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日本的这种“武士精神”那么根深蒂固?

首页

为什么日本的这种“武士精神”那么根深蒂固?

很多人认为日本侵华造成的罪孽都是由于“武士精神”的问题。。。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06 14:44:18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
      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
      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
      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残酷典型,在此可以窥见。   ‘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发指。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
      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有一个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故事。
      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中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但他不哀声大叫,连脸色都不改变。最后就斩开他的脊背,用热烫的酱油浇洒其上,他即躯体折弯而死。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
      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师。他的一生是奔波劳碌的一生,因为他是说艺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师,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学。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样有名,他到处讲述武士的故事,讲故事时身旁总有一把琵琶,于是人们就叫他“琵琶法师”。
      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迹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锈了,但笔却更加锋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华丽、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惊人的不顾事实,但他的满怀豪情和个人行为的确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传说,琵琶法师在晚年,为了磨练自己的刀,砍断了上百棵白桦。
      而在他有生之年,却未曾找到对手。   那时的琵琶法师未曾找到对手,决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术太高。在他那个年代,武士已成为一个阶层,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到处可见腰别长刀,头挽发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标志著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著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
      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意识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
      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
      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但事实上直到战国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这个名词才最早见于文字资料。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
      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杀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比起欧洲的骑士精神来说,一点也不稀奇。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生死对一切果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过这种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阵中逃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困境。
      武士必须智勇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那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1600年伏见城最后两百名德川家守军,开城不断迎击西军,正是此类的英勇行为!当然,这种精神也能用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太平洋小岛上的日本守军高呼万岁的自杀式攻击。武士道仍长存于二十世纪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为规范一样,也有负面的地方。
      武士经常残酷的对待俘虏,因为俘虏放弃了武士道。许多武士的敌人在作战后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遭处决。不像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骑士被俘(通常会被监禁数年)可以用赎金赎回,日本人的作战方式从未采取用金钱换回俘虏的类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战场上被生擒,通常都会不光彩地死在俘虏者的手下。
         战国时代流传下来关于武士道的书籍主要有三大类。其一是武术秘笈,武士道的定义大幅削减为武技。《单骑选集》这本1735年出版的书,着重于武士在战场上需学的武技。副标题为著铠之道,正确地诠释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是在战国时代过去许久之后才写就,但在行事作风一向保守的德川幕府,这本书内所写的武技,在经过百年后,仍然十分有效。
      其二是哲学思想,在战场上的精神广泛运到日常生活中的话,就可以达成任何目标。第三类是经营城堡,统领武士大军的实学,但也提及武士如何将武士道精神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加藤清正提倡之“武士不应有舞蹈之行为,狂舞之武士…应该切腹以示谢罪”,这样的标准看来有点过于严厉,但或许也就是说,真正的武士必须兼具教养及武艺。
      他不仅要精通剑术,还得娴熟社交礼仪,包括茶道及诗艺。还有武士沉迷其中的吟诗比赛,有时甚至在战场上吟诗作对!武士会先作出开场句(上联),对手必须立即接句。精妙的双关语及暗喻在这种斗智中评价很高。当然日本是个相当富庶的国家,而武士乃社会的上层阶级,有缘体验人生中所有的美好事物。
      当然,过着这种生活的大名,可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地主权贵了。 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
         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执意参拜靖国,日本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还是赞成参拜的,对小泉只有政见上的敌意,对其人格却都有些敬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宁愿冒天下之不韪,宁可在实现自己所在政治集团的理想后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历史上的岸信介等几位首相为了冲破和平宪法对日本不可有军队的限制的时候,也是一样,宁可解散议会也要通过自己的主张,通过之后自己也因触犯众怒而倒台,但倒台之后日本人对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台了,但岸信介派,桥本派却更加壮大,这也使得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于突破种种限制。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象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
      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嘎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上学的时候问日本外教,之后也问过好几个日本人,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武士道怎么说,他们说“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园终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这种行为不能不提,他们认为这是光荣赴义。不只日本人有自?⒌囊鞘健>倮?碚f,罗马皇帝常常要求叛变者自杀以保全其家族的?產:命令一??人死於自己的手里,惩罚意义已?足够。但?ξ涫慷裕?r却完全不同。
      死于自己的手里既是保全?s譽,也是接受?土P的正統死法。武士常常切腹自?⒁悦獗环蚴且蛭I主已死,藉由切腹以死明志。也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外人眼中)的武士,采取切腹的方式?砜挂轭I主所下的?Q定。這样的行为被?为最高的忠诚的表現,即便領主不予理会亦然,然而很少有人在家臣宁可切腹自?⒍辉阜悠涿钍保恢匦驴?]的。
      切腹虽然是很痛苦的,事实上这种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开自己的腹部。由于自己除去?仍喙诳膳拢郧懈沟姆绞阶詈笞隽诵薷模涑捎汕懈拐咦约夯弦坏丁5谝坏肚锌共恐螅膳笥鸦蚩尚刨?的家臣立即补上慈悲的一刀,砍下切腹者的头。
      这种来担当补刀的行为的人称之为介错,担任介错的人是非常的荣幸的。虽然有這出于善意的致命一刀,但第一刀仍然需要切腹者相?大的自我修持,才能下得了手。切腹?K非日本唯一的正式自杀方式。以武士传說中,以历史上的英司SHIGECHIKA为例,他的死法实在令人心惊胆?!他孤身深入敌人城堡,结果全身穿戴铠甲,在馬背上被活活?溃朗辈煌⑾露臼模篮笠鞴砘?肀ǔ穑?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
      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剖腹的种类和方法。   剖腹的种类,主要包括——1、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2、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3、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4、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5、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6、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8、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9、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10、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11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12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三、剖腹方法详解。
         剖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首先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后……对了,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剖腹方式。
      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窍需要掌握。
      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其次,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
      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请大家准备好工具,照我请来示范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先生的动作来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非常消耗体力,孕妇和婴幼儿禁用)。
         最后,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好啦,来人,把楠木先生抬出去。
         当然啦,使用何种工具和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个人的自由。您也大可使用肮脏生锈的切菜刀,用千字甚至万字(注意,是繁体萬字)形狂拉肚子,然后找个三百刀也砍不断您脖子的超级无能介错,尝试一下这种离经叛道的快感…… 。

    张***

    2019-02-06 14:44:18

其他答案

    2019-02-06 14:54:54
  • 对,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但少了“仁恕”。

    桃***

    2019-02-06 14:54:54

  • 2019-02-06 14:50:58
  • 武士道源于中国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这是东亚所认同的美好思想,日本人当然要根深蒂固!!!
    就像我们歌颂战斗英雄一样,日本人也要吹嘘一下!!!
    日本人要真全是“武士”,二战时也就不会投降了!!!!
    就是因为日本人中软骨头太多,所以他们才老提武士道,-----就象小日本自己老说“大日本”一样!!!!!!

    李***

    2019-02-06 14:50:58

  • 2019-02-06 14:30:57
  • “武士道精神”是融合了唐武士和南宋末期志士的精神演变而来的,本身并不坏,讲究“仁、忠、义、礼、孝、信、智、悌”,比较出色的像上杉谦信在“送盐事件”中对甲斐百姓表现的“仁”,真田幸村、山中鹿之介为主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表现出来的“忠、义”,大谷吉继明知要败也依然赴关原支持自己的朋友石田中表现出来的“信”。。。
    二战日军谈不上“武士道精神”。。。。。

    爱***

    2019-02-06 14:30:57

  • 2019-02-06 14:13:24
  • 这个也算是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和继承的
    不管我们怎么鄙视和仇恨日本人,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有需要自己去保存和流传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日本侵华造成的罪孽都是由于“武士精神”的问题。。。 ”的想法是错误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自身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庞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周边国家的孱弱还有西方日益严峻的威胁。不去侵略才怪!
    武士精神仅仅是对军队效忠的要求,一种口号而已。和西方的骑士精神一样,是浮华的东西。

    l***

    2019-02-06 14:13: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