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汉代乐府名歌中的乐府最初指

首页

汉代乐府名歌中的乐府最初指

汉代乐府名歌中的乐府最初指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16 04:20:46
      在古代,"乐府"具有很多涵义。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乐府"在宋、元时代又用作词、曲的别称。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
      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歌辞"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则主要指民歌。
      "相和"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具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
       。

    骨***

    2018-04-16 04:20:46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