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断?

首页

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断?

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断?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7 01:33:59
  •   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恰好,最近我整理了一份材料,专门讲古文句式的,但愿对你有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六、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1.中心词+“之”+短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吴***

    2018-12-27 01:33: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