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说斯特拉地瓦利的名琴“弥赛亚”是真假疑云?

首页

为什么说斯特拉地瓦利的名琴“弥赛亚”是真假疑云?

为什么说斯特拉地瓦利的名琴“弥赛亚”是真假疑云?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2-23 11:01:42
      “弥赛亚”(Messiah,如直译,其意为救世主)是斯特拉地瓦利所制作的上千把提琴中最负盛名和最完整完美的第一琴。据历史记载,小提琴“弥赛亚”的最初拥有者为斯特拉地瓦利的儿子保罗(Paolo)。后来,他把此琴售与男爵萨拉布。故此该琴也曾一度被命名为“Salabue”。
      而历史上著名的意大利收藏家及提琴商人塔里西欧又从萨拉布手中购人此琴,而且一直珍藏身边不让人看到直至去世。在他死后,著名的法国提琴制作家及商人维奥姆便将此琴连同塔里西欧死后遗留下来的其他名琴总共246把一起买下。“Salabue”琴到了维奥姆手里便被命名为弥赛亚“Messiah”,而且一直是维奥姆自己做琴时仿制的楷模。
      “弥赛亚”最后流传到著名的英国提琴商人海尔(WE_Hill)家族的手上。在1950年,海尔家人将此琴赠送给牛津大学的爱惜莫览(Ashmolean)博物馆。由于海尔家人在赠琴时订下了很严格的规定:此琴不能再给任何人演奏;而且海尔家族永久保有对此琴的绝对监控权。
      从此以后,侯门一人深如海,“弥赛亚”就一直裹足在爱惜莫览博物馆的玻璃柜里面,成为墙内红杏,寂寞梧桐锁清秋至今了。由于“弥赛亚”辗转流传的脉络清晰,几位主人均属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所以一直得到近乎完美无缺的保存。从外表看来,整个琴就像昨天刚刚完成的新琴一样。
      对比起我们常见到的那些饱经风霜与磨损的其他众多斯特拉地瓦利琴来,感觉很不一致。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一直以来,很有一部分制琴家和鉴定家都暗中怀疑它的真实性。他们怀疑“弥赛亚”是否为后人或是维奥姆的仿制品。而且海尔家族不让任何人再演奏此琴的规定,又更增加了此琴真实来源的神秘感。
      像新琴一样的独特外貌和鲜有人知的声音,外加海尔家族等三个拥有者的故事至今也欠有铁证的文件史料,究竟此琴的真伪有无问题呢?尽管人们心里有疑团,但一直以来都无人公开地质疑和挑战。直至最近,著名的提琴摄影师斯提瓦特波伦斯(StewartPollens)声称他的新发现可以证明“弥赛亚”不是出于斯特拉地瓦利之手,而是一把其他提琴制作家的赝品。
      以下是波伦斯先生的故事。他声称1997年受到海尔家族之邀请为名琴“弥赛亚”拍照。有此机会他十分兴奋。他还很下了一番功夫去研究有关于该琴的资料,包括海尔家族以前出版的名著《安东尼奥斯特拉地瓦利》等等。他翻查了传说中“弥赛亚”第一个收藏者萨拉布有关此琴的记载文件。
      文件中提到“弥赛亚”琴的面板内部本来有两块补上去的木片:一片是在琴马之下的音柱位上,这是斯特拉地瓦利本人补上去的;另一块较大些,乃是由瓜达尼尼为修补裂痕而补的。当波伦斯用牙医小镜从f孔伸入琴体内照视时,却并没有发现萨拉布所提到的那两块补木。另外,此琴的X光照片上也没有这两片补木。
      波伦斯的第二个疑点是:根据早期的记载,“弥赛亚”的琴头的弦槽(也称弦箱或弦盒)内是没有刻下标示斯特拉地瓦利所用以区分不同琴型的“G”字母的。而在1997年他验查的“弥赛亚”琴的弦槽,却有很清晰刻下的“G”字母。显然这是后人加上去的。从“弥赛亚”的琴身尺寸大小来看,它是出自斯特拉地瓦利的“GP”琴模,与“G”字模子的琴头并不匹配。
      当波伦斯发现这两个疑点后,他为了进一步求证“弥赛亚”的真伪,便把他所拍摄的此琴的照片寄给著名的木材、树龄鉴定专家皮特海耳(PeterHair)博士。而皮特海耳博士寄回的鉴定结果是:该琴的面板的年份是1738年,即斯特拉地瓦利死后一年(斯氏死于1737年)。
      由于有了这个新的科学鉴证,波伦斯就此发难,质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出名、最有价值的小提琴乃非真品。一石激起千层浪,波伦斯的发难立刻在提琴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波伦斯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这些人包括有制琴家、修复家、琴史学家,但是他也受到提琴界内另一更大阵营的反击。
      这个阵营包括有几乎垄断了世界名琴买卖市场的几位大专家、多位著名的提琴制作家及收藏家。他们不但认为“弥赛亚”的真实性毫无疑问,而且还质疑波伦斯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是否是为了哗众取宠,或是借此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再者,另一位树龄鉴定专家爵安特沛曼(JhonTopman)受爱惜莫览博物馆及海尔家族之邀聘,重新将“弥赛亚”的面板再次测试。
      新的结论是这块木板是取自1682年的树木。更妙的是:第一位测试的树龄鉴定专家皮特海耳博士不知何故推翻了他原来的“1738年”树龄的结果,声称可能由于图片的问题,他不能完全确定他第一次的测定结果。一时间众说纷纭,科学家、历史学家、提琴制作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美国提琴协会还为此专门举办了两场专题讨论,英国的Stmd杂志也连续刊登有关争论的文章,可至今还未争出一个真正令众人信服的结果。然而,天平秤的指针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几个顶尖的提琴专家那一面。他们当然乐意选择肯定“弥赛亚”是真品的结论。否则,世界提琴市场很可能因此而大乱。
      试想:如果他们对最有名的斯特拉地瓦利琴的鉴定都出了错误,那么在世间流传的众多斯氏琴究竟还有多少是赝品呢?真是不堪设想。这把名为“弥赛亚”的斯特拉地瓦利琴真的有点像它的名字:似是而非。本人(曹树堃)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树龄鉴定科学家。作为一个提琴制作者只能从制作及结构的角度把所见过的其他斯氏名琴同“弥赛亚”琴作比较,以此来探讨其真伪的可能性。
      也即是说从制作特点及结构研究方面着手,与各位分享学习的心得。首先要说明的是:无论“弥赛亚”是真的斯特拉地瓦利的传世之作,还是维奥姆或其他提琴制作家的天衣无缝的仿制品,此琴绝对是一把精品名作。而且它已经作为一个楷模影响过很多代欧洲的提琴制作家的制作风格。
      本人除了多次观赏阅读与“弥赛亚”琴有关的图片资料,而且为求精确还亲身到英国牛津大学的爱惜莫览博物馆,花了几个小时欣赏了这把举世名琴。在阅览“弥赛亚”的图片时,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此琴像一把“孔玲枚辛”(法国制琴家及琴商CollinMezin)琴。
      当我有机会看到真琴时,对它的印象便觉得好一点,感到它更像是一把维奥姆的作品。但再进一步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时,发觉此琴真是非常独特。这种奇特的感觉是:你能从“弥赛亚”琴上找到很多斯特拉地瓦利的东西(特征),同时也能找到维奥姆的东西。这说明是斯特拉地瓦利的这个作品对法国十九世纪的提琴制作家影响太深呢。
      还是法国十九世纪的制琴家如维奥姆者竟能模仿这把斯氏名琴出神人化到真伪莫辨的程度。从选材的角度来看:“弥赛亚”琴的面板是有点不同于斯特拉地瓦利同时期的作品。此琴的面板的年轮没有从中间到边沿很明显地由细变宽,而且没有明显的心材和边材之分。但此琴面板在指板右侧有一小块松香脂的补木,这显然不像法国人的用材观念。
      特别是用于仿制一把举世闻名的斯特拉地瓦利琴,更不应用有瑕疵的松木板材。至于背板楓木的横向虎斑纹也有断断续续的现象。对比起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斯特拉地瓦利都用最好的波斯尼亚枫,例如Cessole、Goldman、Fau、Colossus、Provign等琴,这些琴的背板的虎斑纹都是横向到尾的。
      反观维奥姆的仿制品中,背板的斑纹却多有这种断断续续的特征。在工艺方面,我们试从声孔(f孔)入手分析,因为声孔是作者的签名。“弥赛亚”的声孔是十分漂亮及独特的。它们的位置有点侧斜,下声孔比较靠近琴边,有别于很多同年代的斯特拉地瓦利的其他作品。但如果将它与1718年斯特拉地瓦利的另一名琴“SanLorenzo”一比较,又觉得它们如出一辙。
      斯氏琴中有同样相似的声孔的还有1714年的“exSoil”和1719年的“Zahn”。“弥赛亚”琴的镶线是典型的斯特拉地瓦利风格:流畅、干净及美观。而且在琴角的交接处,其锋针的方向不是在角的中央,而是略有偏离,因而使上下角的锋针方向互相呼应。
      当然,很多后代的斯氏琴的模仿者们也都知道这一特点。另外,黑线的厚度也有异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而显得太厚了一点。但白线为弦切的白杨木,同斯特拉地瓦利使用的无甚区别。至于倒边角的工艺,可能是“弥赛亚”与其他斯氏琴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最令制琴家们争议的一点。
      此琴的倒边十分锋利,琴角成方形。这可能是保存得特别好的缘故。但是1/3的线外倒边也同大多数斯氏琴的2/3线外倒边以及由于方形的倒角而不是大多数克莱蒙那的圆形倒角,使此琴的风格看上去更像法国派而不像意大利派。除了“弥赛亚”外,这种倒边角的还有1716年的“Medici”小提琴,1682年同样以“Medici”命名的中提琴以及1704年的小提琴“Betts”。
      然而这些琴的线外倒边都是在1/2至2/3之间,而“弥赛亚”的却是明显的1/3,似乎也有点过于独特。这是出于斯特拉地瓦利本人之手呢。还是他指导他的助手不经意地做出了这把独特的小提琴,真正令人费解。另一方面,人们说:看提琴的人门是看它的肩纽。那么这个琴的肩纽是绝对的斯氏风格,其中的分规点还清晰可见。
      在弧度方面,一般的斯特拉地瓦利琴是面弧高于底弧,而“弥赛亚”却是底弧较高。从面弧的直弧上,我们看不到意大利琴风格之一的那种平台的感觉。而面弧随着低音梁处有些变形,因而低音声孔由此抬起,更显得声孔翼部的深压。声孔翼部的特别深压却真是斯氏琴的一大特征。
      但这种特征却被后期很多法国的制琴家们模仿甚至加以夸张。毫无疑问,“弥赛亚”的外形是出于斯氏的“GP”琴模。这种琴模及“G”琴模一样是斯特拉地瓦利本人在其黄金时代和后期所使用的。但“GP”琴模要比“G”琴模较小一些。做好后的琴身尺寸为14英寸。
      但“GP”琴的外形配了一个“G”形的琴头,这是否是斯特拉地瓦利本人的意思。还是他的徒弟或助手在配套时的无心之过。抑或另有疑点。研究了多年斯氏琴模的波伦斯先生(是否是上文提到的摄影师波伦斯。)认为:为了决定提琴的有效弦长,斯氏的琴模是会配有不同的琴头;但同样的“G”、“GP”琴模做出的琴,其有效弦长可有3毫米~5毫米之不同。
      所以“GP”琴模的琴身也可能配上“G”形的琴头。“弥赛亚”的琴头是非凡及一流的,尽管有微小的不对称,但这正是意大利琴手工上的特点。琴头的耳仔高音比低音边较低,这也像低面弧斜声孔一样,在斯氏琴中较少见。但这也可能是在画两边线样时出的错。倒边的黑线在此琴上是完美无缺地保留了下来。
      在琴头的背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斯氏琴的特点:有分规的刻线以及点印。“弥赛亚”整个琴头的倒边看来有点像琴边角一样有点单薄及太锋利,这些是此琴制作上的特点。或是由于保存得太完美反而使我们无法接受?还是此琴乃出自于他人之手。只能让各位自己去判断和理解了。
      最后,我们探讨一下“弥赛亚”的油漆。提琴的油漆是十六、十七世纪意大利提琴制作的最精彩的一环,而斯氏这个时期的油漆也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其特点是油质不软不硬,通透明亮,能表现出木纹的特质及有丰富的层次,色彩为金黄底色加上彩虹般的橙红或紫红色调,精彩夺目,在不同光线照射下变化万千。
      而这种效果我们可在大多数的斯氏旧琴中看到。虽然这些琴大多数的油漆都有所退化脱落或有所污染,面膜也多经后人整理抛光。在各种褪色陈旧的因素影响下,所剩下的一小部分红色在其棕黄或青褐色的底子衬映下,犹如红宝石或红玛瑙般高贵。但是这把“弥赛亚”,斯特拉地瓦利的“新”琴,我们却看不到这种感觉。
      尽管它也有金黄色的底子与橙红的面漆等特色。“弥赛亚”的油漆确也通透,但却有点“干”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一把很新的琴或维奥姆的复制品。可是它的颜色及通透度又显然优于维奥姆的大多数复制品,而更接近几把保存得较好的斯氏名琴如1704年的“Betts”,1721年的“LadyBlunt, 1716年的“TheMedici。
      总而言之,1716年的“弥赛亚”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较前期的斯氏琴:比较单薄,女性化些,手工精细但欠力度。其他同时期的作品如1715年的“Cremonese”,1714年的“exSoil”,1716年的“TheCessol”,我们能看到和感觉到斯特拉地瓦利制琴的黄金时代那种雄浑力度和男性气概。
      而这些特征也真是法国制琴师模仿不出来的东西。“弥赛亚”究竟是斯特拉地瓦利的特别之作还是后人的一个精彩的仿制品,这个疑云看来还会延续下去。

    独***

    2017-02-23 11:01: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器乐/声乐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