情识的粘滞、认同,纵使是种种事业同时兴起,纷繁事务一时现前,也不会影响到内心的安祥,就‘繁兴永处那伽定’了。  八解六通心地印 见性成佛后,八识融归佛性,皆得解脱,四智的妙用应机则显,故曰八解。
      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种神通。尽管神通二字名称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异,所证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会证到漏尽通的境界,这些都不离当人的心地,也都取决于当人的心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学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学法绝难成就。
      所谓根器,它的基本内涵是素质与性向,主要条件是:  智力----一个连罪福、正邪、真伪、善恶都辨别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学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择能力和止于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参学宗门禅。  意志力----不具此种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难而退,终其身一事无成。
      各宗教中之苦行,习武者的先执劳役,主要在锻炼、考验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系石块舂米八个月的苦役,又怎堪继祖传灯?  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堪称上士,必能一决一切了,否则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因业积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如何能见佛性?所以修行的起点,便是反省忏悔,去除心中的罪垢。
      垢除则障去,才有见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脱落,就是垢尽光显,清净圆满了。 起心是妄,动念即乖。起心精进,犹落有为,更何况向外自夸精进,二执宛然,岂不大错?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毁谤、非议,无损正法丝毫,恰像痴人架火烧天,自陷疲惫,徒自劳苦而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在法界一真,法门不二的正觉中,恩与怨、毁与赞、人与我、众生与佛、毒液与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归不思议的大圆觉海。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我善知识 观察恶言,无有自性,无明所现,因缘所生,并不真实。
      何况平等法中,一切声平等,倘若分别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徒增烦恼了。若能勘破恶缘,当下便是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见性证真的禅者,住无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风不动,冤亲平等,唯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如维摩诘经上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三昧,具方便辩才,藉以弘扬上乘,续佛慧命,继祖心灯者,堪称是宗、说兼通,理行兼备,自然是定慧圆明不滞空了。
      如果说得行不得,或说到行不到,只是口头禅、鹦鹉禅而已。如或沉空守寂,显然守株之徒;倘还口里说空,心中杂乱,岂止欺人自欺,终将误人误己。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明心见性,岂我独能?一切众生俱皆有分,恒河沙数诸佛皆同此性体。悟即旧佛新成,宛如梦醒;不悟即自甘埋没,长劫梦魇。
        师子吼 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宣说最上一乘自性法门,泯相对,扫虚妄,斥魔外,如狮子怒吼,慑服百兽;托出本来面目,点破本来是佛,令信受之者,自肯自信,心安无畏。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喻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萨,听了最上一乘法,平素心得、自恃,当下瓦解冰消。
      天龙喻登地菩萨,以最上乘法,印自己内证境界,无比亲切,格外温馨。  游江海 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古德大事未明,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踏破芒鞋无数,只为寻求明眼宗师,了毕参禅大事。释尊未悟道前,游历诸方,参访修士;赵州八十犹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南岳怀让亲侍六祖十五年;而六祖为了大事,远从广东至黄梅求法;都是寻师访道的参学典型。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干 信受曹溪六祖道法,打破漆桶,还得本来,就路还乡,是真认得曹溪路,是真得道。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以安祥为现量,也以安祥为正受,若有间断,即名为漏。倘于行、住、坐、卧、语、默、作为中不失安祥的觉受,便可常享本地风光,便是途中即家舍,便得就路好还乡,用不离体,体自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佛性离生死,利刃相加,绝不恐惧;毒药相逼,视同等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五朵优钵罗花供养燃灯佛,并布发掩泥,供燃灯佛行过,得授记成佛。多劫以前也曾修忍辱般若波罗蜜。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性本无生死,只为众生执我,谬以表层意识为自心,无明为本性,流落六道,轮回旋转,如无舵之舟,无有定向,于生死海,难登彼岸。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顿悟自性不生不灭,亦无增减,则荣辱、忧喜于自性分中,了无交涉,实不相干。
       入深山 住兰若 岑肶幽邃长松下  澈悟的人,于深山清净处结庐而居,水边林下,正好长养圣胎(成熟法身)。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隐居生活,自在无拘,随缘任运,果然潇洒。对于具有福德智慧的人来说,享受这种生活,现在远比古时容易;然而有此福德者,又有谁会以此为乐呢?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最上一乘的宗门禅,是无为法,无须种种修为,只要于觉悟自性后,不再逐相而沉,秒秒保任安祥心态,即是秒秒觉醒、秒秒离执,何用施功落有为法,自背圆明?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为求福报而行布施,是有为法。
      虽然得到了生天的福报,报尽依然降生人间,过著面对种种无奈,不合己意的生活,恰像朝向天空射箭一样,是不可能长时停留的,冲力一尽,马上就掉下来啦!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怎能比得上肯决了真实永恒,不认同虚幻无常,不学人天小乘二乘,超越阶级地位劫数,直证入‘如’其本‘来’境界的般若法门呢?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但能证悟真如本体,复得本来面目,种种方便,不求而得,神通妙用,尚属末节,心垢若无,心月自现。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自性一旦流露,即远离执著,不受尘染,得秒秒安祥,处处自在,事事无为,天天如意。此一无尽宝藏,是幸福泉源,有无穷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 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澈大悟的达者,诸盖既除,诸阴已罄,头头三昧,秒秒圆明,自性光明宝珠,辉耀心田。
      法身虚空,虚空法身,炳然彰显,这是大师自受用境界,唯证乃知难可测。  降龙钵 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世尊曾入慈心三昧,降火龙收钵中。六祖在曹溪亦曾以钵降伏并度脱孽龙。禅杖上端以锡为材,安两金属环,象征真俗二谛,并藉避虎兽等侵害。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手持锡杖,并非徒重形式,它标示著降三毒、统真俗、解诸厄的正法,况且世尊亲宣‘汝等应受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持故。
      ’  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见真、见妄,落在边见,求真断妄,显属有为,都不契圆顿法门。若破无始无明,见本来面目,便了知唯独自性真实,真妄二法,了不可得。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见性证真,永离见取,绝不认同,但自圆明,岂执幻有?倘入如来境界,便知有、无、空、不空、真、妄……当体全显一真佛性。
      因为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恒的,执沤为实,岂不甚愚?如其本来,才是实相。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澈周沙界  以离分别的‘大圆镜智’,应机对境,了了分明,昭然不昧,既不遗物,也不悖理,可谓理事无碍,一处如是,处处皆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自然就廓然洞明了。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万象森罗,如影不实,常住真心,寂然不动,垢罄业空,唯一圆明;到这里有口难言,到家的人,自然分晓,且莫思议,以免弄巧成拙。  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因果律不仅是逻辑基础,也是宇宙法则;如果谬执空见,陷于偏执,反伦常,反价值,反传统,鲁莽偏激,必定为世所不容,而招惹是非、灾祸。
      故宗门龙象,率皆淑世而超世,以法界心活在现象界,和光同尘,随缘不变。?br> ?弃有著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有所执,即有所失;有所重,即有所偏;分别取舍,已落二三,弃有著空,宁契不二?总因不悟本来,未证自性,所以触途成滞,大可怜悯。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取舍由于分别,分别即是见取,见取即背自性,自性独立无侣,有何可取舍?真理若可取舍,早已不是真理,心生取舍,足证未悟,全归虚伪,即巧见拙。  学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有能修,有所修,是表层意识(妄心)作怪;真心本自圆成,本自具足河沙功德,根本用不著修。
      以为有修有得,以为能修者是自心,所修者是功德,如同认贼为子,必将损尽家财,乃是成佛大障。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损坏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的,无非是这分别妄想的表层意识----妄心。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无始无明打破,本来面目彰显,心王登基,河清海晏,群小既遁,天下太平,从此无为而治,念即无念,生即无生,入佛知见,大事了毕。
        大丈夫 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丈夫,秉持以般若智为锋,金刚焰为芒,破邪显正的慧剑,不但能摧毁外道的边见、计执,也早让天魔闻之丧胆了。 震法雷 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说最上一乘法,真理之声,发聋启銭,普令得正见、正觉,加被众生如慈云,润苏慧命如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大乘法门,普利人天、二乘,使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学位圣者、不具三乘无漏种性者,都使之觉醒,开悟佛性。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雪山上只生长一种名叫肥腻的草,没有任何植物混杂,就像由佛性开显出的大乘法门一样。
      喻如定慧的白牛吃了,乳汁就像乳中珍品的醍醐一般滋养慧命。这里的醍醐,象征最上乘法门。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三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所谓‘纳须弥入芥子’,‘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这就是‘一多相即,体用不二’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喻佛性,一切月喻众生,众生即佛性,佛性现众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河沙妙用在心源。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法身即自性,自性即法身,如其本来即自性,复得本来面目即是如来。
      千佛同一本源,万佛同一性体。众生自性,与佛无殊,所以说‘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只这定慧圆明的安祥心态,就涵摄了一切殊胜境界,它不是色身和表层意识的作用,也不是修行有为法的成绩。 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癨劫在见性的瞬间,就圆满具足了八万四千总持法门。
      刹那之间,无明打破,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癨劫,而得不历僧癨获法身。 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所谓过了河,不用船,对于明心见性者而言,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千七百则公案,毫无用处,于大觉佛性,毫无交涉。  不可毁 不可赞 体若虚空无涯岸  佛性湛寂圆满,涵摄太空,无量无限,毁誉不可及,无你寻觅处。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佛性当下即是,觅即转远,况且觅即不得,得亦不是。世智辩聪到这里,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说似一物即不中’,你如何取?你就是佛,你怎么舍?无边虚空,河沙世界,就是你自己,另外你还想得个什么?更何况如来禅本无所得耶!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默时觌面全体相呈,说时以有言显无言。
      ‘默时说’的像拈花、举拂、擎拳、竖指、张弓、吹毛、挥棒……都是离言说法。‘说时默’的典型如陈睦州大师的u秦时镀轹钻’,只这一句,就唤醒了云门大师生命的觉醒。虽损一足以为药引,倒亦很值得。  此外,汾阳、慈明师徒的诟骂、临济的大喝,乃至好大哥、主人公……无不以有言显无言,即言无言,说是奇特,未免太糟踏大师,其实这不过是完成了法的人格化,离心意识的自然流露,若说这是禅的性格,倒很接近。
      ?BR> ?自从六祖受衣南下,得青原、南岳、荷泽……等诸龙象,而点睛除尘,以至五家七宗,可谓大开法门,广施甘露。今且光被寰宇,普度众生矣。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道摩诃般若力 如果有人问我懂得哪个宗派的法门?我将告诉他:只是来自一切理、事、众生源头的无师智、根本智----摩诃般若的解脱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 逆行顺行天莫测 如马祖道一大师,有时说即心即佛,有时说非心非佛;有时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有时说扬眉瞬目是,有时说扬眉瞬目不是;这些都是殊胜方便,无碍智慧的运用。其他如呵佛骂祖、烧像、斩猫、烧酒、狗肉……都是超出常情,诸天罔测的解脱境界与特殊方便。
        我早曾经多劫修 不是等闲相诳惑   此生顿悟之果,来自多劫修行之因,这不是随便骗人的。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最上一乘之法幢,树立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之宗旨的,分明就是达摩西来,衣钵为信,单传心印,今在曹溪的六祖惠能大师所开法门。
       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能领会圣意,唯独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对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此为教外别传之始。自迦叶传到达摩祖师,在印度传了廿八代。  法东流 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 后人得道无穷数 禅,由印度东流传到中国,东土的初祖就是西方来的菩提达摩大师,初祖传法给二祖慧可。
      二祖传三祖僧璨。三祖传四祖道信。四祖传五祖弘忍。五祖传六祖惠能大师。都是内传心印以印法,外传衣钵以表信,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从六祖以后,开甘露门,广度群伦,得道者的众多,简直不胜穷数。  真不立 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绝诸相对的,有何可立?有谁能立?既是虚妄,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属性和实质,当体是空。
      有、无是应该扬弃的边见和计执。见性之人,唯见佛性不二,万象当体是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 一性如来体自同 大觉佛陀为应群机,广说方便,有二十个空诸业障之法门,为:一切布施门 具足持戒门 无尽忍辱门 无量苦行精进门 禅定寂静三昧门 无量大辩智慧门 一切所行方便门 四无量神通门 大慈悲四摄门 无量功德智慧门 一切缘起解脱门 清净根力道法门 声闻小乘门 缘觉中乘门 无上大乘门 无常众苦门 无我众生门 不净离欲门 寂静灭定三昧门 随诸众生起病门。
        以上二十个法门,都是随缘对机的方便法门,对已见性的人,并无需要,自然不会执为实法;因为他已证知千佛同源,万灵一体,众生本来是佛,本是同一的性体。此外岂有剩法?宁有余事?  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我执才生,能、所便立,六根六尘,如胶似漆,难解难分,形成前尘缘影的表层意识,由斯迷失真我,浑忘本来,犹如明镜有痕,障却本明。
      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当知染法如此,净法亦然。若能泯前尘缘影之妄心,当下圆成,一切具足,一法不欠,一法无余,岂不自在?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空、有不著,人、法双忘,秒秒安祥,便是优游实际理地,享受本地风光,何等潇洒自在?可惜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耳。
      ?br> ?嗟末法 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可叹现在的学法者,根器日下,不向自心发掘佛性,一意向外驰求,舍本逐末,形成末法衰相。而且物质生活越提升,思想人格越堕落,欲望越来越高,品德越来越低。因此五阴炽盛而灵性汨。

    l***

    2007-11-12 23:19:3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