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传染科

什么是麻风病?

什么是麻风病?
韩*** | 2015-07-01 16:08:22

好评回答

2015-07-01 16:08:22
奈*** |2015-07-01 16:08:22 58 6 评论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1874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

 
  麻风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长;麻风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个国家,仅有一千二百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病人约有50万;我国目前仅有5000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

查看全部>>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1874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

 
  麻风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长;麻风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个国家,仅有一千二百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病人约有50万;我国目前仅有5000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之多,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和广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病因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症状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
(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
(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
(五)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类麻风: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


检查
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0.1毫升,形成一个直径约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观察反应结果。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晚期反应: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一)。

治疗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2、免疫疗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传染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