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陶渊明因何“不为五斗米折腰”?

首页

陶渊明因何“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因何“不为五斗米折腰”?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4-13 18:06:54
  •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他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亲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郡里派都督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他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有失便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芳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入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楷模。

    杨***

    2016-04-13 18:06: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