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小孩从小养成什么习惯,对今后发展有利?

首页

小孩从小养成什么习惯,对今后发展有利?

小孩从小养成什么习惯,对今后发展有利?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1-25 10:20:59
      孩子感到家长不能理解和支持,内心会感到莫大的痛苦,自信心、学习兴趣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有厌世的感觉。我相信这些孩子的家长一样地痛苦,会想到:我为子女做了这么多,到头来他们还要怨我,真是没意思。 
    这里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际关系和沟通的重要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尊重是相互理解的前提,要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还必需要有有效的沟通。孩子通过体验家长和自己沟通的方式,学会和别人沟通,如果家长不能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孩子就很难发展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有很好的机缘和领悟力,将来也可以弥补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只是会走很多弯路。 既然家长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很深、很广,我只能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加以说明,以供参考。
       和谐的气氛是良好沟通和前提。和谐的气氛使双方都感到安全,而不必过分地保护自己。这种气氛使人感到对方愿意听我说,关心我的感受,因而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虽然对方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 坚持寻找有效的沟通方法。争吵、责骂或不理睬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但都不是有效的沟通方法。
      争吵、责骂是用声调、身体语言和文字表达出对对方的不满或不接受。不理睬是表达出“我不愿意和你沟通”的信息。然而,父母和孩子总要在一起生活,而双方是最能相互关心的人,如果大家因为不能相互理解而产生隔膜,家里就缺少和谐和快乐,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
      有效的沟通至少应表达出“我想了解你”,“我不拒绝你”的信息,在这个前提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以前沟通的方式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不等于没有更好的方法可行,坚持寻找新的方法并努力尝试,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特点的方法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不成功的人,都会强调自己说得怎样对,只是对方听不进去而已。其实,沟通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有没有效果的区别,所以,强调说得对与不对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说的话要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沟通的效果是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并使内心感到愉悦。说的话有没有效果,从对方的反应就可以知道,改变说话的语气、文字和方式,才能改变对方听的效果,如果沟通了而没有效果,说太多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有的行为必有其正面的动机。
      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可以接受行为背后的动机。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寻找更有效的做法,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同时,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也是家长 的责任。 父母态度vs孩子性格   1、支配——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   2、照管过度——幼稚,依赖,被动,胆怯。   3、保护——不善于交际,亲切,情绪安定。   4、溺爱——任性,反抗,幼稚。
         5、迁就——无责任心,不服从,爱攻击,粗暴。   6、忽视——冷酷,爱攻击,情绪不安,创造力强。   7、拒绝——粗暴,冷淡,企图引人注意。   8、粗暴——执拗,冷酷,爱逃跑,独立。   9、专制——依赖,反抗,情绪不安,以自我为中心,大胆。
         10、民主——独立,爽直,协作,亲切,善于社交。 要向家长们传达了三个理念:孩子的困惑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家长们并不孤独;家长要重视他;家长要有所作为。第二块内容是:沟通决定成败。从沟通的重要性;沟通的现状;沟通的基本情况;以及20个沟通的技巧。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交往时时处处都有,难道与"贴心小夹袄"的沟通还会有问题? 被自己的孩子徐力杀死的母亲,当初就是这样想的,她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在母亲的眼里,徐力是一个乖孩子,生活得很幸福。母亲到死都不知道孩子心中隐藏着极大痛苦,因为母子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心灵沟通。
       为什么相当多的家庭缺少沟通而不自觉呢?因为在中国的国度里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许多家长自己就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长大的,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至少有三点: 首先,家长与孩子如果不能沟通,实际上会完全丧失教育权力。 例如在校园暴力中受侮的学生反而自杀的事件,人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受到欺负不敢向家长述说,非要选择自杀这条路呢?其实就是因为亲子间平日缺少沟通,孩子们误认为如果告诉家长,家长不会相信,自己反而会挨打。
      可见,亲子间如果不能沟通,孩子远离家长,实际上等于家长完全丧失教育权力。 其次,家长如果与孩子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肯定会降低教育效果。 现在不少家庭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能在表面进行。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家长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家长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动、启发孩子。
       再有,家长如果与孩子不能进行积极的沟通,会影响两代人的共同进步。 当今的时代是晚辈文化时代,也就是说现在长辈所掌握的文化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那些和时代同时成长的一代,能批判性地继承长辈文化并迅速掌握最新知识不断创新的年轻人,他们所掌握的文化才代表了时代的特征。
      这样,两代人的互相学习,积极的健康的沟通,才能带来两代人的共同进步。这里重要的是家长要习惯于主动向孩子学习。 有一位家长在咨询电话中对我说:"我的孩子都快初中毕业了还看'闲书',怎么办?" 我问:"什么书?" 回答:"《读者》、《世界博览》……" 我说:"这些杂志很好呀!说明您的孩子有自学能力了,您不必担心……" 她答:"是啊,孩子也说我不爱学习,跟不上时代,还给我开了个书单让我学习。
      " 我关切地问:"您读了吗?" 她不好意思地回答:"没怎么看,孩子还经常检查我,督促我……"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孩子啊!可惜家长没有积极地和孩子沟通,没有完全懂得如何向孩子学习。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
      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来孩子一串串心里话,使沟通变得很容易。
      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和我谈起汽车来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原因就是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内,只听见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讲,又被母亲抢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
      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
      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 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
      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
      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 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哪里还谈得到两代人的沟通? 有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三天两头和孩子谈话,怎么孩子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永远像个陌生人?可见,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
       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关键要优化亲子关系。家长要主动地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优化过程我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 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有自尊心,而惟有自尊心才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不要逼着孩子去考100分,而要让孩子有高尚的人格,度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幸福快乐的一生。 2。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能力 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会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一个一年级班,有一次老师说:咱们班要建少先队了,谁愿意当"队员",谁愿意当"非队员"?有一个孩子竟然举手愿意当"非队员",因此也就没有发展他入队。事后家长没有简单地责备孩子,而是耐心地向孩子询问。孩子说:"我觉得'飞'比走快,所以我举手要当'飞队员'"。
      能做到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能注意孩子年龄特点善于沟通的好家长。其次,还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更多地与他商量,再大一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最后,还要理解孩子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不少家长最爱说自己小的时候如何如何……这些家长忘记了,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孩子只能成长在有电视和网络的当代,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家长只有认真地理解时代,才能理解当代的孩子。 3。建立运行机制 有的家长自己高兴了,就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工作忙了,就很长时间不理孩子,这种冷热病,最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巩固的联系。
       有一个家庭,长年一直坚持定期开家庭民主会,效果就非常好。每到星期六,家长先和孩子一起把一周的功课都复习一遍,洗干净全家的衣服,打扫好屋子。然后静静地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 4。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主要是时间和空间。家长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时间和孩子沟通,时间可以少,关键是要有质量。
      和孩子沟通也要讲究空间,有些交往需要全家在一起,欢快热闹;而有些谈话则需要有一个温馨恬静的角落。一次艰苦的远足,常常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而一段在山村的度假,又往往可以相互有新的发现。这样的沟通是非常有效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家长和孩子能更好沟通: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榜样的原则。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俗话说: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 (二)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
      如果各行其事,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 (三)回避原则和信息净化原则。家长在议论领导或同事长短及夫妻婆媳之间的矛盾时,应避开孩子。
      对不正确的言论、现象应给予客观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上、邻里间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要帮助孩子分清,要求孩子对不文明的言行一定不学不做。 (四)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则。目前,家长说了算,家长和子女不平等,甚至对孩子随意打骂现象还依然存在。
      这样是不可取的,会使孩子形成许多坏习惯。家长有事要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不打骂,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孩子改正。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要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家庭中温馨愉快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感,使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愉快。
      因此,家长要坚持平等、民主、正面教育的原则。家人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多关心孩子,让孩子从家庭中得到极大的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整齐、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住房不论大小,都应布置得整齐美观,使人感到舒适。
      房间里光线要充足,色彩宜柔和协调。写字台应放在窗前光线充足明亮的地方,有利于学习。床应放在光线较弱的地方,有利于休息。如果父母与孩子同居一室,在布置房间时,应给孩子留下一个小天地。衣物、书籍等放在适合孩子取用的地方,并且让孩子自己布置,培养孩子爱美的心理,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桃***

    2019-01-25 10:20:59

其他答案

    2019-01-25 10:32:10
  •   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影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
      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家长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是具备很多先天获得的行为,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乐于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争玩具,不打骂人,关心帮助同伴,就会逐渐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教育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我将家长生活习惯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影响分为: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幼儿影响的意义,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幼儿影响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正确教育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三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幼儿影响的意义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
      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洒划着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等,这样都很难制约孩子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再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就很困难,就比如说,很多人可能觉得,家长的尾花素质高,孩子的各个方面能力也应该"水涨船高",一些高学历家长的行为,也会对孩子社交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家长的生活习惯也会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
       二。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幼儿影响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 (1)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睡眠的前提,家政可以在幼儿卧室内摆放有床,被单等物品,房间里的光线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保持空气的通畅,温度合适的环境下使幼儿入睡。
      还可以在幼儿睡前提醒他们大小便,以免在睡眠过程中受到干扰。到了睡眠时间,家长要要求幼儿定时上床睡觉,定时起床,使幼儿产生生物钟。有的家长没有定时的睡眠时间,可又要求幼儿按时睡觉,这让幼儿产生了一些好奇的想法,想知道自己在睡觉的时候,家人在做什么,而自己没有参与进去,所以,就迟迟不睡,打赖,不肯入睡,所以,家长可以与幼儿同一时间一起睡觉,早上要按时叫醒幼儿,让幼儿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家长要日复一日的培养幼儿,才能更好的使幼儿独立,快速的入睡。
       (2)饮食习惯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然是受父母的疼爱,在吃的方面也就任由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许多孩子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由于各个环境不同,吃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在家被宠坏了,不会自己吃饭,都是大人一口一口的喂。
      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孩子面前正确使用餐具与饮食,在幼儿面前做个示范。家长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和语言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挑剔食物或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菜没有味道,那么孩子见到家长都不喜欢了,那自己也不会喜欢吃的,孩子挑食,家长百依百顺,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偏食的毛病了。
      所以,家行无论无何也不能在幼儿面前展露出对食物的不喜爱,这样就会更加造成幼儿对食物的厌恶感。 (3)个人卫生习惯 一个人的个人卫生好不好,就能看得出那个家庭的卫生习惯。一个孩子的衣着脏脏的,可以看出那个家长不注意幼儿的外表,孩子的卫生习惯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家长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从每天必要的洗脸,洗脚,刷牙的习惯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服装的整洁和环境整洁的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
      我在幼儿园实习当中,有一位老师和我说,一个幼儿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可那小孩身上穿的衣服却很脏,还有很多洞,这就说明了那孩子的父母从来不关心与注重幼儿的卫生习惯,他们只顾着赚钱,却忽视了孩子的卫生习惯,其实,家长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关键,家长对自己的卫生习惯严格要求,那么他就会也督促幼儿的卫生。
      所以,家长要时刻关心孩子的个人卫生的习惯。 2。不利条件 (1)别让灯光伴随着幼儿的睡眠 幼儿在睡觉的时候,因为多种原因,会感到害怕或恐惧,这时,家长就会在孩子的床头开盏灯,使孩子不那么有恐惧感,其实这种是不健康的,中国中医药报上报道,任何人工光源,都会产生光压力,这种光压力的长期存在会诗人或孩子很难入睡。
      同时,让孩子在灯光下睡觉,会影响到网状激活系统,使他们每次睡眠时间缩短。还有,孩子长久在灯光下睡眠,对孩子的视力发育大大不利。睡眠时关灯,可以有充分的休息,长期暴露在灯光下睡觉,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会持续不断,眼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近视,影响到幼儿的正常发育。
      所以,家长在幼儿睡眠时千万不能开灯,以免影响到幼儿的视力。 (2)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过分溺爱 孩子是父母的一块宝,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然是受父母的疼爱的,孩子做什么事都依着他做,或帮他做,生怕孩子不高兴或苦着,累着孩子,所以,孩子种种生活习惯都非常差,可有的家长却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得了,还管什么,行为习惯呀,这好习惯长大了自然就有了,现在不急!"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做法,家里就一个孩子,就迁就孩子,任她玩,生怕亏待了孩子,所以,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随着孩子的性子走。
      有一个人说过:"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象这种做法,特别是家长在孩子小时,给太多的宠爱,老迁就幼儿,就会造成幼儿不好行为的表现,长大后在习惯中,性格中也有不良的反映。
      因此,家长不能太偏袒孩子,要想让自己孩子在社会中出类拔萃,在一生中有所成就,那就放开你对孩子过多的溺爱,让孩子自己或得更快乐吧。 (3)道德行为方面的影响 中国有句话:"上行下效"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自己的品行如何,孩子就会模仿,一般来说,知识程度较高的家长,比较注重自身的修养,进取心,责任心也比较强,会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比较讲礼貌,学习也较好,而文化素质低的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不讲礼貌。
      有一位父亲,平时说话粗口成章,大大鳓鳓的,衣服不整齐,正天翘二郎腿,没有坐姿,看上去很不舒服。而他的孩子和他很象,说话也是说粗口,上课坐不住,就象小流氓一样,刚给他纠正过来一会儿,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所以,必须要先从父母坐起,做父母的须加强自身修养,对孩子负责,注意塑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美好的形象,用自身的品性去感染孩子。
       三。正确教育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他贯穿孩子的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要善于抓住孩子的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培养出来的,文明礼貌是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的习惯是在游戏中体现的。
      当然,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应先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说粗话等,这样对善于模仿的孩子说非常收益非浅。 2。点滴抓起,持之以恒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幼儿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哪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着都需要家长的指点。家长如果要教幼儿有礼貌,要用很长的时间,孩子刚会说话时,父母就教孩子喊人好,并告诉他学会问好,读书后,也要继续保持,对人也要真实,诚恳,守信,乐于助人等习惯。
      再如,随地扔垃圾,孩子是为了方便,随手乱扔,有的是攀比你能扔,我为什么不能扔,就这样形成了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因此,家长要从消除导致孩子不良生活习惯入手,知道孩子做好保持好的生活习惯。 3。说服教育,以理导行 父母不能任孩子太自由,要注意管教的方法,但也不能信"棍棒教育",不打不成材"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变得讨厌某中事物,所以,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是,家长要细心指导,以理导行。
      比如,两个孩子在玩玩具是产生了争执,一种方法是威胁的:"在打,我对你们不客气了,这样,孩子就因为害怕挨打就不打对方了,可双方的矛盾并为解决。另一种方法是:"你们都是好朋友,为什么要争吵呢?这样的说法不仅达到了讲道理的效果,也不会在孩子面前产生太过严肃,劝还在要讲友谊,学会谦让,并要他们道歉,重归与好。
      由此可见,以理导行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纯洁孩子的心灵,启发幼儿的美好行为的生活习惯。 4。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把他们不自觉的习惯换为有意识的行动,家长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就如幼儿学习不好,家长要耐心指导,不要觉得太累了,实在教不下去了,这种想法往往会伤幼儿的自尊心。
      家长还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不要你说可以,那边反对,这样,幼儿会更加放纵。 5。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交往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家长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各个方面,也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能力。家长要支持孩子同社会交往,使他们知道的事情更多,交往的经验更广,孩子跟谁交往家长不要过多去限制。
      不要担心幼儿前怕狼后怕虎,顾及重重,因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要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现在不沟通,将来很难进入社会。而且孩子进入社会并不等于交知心朋友,接触接触,也未尝不可。所以,家长可以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多于幼儿沟通,多带幼儿出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幼儿见识见识,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6。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的自理能力,往往是原于父母的培养,俗话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一个好的自理能力并不是幼儿天生就拥有的,而是父母一点一滴的培养出来的,有的父母为了怕孩子累着,苦着,什么都不叫幼儿去做,有的幼儿因为没有自己动手做过,连最简单的洗脸,刷牙,穿衣服都不会,就造成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差。
      家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要给幼儿指出行动的方向,规定幼儿所要完成任务的目的,并做检查,并督促幼儿可以自己有规律的按时吃饭,按时上床睡觉和起来,自己的东西自己放,自己解决,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整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使幼儿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是培养他独立的基础,幼儿在自理方面如遇到什么困难,家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解决,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学会在生活中自理。
       无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伴随着人们一生的习惯,从小教育幼儿,更是让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展现,亮出自己。为了让孩子成为健康,聪明,勇敢的栋梁之材,那么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幼儿带来的将是一个美好的生活。 。
      

    粉***

    2019-01-25 10:32:10

  • 2019-01-25 10:24:36
  • 对艺术的向往。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艺术是人思想开化的标志,正确的艺术修养是引导幼儿在道德,品味,生活,世界观以及身体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完美导师。培养幼儿正确的艺术修养需要避免艺术的两个极端,既迂腐冗杂的西方传统艺术及过于商业化的流行艺术,前者会从本质摧毁幼儿的艺术引导作用,后者会从形式上迷失艺术引导教育方向

    第***

    2019-01-25 10:24:36

  • 2019-01-25 10:05:09
  • 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从小的生活习惯都是家庭带给他的
    往往小孩也会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自己的偶像
    不是逼着小孩养成什么习惯,是在于家长什么习惯
    你觉得什么最重要,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小孩自然会养成这样的习惯
    诚信是第一位
    正直,也许现在他还小,但作为家长应该用行动让孩子知道
    勇敢、自力
    别给孩子太大压力,用环境教育最有效,他会在生活中得到答案

    单***

    2019-01-25 10:05:09

  • 2019-01-25 09:54:52
  • 毅力强,有信心,能吃苦,知道节约,有爱心

    思***

    2019-01-25 09:54: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宝宝相关知识

  • 新生
  • 婴儿
  • 幼儿
  • 学龄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