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肌梗死病人如何进行饮食治疗?

心肌梗死病人如何进行饮食治疗?
h*** | 2016-07-22 12:34:35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6-07-22 13:29:35
  • (1)急性期的饮食:为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 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汁、去油过滤肉汤、红枣泥汤、米汤、 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补液等。凡胀气、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咖啡等。补液总量为1 000 〜 1 500毫升/ 24小时,分5〜6次喂服。每天热能2092〜3347千焦(500〜 800千卡)为宜。避免过热过冷,以...

    查看全部>>

    (1)急性期的饮食:为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 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汁、去油过滤肉汤、红枣泥汤、米汤、 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补液等。凡胀气、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咖啡等。补液总量为1 000 〜 1 500毫升/ 24小时,分5〜6次喂服。每天热能2092〜3347千焦(500〜 800千卡)为宜。避免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 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建议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 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尿中常有钠的丢失,故若过分限制钠盐,也可诱发休克。因此,必须根据 病情适当予以调整。此外,对于不能口服的病人或者根据病情 需要,尚可补充胃肠外营养。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因其不能活动,脾胃功能必受影响,故食物必须细、软、易消化。(2)缓解期的饮食发病4天〜4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 逐步改为半流食,但仍应少量多餐。急性后期总热能可增加至 4200〜5 040千焦(1 000〜1 200千卡)。膳食宜清淡、富有营 养且易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痩肉、鱼类、家禽、 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过热、过冷,并应少吃多餐,经常保持胃肠通畅,以防止大便过分用力。3〜4周后,随着病人逐渐恢 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仍应控制,对伴有高血压或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仍应限钠。肥胖者应减食。 应当避免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因它可引起心肌梗死 再发作,这可能与餐后血脂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有关。另外,饮食也不应 过分限制,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3)恢复期的饮食:发病4周后,病情稳定后,随其活动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热能可保持在4 200〜5 040千焦(1 000〜1 200千卡)。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则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 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素,以保持大便通 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 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预防血液黏度增高和血小板凝集。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 慢性心力衰竭者应限钠盐。(4)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食物中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及输 液量一并考虑,使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如病人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但临床上亦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后,尿中有钠的丢失,故应根据血液生化指标予以调整。有人 研究缺血心肌的营养代谢,认为镁对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镁,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的发 病率与病死率。成人镁的需要量为300〜400毫克/日,食物来 源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产品等。已知钾对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等均有影响,低钾血症易发生心律失常,故应 注意如有低钾血症出现,饮食上应予调整。 (5)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时的饮食:这些病人常有 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发病开始的1〜2天,仅给热果 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 次100〜150毫升。若患者的心律紊乱有所好转,疼痛减轻后, 可逐渐增加一些痩肉、蒸鸡蛋白、稀米粥等。随着病情的恢复, 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美*** | 2016-07-22 13:29:35 46 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