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泌尿外科
手指硬皮病

当代名老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硬皮病?

当代名老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硬皮病?
张*** | 2017-01-08 20:43:36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7-01-08 21:53:36
  • 认识和治疗硬皮病:(1) 赵炳南认为,硬皮病多为脾肾阳虚,腠理不密,风寒之邪乘隙外侵, 阻于皮肤肌肉,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痹塞不通。所以称之 为“皮痹疽”。脾主肌肉,主运化水谷之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若脾运失 健,则肌肉失养,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则易感外邪而得病。本病的治疗,多 以健脾助阳,温经通络,佐以软坚为法。临床中可用下述经验方法治疗:怀山药30g,生黄芪30g,茯苓12克...

    查看全部>>

    认识和治疗硬皮病:(1) 赵炳南认为,硬皮病多为脾肾阳虚,腠理不密,风寒之邪乘隙外侵, 阻于皮肤肌肉,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痹塞不通。所以称之 为“皮痹疽”。脾主肌肉,主运化水谷之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若脾运失 健,则肌肉失养,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则易感外邪而得病。本病的治疗,多 以健脾助阳,温经通络,佐以软坚为法。临床中可用下述经验方法治疗:怀山药30g,生黄芪30g,茯苓12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全瓜蒌15克,浙贝母9克,白芥子15克,鬼箭羽 30克,刘寄奴9克,莪术9克,三棱9克,徐长卿9克。肾阳不足加肉桂3〜 6克,川附子6克,炮姜9克,鹿角胶9克,淫羊藿6〜9克。局部治疗可用浸浴方:伸筋草30〜60克,透骨草15〜30克,艾叶15 ~ 30克,刘寄奴9〜15 克,自然铜30克,取水500〜2500毫升,煎20分钟后浸浴;或用虎骨酒局部 按摩,或用脱色拔膏棍加温外贴。(2) 朱仁康认为,硬皮病多为风寒湿邪阻闭肌肤所致,用独活寄生汤加 减治疗。药用:桂枝、白术、羌活、独活、桑寄生、防风、防己、伸筋草、丹参、赤芍、牛膝各9克,桑枝15克,干姜、白芥子各3克。加减:肢端发绀 发凉,重用温补肾阳之品,如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葫芦巴、菟丝子等;后 期病情稳定,或出现萎缩,治宜补气活血,温经通络,前方加入太子参、黄 芪、熟地黄、熟附子之类。(3) 徐宜厚认为,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应属于中医的虚劳及痹证范畴。 分析其病机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先起源于皮毛一肺,后病及于骨一肾,这就是上损及下的一种虚损证。故治疗要以调治脾肾为主,活血 通痹为辅,药用黄芪、党参、白术、桂枝、当归、制川乌等甘温之品,益气助 阳,补脾温肾;佐以丹参、赤芍、炮山甲珠、路路通、川芎等活血通痹。在通 痹之中,尤其重视温通孙络之痹的迫切性。方中党参若用高丽参、红参代替, 另煎兑入,疗效更佳。总之,本病后期无不关系的脾肾,补脾补肾是治疗本病 的根本大法。只是在具体应用中,既要不足者补之以温,又要寓驱邪于补正之中,使邪去而正又不伤,这是很重要的一环。(4) 丁济南认为,硬皮病属于痹证范畴,见皮肤干槁而发硬,状如制革, 张口闭目受阻,合于经文所述之“皮痹”;肌肉消瘦,不能屈伸,合于“筋 痹”、“肉痹”;全身骨节酸痛,骨萎缩变形合于“骨痹”。临证以乌头、桂枝 为主进行治疗。基本方:制川乌、制草乌、桂枝、汉防己、全当归、桑寄生、 川牛膝、玄参各9克,羌活、独活各4.5克,秦艽、炒防风各6克,伸筋草、 连翘、附子、丹参、泽兰、漏芦各5克;肌肉关节酸痛麻木者加泽兰、丹参、 白薇、贯众;咳嗽加麻黄、前胡、桔梗;尿蛋白阳性加白术,黑料豆,玉米 须、薏苡仁根;肝脏损害加黄芪、香附、牡丹皮。(5) 搨国维认为,肾乃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系水火之源,阴阳 之根。肾在内,皮肤在外,在生理上,肾阴肾阳通过脏腑经络供给皮肤营养和能量,使皮肤温暖、柔润而富有光泽,发挥其生理功能。在病理上,因肾阴肾 阳的虚衰而使皮肤变得冰凉、萎缩、硬化、干燥、色素沉着等,而且影响其司 开合的功能,易遭外邪侵袭。硬皮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基本病机为肾阳 虚衰,寒凝血滞,法当温阳补肾,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阳复则疾 病得愈。用药方面强调在补阳时不忘补阴,方中附子、肉桂等温阳,熟地黄、 山萸肉、山药等补肾阴,使阴阳和合,微微生火,疾病稳步向愈,疗效较为巩 固。否则,温阳而不补阴,疗效不持久。硬皮病除阳虚外,多有血虚,要注意 补血养血,酌加当归、阿胶等,以免血少脉涩而不通。(6) 韩世荣治疗硬皮病经验;本病的发病机制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 虚是本。同气相求,同名相招,相得益彰,外易受寒邪侵袭。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血运不畅,寒凝血滞,阻于肌肤孙络,渐致皮肤肌肉硬化萎缩。脾为 生痰之源,脾阳虚(阳气)不能运化湿浊于体外,聚久成痰,痰血胶结或留 于肌肤或停于脏腑而成痹。肺主皮毛,皮痹不已,内舍于肺成肺痹;脾主肌 肉,肌痹不已,内舍于脾成脾痹(食道痹);心主血脉,脉痹不已,内舍于心 成心痹;肝主筋腱,筋痹不已,内舍于肝成肝痹。余以此类推,这就是皮痹与 脏腑痹的形成机理。重者,应以“虚痨”论治。食道、脾胃、肺、肝肾合并者最常见。治疗原则:“痹无热证”,当以重剂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散结贯穿始终。发病仅局限于皮肤者为“皮痹”;不伴有全身症状,以自制“软皮热敷散”(黄药子、桂枝、马龙头、红花、透骨草、木贼、艾叶、皂角、土元、浮 萍、断肠草、k虫、姜石等数十味中药组成)局部热敷,配合针刺、艾灸即 可达到治愈目的。皮痹伴有全身症状及脏腑痹患者,治疗时局部热敷,内服软皮丸(自制),根据具体情况服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方面的中药。应当重用附子、桂枝、干姜、黄芪之类。化痰当选海浮石、浙贝母、白芥子之类。温补脾肾应当重用附子、桂枝、干姜、黄芪、淫羊藿、红参之类;活血化瘀多用虫类药如页虫、乌梢蛇、蜈蚣、土元、水蛭之类;引经药达皮类以浮萍、麻黄、合欢皮、艾叶、生姜皮之属;引经药到部位者:头部选择葛根、白芷、羌活、红花之类;引经药至手部者:姜黄、桑枝、蜈蚣、乌梢蛇、马龙头之类;引经药至胸部者:瓜萎壳、薤白、郁金、丝瓜络之类;引经药至腹部者:延胡索、川楝子、乌药、小茴香之类;引经药至下肢者:川牛膝、木瓜、马龙头、忍冬藤、萆蘚之类;引经药至食道者:向日葵茎(内边白色物)、路路通、壁虎、通草之类;引经药至肺部者:海浮石、浙贝母、白芥子、鱼腥草、桃仁之类;引经药至脾胃者:鸡内金、海螵蛸、砂仁、枳实之类;引经药至肝肾者:大黄塵虫丸,淫羊藿、肉桂、巴戟天之类;引经药至全身者:附子、王不留行、蜈蚣、马龙头之类。
    无*** | 2017-01-08 21:53:36 59 1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