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日军松山战役的几个问题

首页

关于日军松山战役的几个问题

松山战役国军死的人很多,日军1000人借助一座搞了2年多工事的山头杀了7000多国军,(国军有火力和人数上的优势),到底是日军人太厉害,军事素质太高,还是国军的素质不行,战术也不行?如果当时的是我人民解放军伤亡大概是多大?据说日军修建的那工事是日本一位很有名气的工程师设计的,那个工程师是谁?战后怎么样了?(此战役已经载入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07 00:11:53
      一个是地形的原因。松山位于怒江西岸,山势陡峻,正好卡住交通要道。中国军队渡过怒江后,要攀登数千米陡峭的山坡向上仰攻,而日军的火力配置十分巧妙,能够覆盖整个山坡,攻方在接近敌人工事前沿之前只有挨打的份。
    再就是日军的工事坚固异常。日军在1942年打到怒江以后直到1944年,将近2年时间一直在修工事,掩蔽部深藏地下,飞机炸弹不能摧毁。
      你只要看看美军在塞班岛、硫黄岛和冲绳岛的惨重伤亡就知道要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阵地会有多么困难,而松山阵地比太平洋战场的阵地有多了一重地形上的困难。据说陈明仁以后守四平的工事就参考了松山日军的工事。 第三,参战的中国军队的素质不如日军。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部队虽然装备了美式武器,但人员素质和训练远不如在缅甸的新一军、新六军。
      根据幸存日军的回忆,中国攻击部队的士兵中有些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是刚捉来的壮丁。 第四,中国方面的指挥显然有缺陷,只是一味地命令强攻,没有及时改变战术。这反应了国民党军的高层领导对自己士兵的性命毫不在意,在情报工作上也是完全失败的。 如果是解放军来攻这个阵地,肯定不会这样蛮干。
      解放军在一开始可能受点挫折,然而通过发扬军事民主,基层指战员将会找到合适的战术,通过偷袭、迂回、爆破和土工作业完全可以粉碎日军的抵抗。我估计解放军的伤亡在1000~2000人左右。

    我***

    2007-05-07 00:11:53

其他答案

    2007-05-06 18:22:04
  •   看了你这个问题之后,我查了查资料看了看,很震惊。这是人数上等的资料:
        松山大战历时一百二十天。在这座方圆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山头上,中国军 队先后投入两个军五个步兵师及工兵部队若干,总计达六万余人,火炮两 百门,发射炮弹数万发。动员后勤民工达十余万人次。
      另有美国飞机空中 支援。日本军队在松山的兵力为一千两百余人,火炮三十门,坦克四辆。 交战双方兵员之比约为五十比一。   是役中国官兵阵亡八千余人,伤者逾万。日本守军除一人突围外全部战死。 双方付出的代价之比为十五比一。 看了都感觉脸面无光啊。
      国民党怎么能这么饭桶呢。就说敌人有各种优势,再人数和火力上有绝对大的优势下,却打了4个月,而且伤亡如此惨重,无奈。日本军人的军事素质的确很高,我们这个应该承认,日本的思想注入使他们成了战场机器,只会打仗的人。国军一般都是抓来的或就为了吃顿饱饭,没有什么强烈的民族精神感。
      连最后的日本慰安妇都不愿意苟且偷生,愿战死沙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所以在战场上10个也等不了一个日本兵,战术上是肯定有问题的,不然也不会伤亡如此惨重,只会用人堆出来。战前既不对日军的防御工事进行认真的侦察和对部队实施攻坚战斗的训练,临战时又不善于运用炮兵、火箭筒及喷火器等兵器协同攻坚的战术,也不重视进攻筑城的运用,只知指挥士兵盲目硬拼。
      这个战役要不是最后日本兵弹尽粮绝,国军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呢。 要是换上人民解放军这个不好说,个人感觉伤亡应该会比国军要少一些,但绝对也不会那么容易,人民解放军打仗也是靠人堆出来的,看看以前的战争资料就知道了,伤亡比一般中国从来都是大数。
      不过跟武器装备了等也有原因了。感觉也战死的也有5,6千,伤亡上万吧。 那个工事由著名工程师八宝设计。松山工事按照永久工事修筑,极其坚固,甚至连坦克都可以在地堡开动自如。 日军工事为经纬状工事 散兵坑 散兵坑 子堡 子堡 散兵坑 子堡 主堡 子堡 散兵坑 子堡 子堡 散兵坑 散兵坑 而且相当隐蔽,如果它不开枪。
      别说空军,就连侦察兵都无法发现。 散兵坑的防御角度都大概为75度。防御没有任何的死角。即使美军的空袭也不能达到任何效果。不知道战后怎么样了,说了一大堆不好意思,呵呵。

    2007-05-06 18:22:04

  • 2007-05-06 18:09:56
  • 当然不能说国军的素质不行,战术也不行。还是日军人太厉害,军事素质太高,工事太坚固。换了我人民解放军恐怕也不能避免这样重大的伤亡。

    1***

    2007-05-06 18:09:56

  • 2007-05-06 17:26:17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根据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议》,应英国政府请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1942年8月,远征军大部退至怒江东岸,一部西撤印度。
      退入印度的部队改称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统辖郑洞国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退入滇西的部队,连同后续部队,于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陈诚任司令长官、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统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第八军。
      1943年8月,魁北克国际会议决定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军事行动由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承担。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为掩护中印公路,沿公路向缅北推进,经十个月的苦战,于1944年8月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由云南向怒江以西日军反攻。
      
      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打通中印缅公路,至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此后,中国远征军返回国内。在滇西收复战中,远征军经8个月的英勇奋战,以伤亡6。7万余人的代价致日军伤亡2。1万余人,完成开辟中印公路的作战任务,使大批物资输入国内,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五***

    2007-05-06 17:26: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