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长治上党门、城隍庙、天台庵、大云院、法兴寺的历史文化及景观?

首页

长治上党门、城隍庙、天台庵、大云院、法兴寺的历史文化及景观?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4-23 06:18:44
      上党门
     上党,取“以天为党”之意。现存的上党门和两侧的钟鼓楼则为明代知州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马暾在其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建,“朴素浑坚,雄伟固壮”,这就是今天的钟鼓楼,这就是今天的上党门。
       上党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内西街,是古上党郡衙署大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恻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右侧鼓楼则为天顺年间增建。钟鼓二楼平行排列,一曰“风驰”,一曰“风动”,以示高耸如云之意。现已成为长治市的象征。
      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市貌尽收眼底。 上党门是长治的象征和标志。它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是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是个地名,殷商时已有,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地区的安泽县。
      关于“上党”的含义,《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方志中说:“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也就是说,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上党郡。郡府设在今长治市。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公元581年至600年)。
      它的门楼海拔1500米,与太行山的山顶齐高,十分雄伟壮观。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庸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宋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
      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在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上党门座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
      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现在的上党门更加雄伟壮观,青春焕发。 城隍庙 位于今市区城隍路,始建于南宋,后遭毁,于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
      内有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城隍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压力,结构独特,历经地震,虽墙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栋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浑遒劲,兼有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是揭阳市古建筑物历史遗存的精华。
       郑州城隍庙在郑州市商城路北。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卷棚出厦,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在上下飞舞,有荷花、狮子在左右陪衬,异常生动。
      大殿正脊两端雕有吞脊吻兽,两侧刻滚龙数条,并饰凤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过海”及苍松翠柏、人物鸟兽,构图和谐精致。 ----------------- 城隍与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在原莆田县内,有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的兴化府城隍庙,由照墙、外埕、大门、甬道、仪门、中门、正殿、后殿及两厢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24亩(一说18亩),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一样大,为莆田五大宫庙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陈瓒,俗称城隍爷。
      该庙现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城隍庙除了兴化府城隍庙外,还有建于府城隍庙之后的莆田县城隍庙,元至正十三年(1353)兴化县由游洋迁往的新县城隍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卫后建的平海城隍庙,建城后建的吉 城隍庙,为怀念故国宋在南门建的浙江城隍庙,南宋末年二少帝南渡福建后建的华亭仁和城隍庙。
      清康熙五年(1660)沿海截界,莆禧民众被迫迁往涵江凤岭、鲤江城隍庙废,他们于此重建庙宇,亦名鲤江城隍庙;复界后,他们迁回莆禧,重建其庙宇,涵江鲤江城隍庙保持不动,现为涵江区一所著名的道观。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
      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   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
      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庙戏台上例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城隍庙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庙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纵轴线长达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天台庵 天台庵座落于山西省平顺县城北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
       天台庵是一座佛教寺院,规模不大,西临漳河,东南北三面农舍鳞次栉比,一望无垠,远山近水,景致极佳。天台庵始建于唐代,院的东边矗立着一方唐碑,字迹已漫漶不清。寺内的佛殿平面近方形,宽、深各三间,正、侧两面的明间都偏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是中国现存早期建筑中十分罕见的。
      檐柱一周都是圆形,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柱间施阑额,柱头覆盆式,屋坡平缓,四翼如飞,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风貌。 大云院 大云院原名仙岩寺,在平顺县城北25公里处的群峰环抱之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 938)。主要建筑大佛殿,为五代遗物,雄伟壮丽。
      殿内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寺院中尚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和两庑,均为清代建筑。寺前有漳水萦回,风景秀丽,寺外悬崖峭壁,上列20余孔窑洞,相传为唐将马三保屯兵之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平顺县城23公里处的实会村,在古代叫新丰村。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有首诗歌赞美说:“新丰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七堂八庙九狮蹲。九龙戏珠大云院。山中古景醉死人。”如今,三个观音堂已随岁月流逝,坍塌无存。七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遗迹依稀可见。至于天梯、天蹬、七堂.八庙九狮也随着沧桑巨变,大都损坏。
      唯有龙耳山下的那座大云院,仍较好地保存下来。沿着村东北婉延的山路走二、三里 , 峰峦起伏的龙耳山就会奔凑到游人眼前。令人称奇叫绝的是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殊。
      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形胜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寺”。大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细腻,独具匠心。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有殿堂100余间。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奉皇帝命令改寺名为“大云院”大云院现存的主体构造大佛殿,单檐9脊l0兽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大云院是我国规存的九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更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
      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话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ll平方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
      人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大云院南面数十米高的山岗上,有一座青石雕道的浮图七宝塔。这是五代时遗物。原来是七级,现行五级。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
      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
      在大云院南面100米处的土崖上有72个连环洞,相传那就是三国马超避兵的地方。另外在大云院四周还可看到大天桥、唐朝贞观年间国公马三保墓地等许多古迹名胜。它们和人云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组美丽的文物景观。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
      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后凉吕隆的年号)元年(公元401年)。 据说, 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 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 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 唐高宗上元元年, 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 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改寺为“广胜寺” 并送给寺院两株牡丹花。
       宋英宗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经县、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翠云山与巍峨峻峭的慈林山东四相对,山峦叠翠的丹朱岭屏列于北,银带似的太洛公路与焦(作)太(原)铁路相交,东山脚下终年流淌着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风吹来,松涛哗哗,白云飘飘,入川如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法兴寺于1980年动工搬迁,现已基本竣工。
      新建的寺院座落于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是原寺面积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车场与山脚下的崔庄村连为一体。入口处巧妙地保留了二棵长存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树, 象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以它四季常青的绿色,欢迎游客的光临。停车场周围垂柳下的长凳供游人乘凉歇脚。
      从停车中场登上60个石阶方到山门。此门属于复建部分。 法兴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雏形定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缮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十三年之久。但漫长的历史中常遭损毁,山门不知何年己荡然无存。“后魏建修知创始,大唐完构夏更新。兴废几经春”这就是对法兴寺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新修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
      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俸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并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
      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该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我国现存古塔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作福地,从而才带来了法兴寺的兴盛。
      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又叫它石雕长明灯。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石灯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石雕的珍品前殿,又叫园觉殿, 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66年)。
      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顶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六兽。殿内的18簿佛像多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中尊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位护法金钢。
      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竖着12尊圆觉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面庞圆韵,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优美逼真。 。

    有***

    2007-04-23 06:18: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