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在工作中,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辩论赛文

首页

求“在工作中,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辩论赛文

正方,最好多点引用名言、事例,或者也可以直接告诉我这方面的名言、事例,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26 01:21:14
  •   一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也许再也没有对这一命题的解答更多分歧的了。而且
    也许再也没有比这一问题更难做出明快的回答和难以做出根本性的回答的了。不过,从
    根本上说,可以说它的目的在于幸福。
      
    在佛法中,信仰的目的是“一生成佛”,这和意味着永不毁灭的“幸福”是一脉相
    通的。对于这点,我的老师户田先生认为:幸福也有“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
    并说:
    “人生的目的就是确立绝对的幸福。
      ”也就是确立不为情况或环境所左右的、坚定
    不移而且丰饶的境界。我在前些日子,以担负着下一代使命的高中生为对象,给他们写
    了一册小说《亚历山大的决断》,在其中提到了亚历山大大王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他的
    幸福观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很有些地方与户田先生的教诲有一脉相通之处。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最优秀的学生,是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
    各种学问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讲义、由其子尼古玛古斯编纂起来的《尼古玛古
    斯伦理学》,被认为是世界上伦理学学科中第一部系统的著作。
      其中关于“幸福的实象”
    一节,含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丰富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一方面指出:学问或行为的目的是最高善,即“人的善”(包
    括其他各种目的在内的终极的善),而这不外是幸福的实现;同时又详细论述了人的
    aretē(卓越性、美德)和“正义”的问题。
      
    现在根据《尼古玛古斯伦理学》(高田三郎译,岩波文库版),用我个人的体会加
    以表现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表达了如下的意见,他说:
    ——所谓幸福,可以这样认为,它是长期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也不会轻易改
    变。
      但是,虽是同一个人也会有走运的时候和不走运的时候,而世上则把它有时认为是
    幸福的,有时认为是不幸的。这未免太奇怪了。如果我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判断同一个人
    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话,那么显然是要把幸福的人当成“一种变色龙,一种无法捉摸的
    东西”。
      
    走运与不走运,的确是相对的。而真正的幸福,按道理说则只能是绝对的。佛法教
    导的真正“幸福”,也决不是根据走运与不走运而可以任意变动的、那种低层次的东西。
    纵然遇上这样那样的苦难,仍能在自己的内部建立起悠然不为所动的超越境界,才是真
    正的幸福。
      也就是说,在各自的生命中建立起一种称得起“大丈夫的境界”的强韧的
    “我”,就会去追求根本的幸福,确立起幸福。所以,我想,决不可为表面的幸与不幸
    所迷惑,万万不可看不到绝对的幸福的“实象”。
    亚里士多德还接着说:——应该说,这种根据走运与不走运来改变看事物的方法本
    身,原本就是错误的。
      决不应该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决定我们的幸与不幸。在人的生活当
    中,之所以将“运”视为必要,只是附加的看法。对此,对幸福具有决定性力量,只能
    是按照aretē(卓越性、美德)而进行的活动。反过来说,决定是否不幸,也只能是根
    据这一准则。
      
    亚里士多德在走运、不走运或表面的幸、不幸这类“附加的”现象的深层,向我们
    提示出aretē(卓越性、美德)这一根本性的中心命题。
    而且,他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按照终极的卓越性的心灵的某种活动”,并解释说:
    “然而,我们所理解的卓越性不是身体的卓越性而是心灵的卓越性,关于幸福,我们也
    是把它作为心灵的活动来理解的。
      ”既然幸福是绝对性的幸福,当然会有支撑它的东西,
    于是亚里士多德主张它应当是心灵的卓越性,这难道不是可以说他在追求佛法中所说的
    “佛界”的境地吗?
    这样,在《尼古玛古斯伦理学》这本书中,详细论述了aretē(卓越性、美德)的
    内容,阐释了“伦理的卓越性和理智的卓越性”,同时还论及了与佛法中的中道的一部
    分相通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卓越性(即美德)里边蕴涵着勇敢、节制、真实、
    亲爱等多种的内容。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义,它认为只有正义才是最重要的美德、最完美无缺的
    美德。其理由是,因为正义不只局限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且它也能波及到别人身上。
      也
    就是说,他指出:给集体或同胞带来幸福或创造出带来幸福条件的行为,就是正义;因
    为虽在自己身上能发挥出美德,但在对待他人的事情上不能按美德行事的人是很多的。
    就这样,亚里士多德把作用于旁人的“正义”作为“完美的美德”,举了出来并在
    这点上认为人是“社会性的(有组织的)动物”。
      我认为在这点上显示了他的哲学的精
    髓。
    “社会的动物”——当然社会不会是只有一个人的社会,人与人的结合和协同行动
    才是社会。对社会,还有对群体的“最高善”的行为,当然成为最高“美德”的表露—
    —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和大乘佛教中实践方轨的“自行”与“化他”的逻辑,是一脉相
    通的。
      
    如果从修行的观点来说,所谓“自行”是指自己为了接受法的利益进行的修行。而
    “化他”是指为了使他人受到利益来传教佛法,也可称为“利他”。
    人,从与生存有关的、属于本能的欲望,到实现自我的欲望,这中间有种种不同层
    次的欲望。
      这种能量,在成为追求自身幸福的力量的同时,又会变为束缚自己生命的
    “我执”。——为了摆脱这个“人”的生命的宿命式相互矛盾的枷锁,使生命获得无限
    解放,究竟应该抓住什么呢?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利他”的实践。
      大乘佛教的睿智给
    我们指出了这点。
    我的恩师,关于“生命力与幸福”的问题,经常做过如下的教导:
    “能够感到幸福,过着幸福人生的源泉,是我们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和外界的关系的力量比,称为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幸福的内容。
      ……如
    果,生命力只是解决家庭事件的一种生命力,那固然不会在家庭中遭到阻碍;但对于解
    决街道上或全市的事件,则会立刻受到阻碍。”
    在许多场合下,不管建成了什么样的家庭内部的幸福,但一遇上社会的惊涛骇浪,
    幸福就会立即崩溃。
      而且现实的社会生活,表面上看去虽似幸福,但从高层次来看,也
    许一种无法忍受的不幸在等待着你。如果获得了超越这一切的、为了具有阔大的境界及
    强韧的生命力所必须的原动力,那就有了构筑绝对幸福的基础。
      在自己的胸中建立一个
    能泰然超越一切事象的、形成为生命力的“中核”的实践。只有这种实践,才是将苦难
    变成飞跃和成长的动力的关键,它会使航行在人生大海中的船只,把苦难变为一阵强风
    来推动船帆前进。
      
    所谓幸福。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
    的境界。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
    为前进的动力,充分加以玩味;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生活当
    中。
      
    当我回顾历史性的伟大事业时,经常使我感到的是,总是那种以苦难为自身的动力,
    坚毅地在人生道路上活下去的、人的强韧的生命力。
    不只布鲁诺是如此,一个人的胜利,对别人来说,之所以也能使之深切地感到此人
    存在的力量,是因为当他贯彻自己的信念使之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它已经不单只是停留
    在个人领域里,而是已经深化到具有普遍的“生”的本质上来。
      而且,在人生中如果真
    会出现这样决定性的胜利的瞬间的话,那么它必然是和想要猛烈袭击自己的全存在,想
    要压倒自己全存在的苦难,以全生命来与之格斗,一心想要战胜它时,那种创造出使一
    切事物带上更新意义的瞬间。
      
    在这个瞬间,将会如同胸中升起辉煌的太阳一般,迸发出无限的喜悦,奏出任何人
    也淹没不了的凯歌。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始终忠于自己信念,在自己
    的生命中一直这样活下去的强韧人格来说,甚至可以说苦难才是向新的创造进行飞跃的
    跳板。
      

    和永劫宇宙相关涉的人的精神,是无限扩展的。从其深层迸发出来的、不可抑止的
    热情,才是可以激荡人心、激励人们走向崭新创造的源泉。只有那种不知疲倦的热情,
    才是真正将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等所有力量统合在一起的原动力。
      正是这个抵抗
    时间流逝的金字塔,告诉了我们这个永远不变的真实。




    凡事都显得漠不关心,对自己的人生难关也会漠不关心,这种情形如果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的肉体与精神都已衰老,对于一个已经步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年人,他们只希冀能平平安安、怡然自得地度过余生,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对于你,这样一个处于朝阳阶段的年轻人,如果以如此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是不能为人所认同的。年轻人应该要有非同寻常的志趣,有比别人更突出、坚韧的意志,凡事要灵活、敏捷。在你这个年龄段做人处事,应如同凯撒所说的:“不是优越的行动就称不上是一种行动。
      ”
    热情是一种精神特质,代表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稳定的。不同的人,热情程度与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热情是从来就具有的,善加利用,可以使之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你内心里充满要帮助别人的热情,你就会兴奋,你的精神振奋,也会鼓舞别人工作,这就是热情的感染力量。
      

    在职业生涯中,要想与别人竞争,必须保持一股工作的热情。所以,这里提出了"热情加油站"的概念。所谓"热情加油站",就是在心理中枢系统经常不断地激发兴奋神经,把心理因素转化成工作热情。当然,不是让你榨干热情,而是疏通情感渠道去补充热情,从而起到加油站的作用。
      像没有汽车加油站,汽车就不能跑长途一样,热情不加油,职业活动也不能维持长久。只有当热情发自内心,又表现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时,才能征服自身与环境,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生涯成绩,使你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如果已经工作了,就会知道,当你最初接触一项工作的时候,由于陌生而产生新奇,于是你千方百计地了解、熟悉工作干好工作,这是你主动探索事物秘密的心理在职业生涯中的反应。
      而你一旦熟悉了工作性质和程序,日常习惯代替了新奇感,就会产生懈怠的心理和情绪,容易固步自封而不求进取。你这种主观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也就是情绪的变化。

    同样一份职业,同样有你来干,有热情和没有热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使你变得有活力,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而后者,使你变得懒散,对工作冷漠处之,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潜在能力也无所发挥;你不关心别人,别人也不会关心你;你自己垂头丧气,别人自然对你丧失信心;你成为这个职业群体里可有可无的人,你也就等于取消了自己继续从事这份职业的资格。
      可见,培养职业热情,是竞争至关重要的事情。

    现在,告诉你如何建立热情加油站,使你满怀工作热情。

    首先你要告诉自己,你正在做的事情正是你最喜欢的,然后高高兴兴地去做,使自己感到对现在的职业也很满足。
      其次,是要表现热情,告诉别人你的工作状况,让他们知道你为什么对这项职业感兴趣。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理由充满工作热情,不论是作家、教师、工程师、工人、服务员,只要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也就应该是热爱的,热爱也就自然珍惜。
      但有些职业在经过深入了解以后,可能会感到无非如此,用不着付出多大努力,已是绰绰有余,便以例行公事的态度从事之。你虽然热爱自己的职业,却不知道怎样把职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再熟悉的职业,再简单的工作,你都不可掉以轻心,都不可没有热情。如果一时没有焕发出热情,那么就强迫自己采取一些行动,久而久之,你就会逐渐变得热情。
      假使你相信自己从事的职业是理想的,就千万别让任何事情阻止了你的热情工作。

    世上许多做得极好的工作,都是在热情的推动下完成的。关键所在,是要有把工作做好的热情,并能善始善终。拉·封丹指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的原则是:追求高层次。
      你是第一流的,你应该有第一流的选择。”




    首先,在背景音乐《懂你》的播放中,杨老师引导我们回忆自己的母亲,想想母亲对自己的爱,对我们付出的一切,以及自己做过的伤害母亲最深的一件事。
      启发我们对于自己的母亲要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我们身边所有的朋友,感谢我们的领导,感谢我们的工作单位,感谢整个社会……

    随后通过一辆正在爬坡的车辆的小游戏,鼓励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如何让这辆车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希望所有的工作人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负责任者。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一些人喜欢从外部环境来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是抱怨职业、待遇、工作的环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或老板;而很少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对得起这份工作吗?其实工作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一种对工作的挚爱。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对努力工作的人,工作会给他意想不到的回报。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年轻人,大多是茫然的。他们从不思索关于工作中的问题:什么是工作,工作是为什么?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不可能在工作中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创造性地,自动自发地工作。
      他们没有想到,当他们每天按部就班,死气沉沉地工作时,他们对于工作的智慧、热情、责任、想象和创造力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也很难说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所以,工作是一个包含了许多智慧、热情、责任、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
      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他们总是在工作中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而失败和消极被动的人,却将这些深深的埋藏起来,他们有的只是逃避、指责和抱怨。

    对每一个企业和老板而言,他们需要的决不是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缺乏热情和责任感,不能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工作的员工。
      工作是要付出努力,工作就是要奉献,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去做的事,而是要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

    成功取决于工作态度,成功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积累的过程,没有谁是一夜成名的。所谓的主动,指的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以及拥有超常的智慧和判断力,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并永远保持一种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那些成就大业之人和凡事得过且过之人的根本区别。

    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以这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工作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意义非凡。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当我们发现那些需要做的事情,哪怕并不是份内的事的时候,也能积极、主动、热情的去做,那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超越他人的机会。
      因为在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工作的背后,需要我们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得多的智慧、热情、责任、想象和创造力。

    李***

    2018-09-26 01:21: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