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黛玉是怎么死的?

首页

黛玉是怎么死的?

关于黛玉的死有很多种说法,请教你的看法,最好有一定说服力的,不要跟我说是摔死的,我在请教文学常识,不是开玩笑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8-24 00:29:18
      我记得电视剧里面是写她病死的啊,没有深入研究过,只能听专家的咯!
    冷月寒塘赋宓妃
    ---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
    我在一些文稿中已然指出过,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三、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中秋联句的那一处皓?清波,寒塘冷月之地。
          持不同意见的研论者,大致提出两点:一是黛玉乃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不是自沉而死;二是死在春末,而非中秋。    对前一点,我从来也不认为那是一种“矛盾”。既泪尽,也自尽,----因泪枯,遂自尽。这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由。
      她的死因可能比大家意中想的要更复杂,而不是“是此即非彼”的简单化思想方法所设计的那种样子。 对后一点,我看论辩者的理由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绝对准确之说。    主张黛玉逝于春末的,所举最被认为是坚强有力的证据就是《葬花吟》和《桃花行》。这是黛玉自作,而其言曰: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如此明白易晓的话,怎么不是死在春尽,却硬说是死在中秋呢?    我想提醒持此见解的同志们一句:要抠字面,要讲真的明白易晓,黛玉的葬花名句也不能作那样的理解。请问,什么叫“红颜老”?难道少女病亡,能叫“老死”吗?须知所叹的春残花落。
      乃是节候时运的荣落盛衰的事情,不是狭义的、一时一己的遭遇和变故。脂批说《葬花吟》乃是“大观园诸艳归源之小引”,就已说明了葬花之吟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很窄隘的意义了。此点最为要紧。以上讲“字面”。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对于雪芹的“春”“秋”如何理解的问题。
       在雪芹笔下,春和秋构成全书的“两大扇”,也就是盛衰聚散的两大扇的另一表现形式[注一]。所以雪芹早就点破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不单指甄士隐一家一人之事,也是笼罩全书的总纲领。雪芹以上元节作为“春”的标志,而以中秋节作为“秋”的标志。
      全书开卷第一回就写了中秋、上元二节。秦可卿在梦中警觉凤姐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这个意思的另一表现法:三春一过,便是衰秋。因此脂砚也说:“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参互详玩,就不致于把雪芹的苦心匠意化为一种简单的意思,以为既言“三春去后诸芳尽”是说春三月一过,书中诸女子全部死净亡光了。
      比方唐代杜牧之有一首名作,题目就叫作《惜春》,其句有云:“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说的就是雪芹所寓怀的同一种道理了[注二]。 上引一小段脂批,极关重要,允宜细加参详,或可略窥真意。要讲一讲的,实在很多。
      如今姑且拉杂浅陈拙见如下。    第一,有人把“三春”只解为迎、探、惜三位姊妹。这虽不是完全不对,但至少忘却了另外一层要旨。从上引脂砚之言已不难得知,所得而与“三春”作对仗的“三秋”若不能解释成是指三个人名字,则“三春”也不应单解作是指三个人名字(兼寓双关则或者有之)。
      假如有人说“三秋”也是三个女子之名,那只好举出秋纹、秋桐、(傅)秋芳来----不过那将何等不伦不类乎!因此可以证知:按芹原意,全书所写,有三次春的(上元节的)大关目和三次秋的(中秋节的)大关目,前后对称、映照的“两大扇”,构成整个大布局的一种独特的结构风格。
      这风格,是典型的中华民族式的。西洋艺术理论家是否承认和理解,我不得而知,我们中国人却是完全理解的。 我们点检一下,全书前八十回中,“两大扇”的大致情形如下:    (1) 元妃省亲----春,第一个上元节,第十七、十八回;    (2) 荣府元宵夜宴、太君破除旧套----春,第二个上元节,第五十三、五十四回; (3) 某变故情节----春,第三个上元节,第八十一回(推想,假定)。
       [海棠社、菊花诗、两宴大观园----秋,八月下旬之事,第三十七至四十一回,但未写中秋节,故不在数内。] (1) 夜宴异兆、品笛凄凉、联诗寂寞----秋,第一个中秋节,第七十五、七十六回; (2) 某变故情节----秋,第二个中秋节,第?回; (3) 某变故情节----秋,第三个中秋节,第?回。
       我们现在已无眼福读到的原书,恰恰要包含着第三个元宵和第二、第三个中秋----这关系着“三春”“三秋’,都是绝大关目可知!    我也说过,迎春嫁后归宁,已是腊月年底,书正是八十回将尽之处,那么第八十一(或连八十二)回,就正该写到第三个元宵(三春)的节目了!必有大事发生。
      (是否仍与元妃之事有关,尚难判断。) 那么,这第二个第三个中秋----三秋的大关键,当然是该当另一种大事故大变化发生了。----这又是什么呢?凡是真正关切雪芹真书原意的,岂能不在这一点上牵动自己的心思和感情? 从整体布局看来,下一年的中秋节(依拙著《红楼纪历》,应为第十六年之中秋),黛玉之死就是那一关目中变故之一。
       关于这个日子发生黛玉亡逝之变的证据,我已举了一些。当然最显著最主要的力证,仍然是“本年”(第七十六回所写,为第十五年)中秋夜黛玉联句自己说出的诗谶:“冷月葬花魂”。 妙玉听到此句,再也忍不住,出来拦住了。说是“果然----太悲凉了!”这个力证实在连反驳者也驳不出什么别的道理来,只能承认这不是无故的随便措词。
      其实,全书中例证还多。脂批点明“伏黛玉之死”的那一处,是在贾元春点戏,四出中所伏事故为:《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所谓“离魂”,即《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闹殇》者是。杜丽娘在此一折中病死,其时间是中秋雨夕。
      试阅其词句:---- “伤春病到深秋”;   “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态沉吟”; “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恨苍穹,妒花风雨,偏在月明中”; “鼓三冬,愁万重,冷雨出窗灯不红”;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这词句里,隐隐约约地透露了雪芹安排黛玉中秋自沉“冷月葬花魂”的文情思致的真正渊源联系。
      这会是巧合偶然吗? 再如,在海棠社中,湘云后至,独补二首,一首自咏,一首即咏黛玉,其词有云: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玉烛滴干,正指黛玉泪尽;而晶帘隔月,又正是《桃花行》中“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同一内容。
      这月痕,乃是八月中秋的冷月,而绝不是泛指(一年四季,月月有月亮……)。大家皆知,诗词中凡涉晶帘,自系秋景,此乃通例,可以互参者也。 末后,要想考察钗、黛、湘三人的收缘结果,恰恰在中秋联句诗中已经都说到了,你看----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我旧日在拙著中所说:凡星月孤洁,嫦娥奔月等,皆关系宝钗之事,今日看来不但太简单化,也没有细究灵兔那一句要紧的话。
      这需要重新讨论才行,----当然也不能说是初次不确、这次就对了,我只是说这里面有许多内容,过去一直未曾认真思考、未能懂得透彻。 第一点须要清楚的是,联句乃是黛湘二人为主角,后来加上妙玉。里面没有宝钗的任何位置(她回家去了)。这个布置本身就说明月亮的事与她无关,中秋这日子也与她无关。
      婺,星名,又叫女??星,婺字的本义是“不随从,不随和”。情孤洁,应即“花因喜洁难寻偶”同一语意。这与其说是映射“宝姐姐”(女??乃“姊”也),不如说是映射黛玉,因为性情不随和的不是宝钗而是黛玉,又即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那么,接着说的“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应是黛玉的致死之另一层因由,即:她的死与“误吞灵药”有关。
       说到此处。这就要看官们再次回到全书开头,黛玉初来的那一段情景,众人一见了黛玉,就问她药的事:----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在此,脂砚便批道:    “为后菖,菱伏脉。”    我在《新证》第881页指出: “贾菖、贾菱有与配药有关的事情,详情难以想象。或者竟与黛玉之死大有关系?”    如今结合“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二句而看,我当日的疑心是大大增加了。
      还要看到第二十八回有一大段文章专写配药的事,那可注意之点,就在于王夫人一见黛玉,就问她吃药好些否,黛玉答后,宝玉开口说,吃两剂煎药,“还是吃丸药的好”。这才引起天王补心丹,王夫人便说“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这时宝玉却说: “这些药都不中用的。
      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林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这然后并又引出宝钗、凤姐的话,并且提到了薛蟠也配此药等一大段非常奇特的文章。内中奥妙不少,均待深究。此刻我所注目的当然仍是黛玉----她又一次和“配药”的问题联在一起。
      这就绝非偶然了。 结合“药经灵兔捣”而看,黛玉之死,除了患病、受诬、悲伤等原因之外,应是误服了丸药,所谓“误吞灵药”,始如嫦娥之奔向月宫----即在中秋自沉而命尽,做了“水中月”的湘娥。 所谓误服,有二可能,一是自己吃错了,二是别人给错了。
      第二个可能之中又有两个可能:一是无心之错给,二是有意之谋害。揆其情理,贾菖、贾菱在贾府所分派管的事,是专司配药,配药是最严密慎重的事,外人是不许插手的。在这个事情上使了坏的,多半仍是贾环有份儿。这误服之药,自然不会是什么毒剂,可以致人于死亡,而是大热燥烈之味,使得黛玉的病骤然恶化。
      黛玉不宜多服热药,如附于肉桂一类,宝钗早巳点破,那就是在“秋窗风雨夕”一回书中。正面提及黛玉的药,是在“风雨夕”秋窗之下,与秋直接相关,也不是无谓的笔墨。 等到雪芹正面写及第三个中秋节时,那已是宝湘二人因“白首双星”之绾合而重会的另一个大关目了。
      那时,还该又有中秋赋诗的情景。这恐怕就是脂砚所说的“中秋诗起、中秋诗收”的意义了吧? 综上而观,可知拘于“春尽”字面而认为黛逝于春末之说,是不符合雪芹艺术构思的大全局的。黛之泪尽而逝,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多层内外原因,于中秋月夜,自投于寒塘,因而命尽,正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题咏西施之句也。
       其实,晴雯的死,也是如此(在池中自尽,并非病死),容另为小文说之,此不及枝蔓了。 癸亥八月初草 注释: [注一]一部书文而分为春秋两大扇,先例已有《西厢记》。在此剧中,张崔相会在春,离散在秋,故此元明时人俗称《西厢》为“崔氏春秋”----以至简化为《春秋》二字之名目,事见李开先所著《词谑》。
      我意雪芹著书,多受《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之影响,《石头记》以春秋为两大半之布局法,亦其例之一端。 [注二]小杜此诗,用于《红楼梦》,十分恰切,盖第二十七回写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众女儿举行饯花盛会,黛玉葬花,正是“饯春”“扫花”二事之合写,四月二十六日原为宝玉生辰[当另文专论],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回中麝月掣签,亦有“在席各饮三杯送春”的“仪式”。
      饯春有杯,扫花有帚。凡此皆为特笔,文心奇妙绝伦。 。

    -***

    2007-08-24 00:29:18

其他答案

    2007-08-24 12:59:08
  • 林黛玉本身患有肺病,然后听到宝玉成亲的事情,致使病状加重,才不治而亡的!
    其实,我觉得他还是心思过重,太过执著了。心病成分很大!

    樱***

    2007-08-24 12:59:08

  • 2007-08-24 10:59:10
  • 根据专家说法,黛玉是沉湖而亡.

    锬***

    2007-08-24 10:59:10

  • 2007-08-24 09:27:21
  • 本有肺结核,又患相思病,加上宝玉成亲,黛玉急火攻心,加重了病情。

    计***

    2007-08-24 09:27:21

  • 2007-08-24 04:48:31
  •   林妹妹应该是得肺结核死的
    在书里,黛玉患有肺结核的症状是明显的——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 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四十五回) 
      (咳嗽,这就是明显的呼吸系统的病症,病灶不外乎是气管支气管和肺。
      )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 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儿再说罢。
      ”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五十二回。   (夜咳,盗汗,失眠,这都是肺结核的典型症状。 )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三十四回。)   (面色潮红,这更是肺结核的典型症状。潮红低烧,系由结核病菌而致,但以前人们没有现在的医学认识,因为痨病易患人群是那些体质弱免疫力低下的,少女更易得此病。面色潮红,象女儿所施粉妆,所以肺结核过去叫作女儿痨。
       从一些民间传说中我们知道曹雪芹是个出色的医生,从原著中关于医道的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医学的熟知程度,因此曹雪芹对“女儿痨”这一病症应该是很熟悉的,也许很多亲人就是死于此症。因此他对病症的描写绝对不会是杜撰或是闲笔。)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
      

    月***

    2007-08-24 04:48: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