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论所主张的观念是什么

首页

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论所主张的观念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5 02:36:10
  • 内容决定形式。。

    快***

    2018-12-25 02:36:10

  • 2018-12-25 02:32:46
  • 艺术与理论的结合。

    J***

    2018-12-25 02:32:46

  • 2018-12-25 02:27:49
  • 随心而画,这是最主要的艺术!

    何***

    2018-12-25 02:27:49

  • 2018-12-25 02:21:58
  • 这是最主要的艺术!

    马***

    2018-12-25 02:21:58

  • 2018-12-25 02:18:30
  • 西方的艺术相对于东方属于写实艺术

    唐***

    2018-12-25 02:18:30

  • 2018-12-25 02:13:09
  • 西方的艺术相属于写实艺术.

    痛***

    2018-12-25 02:13:09

  • 2018-12-25 02:08:06
  • 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

    钟***

    2018-12-25 02:08:06

  • 2018-12-25 02:02:06
  •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每一种艺术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适合解释特定种类的艺术。

    q***

    2018-12-25 02:02:06

  • 2018-12-25 01:55:52
  •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并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视觉与知觉的朴实性,强调的是写实

    蔺***

    2018-12-25 01:55:52

  • 2018-12-25 01:54:05
  •   形式从属于内容
    论文关键词:艺术;再现;表现;形式主义;观念艺术 
      论文摘要:就历时的角度来说,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每一种艺术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适合解释特定种类的艺术。
      现代艺术从形式艺术发展到观念艺术,抛弃了艺术品的概念,不再强调审美价值,本身即成了艺术理论。 
        美学用语就像隐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这种隐喻性表达。 
                                                               —— H·G·布洛克 
        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
      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社会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情境逻辑”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本文的写作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再现艺术 
        再现艺术观主要从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论述艺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艺术观念的遥远的回声。模仿说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艺术理论,也是再现艺术观的滥筋。
      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柏拉图也将艺术看作是对物质世界的模仿,只不过它与理念隔了三重。将模仿论发挥到完善境地的是亚里斯多德,由于亚里斯多德的巨大影响,模仿论影响了西方艺术理论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直至i8世纪由于人的主体灵魂世界渐受重视才逐渐式微,被随浪漫主义兴起的表现艺术取代,表现艺术逐渐占据艺术理论的主流位置。
      因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年。再现艺术观将艺术看作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摹仿或再现,是对世界的补充和完善,它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人手,从艺术所模仿的客观世界的角度解释艺术,其着重点在客观世界而非艺术。
      因而在再现艺术中,艺术是次生的附属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模仿物和再现对象。既然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而按柏拉图的理解,艺术是永远不可能与现实相象,更不用说与理念接近了。亚里斯多德看到了诗歌胜于历史的一面,认为诗歌体现的是可然律和或然律,揭示的是普遍和一般的本质,因而超过了历史对于个别事件的记载。
      千年以来,正是因为亚里斯多德,再现艺术成了比历史更真实的本质存在。 
        但《现代艺术哲学》的作者布洛克将模仿与相似作了比较,揭示了模仿和再现艺术的“失真”的本质。布洛克认为“‘相似’是双向的或相互的,模仿却是单向的或仅指一方对另一方而言。
      换句话说,‘相似’是一种‘对称关系’,模仿则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模仿一词即已宣告了艺术的不利位置。艺术既然是世界的模仿,它就有一个摹本,而艺术无论如何逼真、肖似,也仅仅只是逼真和肖似,它是永远也无法达到摹本的状态,更不用说超越摹本了。而再现一词相对模仿来说,似乎更可以感觉到艺术自身的价值,模仿一词似乎永远无法摆脱摹本,永远无法超越摹本,而再现似乎肯定了艺术世界存在的价值。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艺术的看法便主要强调其题材的价值。因为艺术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是如客观世界般的真实,因而艺术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其所模仿的题材对象有很大的关系,题材重要,作品自然重要。西方古典观念将悲剧看作是高贵体裁,喜剧被看作是卑俗体裁,其原因也正是由于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悲剧模仿的是比我们一般的人要好的人,而喜剧模仿的是比我们一般的人要坏的人,现实中好人比坏人重要,艺术中悲剧自然也比喜剧高贵。
      就再现艺术来说,艺术并没有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人们将艺术看作是工具、技巧,是为弥补和完善自然的手段和技艺,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依赖于外在世界。 
      二、表现艺术 
        1、从再现世界到表现情感 
        如果说再现论主要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人手解释艺术,表现论则从艺术品与创作者的角度人手来解释艺术。
      再现艺术观着眼于艺术的题材对象,着眼于艺术的再现能力、模仿能力,评价作品时称其逼真肖似生活和客观世界,便是对艺术的最高赞赏了。表现论则着眼于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并从观照艺术品人手过渡到对于创作者艺术家的浓厚兴趣。再现论的一个理论共识也是一种假设,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且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固定的、同一的、永恒的,客观世界本身即可作为一个参照系来评价艺术是否真实,是否达到了最好的再现和模仿。
      表现论则逐渐发现世界的纷乱和差异,世界开始分化不再一统,且人与人间的差异日渐明显,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作品人手,发现了人的巨大差异,发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品质和察赋。这种察赋在柏拉图那里被称为“神灵附体”、一种“迷狂”,在表现论这里则是天才和神似的创造者概念的出现。
      艺术家开始与创造、天才、神这样一些概念相联系,米开朗基罗最早被人用“神”来喻指,他的伟大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了恢宏的呈现。天才和创造这样的概念到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才最终出现,标志着主体觉醒和个人化的时代的到来,与之相应的,则是浪漫主义所标举的表现观的出笼。
       
        表现论认为艺术主要是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表现世界在艺术家心中的投射,一种折光,杜博斯说艺术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心中所起的印象”,华兹华斯说,诗就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或诗是人们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与再现论不同,表现主义更强调个人对世界的印象和情感,个人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呈现,也正在此意义上,里德认为“表现主义艺术是个人主义艺术”、4。
      表现艺术观最早在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崭露头角,之后基本占据艺术观的主流,主要代表是托尔斯泰和科林任德。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将艺术看作是情感的传达和交流,科林伍德也明确提出了艺术情感说,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技艺、再现、巫术、娱乐,而是表现情感和想象性的活动。
      在《艺术原理》中科林伍德提到,“作为情感的表现,真正的艺术与上述一切毫不相干真正的艺术家尽力解决表现某一情感的问题”。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也可以看作是表现艺术观的后来的子民。应该说现代艺术都是强调主体表现的艺术,都强调艺术家个体对世界的独特领悟和表现,因而现代主义在早期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茅盾介绍现代派艺术时也用此概念。
      基西卡也认为“浪漫主义的原创性、真实性和个人天赋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浪漫主义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特征”,我们轻易就可看出现代艺术与浪漫主义间精神上的联系。 
        2、从模仿者到创造者、天才 
      如果说再现艺术观将艺术看作是对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家有如一位手拿镜子的工匠,那么表现艺术观由于强调艺术家独特情感的表现,强调个体因素,艺术家的位置逐渐上升,直至与创世者上帝并列,被尊称为神、创造者和天才。
      创造作为一个艺术理论中的概念,在18世纪逐渐开始使用,最早是从“制作”中发展而来。制作是人的能力,而创造最初是与上帝相联系,指的是神的能力,“所谓创造也就是把某物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创造”进人艺术理论,说明艺术的超越性和审美价值已渐被人所接受,艺术不再是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而是高于自然、超越自然的替代物至少也是与世界并列的存在。
      艺术家则普遍地被视为上帝式的创造者,是些被崇奉的伟大天才。随着创造、天才这些概念的普遍被接受,艺术的价值评价标准也主要从模仿物和模仿的技巧、能力转到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人独创性,创新也就成了艺术的生命和艺术的第一要素。表现艺术观改变了艺术屈从于自然的附庸,艺术因其创造性而与世界、自然同列,艺术因其天才而超越自然、高于自然。
       
      三、形式艺术 
        1、为艺术而艺术 
        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白我意识的产生,人们在自我镜像中发现了独异的自己,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认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艺术开始了对自身的思考,艺术开始反躬自视,开始对艺术之为艺术的质的思考,艺术理论史上的自律论也便随之出现。
      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首先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艺术应该排除与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的联姻甚至成为他们的附庸,艺术应该成为艺术自身,它什么也不为。虽然什么也不为的艺术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的艺术还很难预料,按照唯美主义的逻辑发展到极至的艺术又会有什么结果也未可知,但唯美主义却为艺术理论提供了一个最动人的口号和旗帜,感召着艺术上的理想主义者前赴后继,努力实现在他们看来是最纯粹的艺术,并找到最纯粹的艺术语言。
      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在20世纪发展成了形式主义的理论,认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其自身的标准和它内在的形式结构去判断”,艺术应该从自身寻找存在的理由和评价意义的标准,而不应受制于外在的诸种社会结构因素。马列维奇认为至上主义重新恢复了纯艺术的传统,“艺术不再关心为国家和宗教服务,它也不再希望去描绘社会风俗史,它不愿和客观事物有任何关系,它相信它可以在没有‘事物’的情况下独立存在,作为自身而存在。
      ”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是对表现艺术观的进一步发展,从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到强调作品自身的独特价值,彻底抛弃了再现观。 
        2、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主义的主张最终在理论上由克利夫·贝尔作了最系统明确的总结,他在《艺术》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最有意味的艺术定义,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指的是“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一9。
      虽然后来很多艺术理论家都批评这个定义过于模糊而对我们理解艺术没有太多的帮助,认为知道这个定义和不知道这个定义对我们理解艺术不会有太多的实质变化,“有意味”似乎是一个比“艺术”更难把握的概念。布洛克在《现代艺术哲学》中就指责道,当我们说“艺术”时我们清楚我们说的是什么,但说到“有意味的形式”时,我们却无所适从了,因而面对满屋子的工具和艺术品时,听到这个定义的我们却无法从其中轻松地找出艺术品来,而在没有获知这个定义时,我们都能轻松地区分出哪些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
      但是贝尔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对塞尚以后的现代艺术影响深远,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还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诚如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评论的,“克莱夫·贝尔在后印象主义影响下所写的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极力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或理智的内容,而在于线条、颜色或体积等的关系”。
      艺术形式在贝尔这里才首次获得了独立的意义,在以往形式与艺术一样,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和载体,与艺术为政治、宗教、道德服务一样,形式也是为主题和内容服务的。因而艺术在再现和表现阶段,一个强调再现对象而有重大题材和高贵体裁,另一个强调艺术家的强烈情感而有天才和伟大的创造者,而在形式主义这里,题材不再是决定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甚至几乎已不再具有意义,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外显特征就是告别题材,题材从高贵转向世俗和低微,最后淡化为无。
      印象主义还是有明确的题材的,他们以日出、阳台、火车站为表现对象,但对象本身已不具有意义,只是为了自己的视觉感知需要,随意地选择题材。到立体主义阶段题材进一步退化,只是静物和乐器这些我们所熟悉的物件,手段和表现技巧的意义完全超过了题材。到抽象绘画阶段,题材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很难在风格派和至上主义的作品中认出题材的影子,只是形和色的微妙组合,如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的构成:白色上的白色》、蒙德里安的《正方形的构成》、康定斯基的《即兴作品30号》等。
      

    杜***

    2018-12-25 01:54: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