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奴儿干都司 详细介绍一下

首页

奴儿干都司 详细介绍一下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4-28 22:27:03
  •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明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记载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的特林永宁寺的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敕修永宁寺记》,分别由汉语及蒙古文与女真文写成;另一块有汉语碑文《重建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
      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碑被俄国劫去,今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基本信息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
      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200千米。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明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
      记载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的特林永宁寺的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敕修永宁寺记》,分别由汉语及蒙古文与女真文写成;另一块有汉语碑文《重建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碑被俄国劫去,今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概况
    奴儿干,亦称"耦儿干"、"努而哥",或作"纳尔干"。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明朝建立后,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置辽东都指挥司使。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总兵官周兴等进军到脑温江(今嫩江)、忽刺温河(今呼兰河)和斡朵怜(今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派官招抚,始建卫所制,设指挥使和千户。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
      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太监亦失哈从1411-1433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视察,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管辖区域
    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统治情形
    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1434年(宣德九年)之后,其史料不可考。卫所一直存在,仍奉明廷为主。
    成立背景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
      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
      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历史沿革
    奴尔干是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旧址,明朝在这里设"奴尔干都司"只是承旧制而已--与之类似的是匈奴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城后来被汉朝西域都护继承(轮台)。
      而元朝之所以在这里设置"征东元帅府",企图通过鞑靼海峡(今称鄂霍茨克海峡),抄袭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区。汉将张成(他曾经参加征日本的行动,遇台风后搜罗残部顺利回到元朝)率所部在奴尔干地方屯田镇守达一年之久。
      --更加溯其源流,奴尔干所在的黑龙江口地区,在古代就是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北海道和大陆黑龙江流域的物品交易点,在长时期内,都是贸易区,这个职能在清代还是存在,当时北海道的虾夷人就从这个途径从中国输入丝织品,再传至日本,被日本人叫做"虾夷锦"。

    将***

    2019-04-28 22:27: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