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蜱虫又叫什么?

首页
满虫传染吗

蜱虫又叫什么?

蜱虫又叫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09 04:37:26
      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草鳖子、狗豆子、牛虱、扁虱、草蜱虫。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主要种类有全沟硬蜱、草原革蜱、亚东离眼蜱等;无盾板的,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软蜱寿命可达15~25年。
      全世界现已发现蜱约800多种,硬蜱科约 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常常寄宿于牛、羊、狗、猫、老鼠等牲畜动物皮毛间,也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蜱虫本身并无毒素,但它能携带和传播病毒,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目前中国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不吸血时,小的蜱如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小米粒的;吸饱血液后,饱满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蜱虫携带的病毒,叮咬人时能侵染人的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发热伴人体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和多脏器功能损害。 目前,还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布尼亚病毒是一种RNA(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病毒。
      像引起流行性出血热汗含钾病毒,引起新疆出血热,(即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病毒,都是布尼亚病毒。到现在为止,病毒唑等抗病毒药已证明对布尼亚病毒类疗效确切,但目前真正的有效治疗该病毒的药物很少。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多见于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如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人被蜱虫叮咬后,患者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高烧 40℃以上、伴全身不适、头痛、 眼眶痛、腰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畏寒、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患者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长红疹或有出血点,重者便血、尿血(酱油尿)、大小便失禁、 尿内出现膜状物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出现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有些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发生在幼儿身上,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患病的初期症状类似感冒,潜伏期可达1-2周(平均9天),易被误诊。 蜱叮咬人时分泌一种麻醉抗凝剂,让人的血液不凝固以便顺畅吸血,它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发散的抗凝剂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神经毒素,毒物由此注入人体内,唾液中的毒素可导致被叮咬者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
       被蜱虫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因蜱虫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会通过爪分泌更多毒素。钻入人体的头部需及时取出, 蜱虫的头钻入皮肤后,头有锯齿状倒钩刺越拉越紧,不妥善取出,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导致病毒扩散,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深度昏迷、抽搐,出现心力衰竭、肺肿、可引发森林脑炎(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Q热(Q Fever )、北亚蜱传斑疹伤寒(North-Asian tick-borne typhus)、新疆出血热、莱姆病(Lyme Disease)、蜱媒回归热(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 又称地方性回归热等细菌性疾病和自发性肾破裂严重并发症, 发病后第6~9天死亡。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体时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无形体病,或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状况。 无形体病属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应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可导致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1994年在美国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的一个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2006年中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根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9年9月,全国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92例,死亡3人。近年来,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四川、云南、江苏,都出现过病例。
      截至2010年9月,中国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全国至少已有33人因蜱虫叮咬染病死亡。目前,对蜱虫病尚未确定病原体。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此次特点为传播了新的病原体。 无形体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尤其是激素类药物会加速病原体在人体内的繁衍,导致病情恶化,应慎用! 为防控无形体病,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可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喷涂0。
      2%敌百虫水溶液或0。5%拟除虫菊乙醇溶液。 尤其是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蜱虫较喜欢在山区的针叶林活动,尤其是云冷杉林和油松林。旅游者入山,要穿长衣长裤,勿轻易入杂草丛中 。村民下田,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都要穿高筒雨靴,扎紧裤脚和上衣袖口。
      颈、手等外露部位要涂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避蚊酮、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对野外游离蜱可采用局部火烧,对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对附着在畜舍、畜体上的蜱,可采用敌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杀虫剂进行灭除。
      在林区使用烟雾剂灭蜱。杀虫剂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与聚集激素可诱蜱而提高杀灭效果。 绿色环保治蜱方法:白僵菌、绿僵菌及烟曲霉菌等对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可产卵于蜱体内,待发育为成虫可致蜱死亡。 禽畜的窝舍应远离民房,并经常打扫干净,墙面缝隙也要填平。
      禽畜的窝舍和活动处所要喷药处理。为防止蜱虫侵入室内,可将松节油、蓖麻油黏胶涂在20厘米宽的长纸条上,放置于靠近门窗附近的墙基地面,对蜱进行粘杀。 在公园草坪或小区绿地遛狗时应注意,遛狗之前,最好喷一点抗虫喷剂,常规的即可,长毛犬较易招蜱虫,会将其带入家中。
      蜱虫主要是叮咬狗狗的3个部位,一是耳孔;二是脚趾间,掰开狗狗的两个脚趾,可看到密密麻麻的蜱虫吸在红肿的皮肉间;三是耳朵外沿,这里的蜱虫特别细小,但数量多得惊人,寄生于狗狗身上的硬蜱主要有血红扇头蜱、二棘血蜱、长角血蜱、草原革蜱和微小牛蜱等,常见的是羊蜱。
       软蜱吸血,大量寄生时能使狗狗消瘦,贫血,衰弱,甚至造成死亡。软蜱还能传播各种犬的疾病,如焦虫病、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和野兔热病等。尽量避免抱猫、狗狗等宠物上床睡觉的行为 。 爱犬如被蜱虫叮咬,可用虱癞螨虫一喷净或灭害灵一天喷一次,连续几天,或使用专门杀灭蜱虫的福来恩滴剂或安万克滴剂,用福来恩滴剂的时候前后48小时不要给狗狗洗澡,只需一支滴在狗狗的颈部,被皮肤吸收后就会起效,寄生虫会在24小时内清除,并且80天之内不会再有虫虫光顾!简单!安全!适用于4周龄以上的幼犬及怀孕哺乳期的母犬。
       也可采用多个国家使用的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制剂--内晶菌灵,涂洒于犬的体表,能使蜱死亡率达70~90%。它在内晶芽孢菌细胞内可形成一种毒性很强的结晶,称为内毒素。当毒素随同食物进入蜱的肠道后,破坏其肠道内pH值的稳定性,使其消化紊乱,停止采食,虫体麻痹,进而使虫体内共生的其他微生物具有致病力,使其染病死亡。
      此外,定期给宠物药浴杀蜱可有效降低病毒传播效果。 蜱易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肚脐眼、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叮在耳根下、胳肢窝或裆部,毒性很易扩散,发起病来较难医治。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 可用氯仿、乙醚、酒精、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然后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如头部口器断入皮内应尽快采取手术方式取出,如能在24小时内拔除,感染的比率约三成,若超过48小时,感染率100%。伤口周围可用0。5%普鲁卡因局部消毒。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使用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甲基强地松龙救治。
      同时,一旦出现疑似体征,要立即就医,应主动将相关被叮咬的情况告知医生。 疫区的变异蜱已成为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就如同蚊子一样,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人们现在却无法将它们灭绝。 对早期被蜱虫叮咬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是感染无形体病菌的几个显著特征。
      在就诊时,一定要告诉医生被虫叮咬过,一般在叮咬处会局部充血、水肿,有圆形的焦痂。 通常,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为治疗无形体病的有效药物。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最后可完全治愈。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救治及时,病情明确,是染病后生存的关键。此病重在早期的发现,防止误诊!。

    唐***

    2018-04-09 04:37: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