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陕北有哪些风俗习惯?

首页

陕北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02 11:02:39
          陕北的习俗是陕北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习惯,是陕北文化系统结构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陕北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
        一、衣、食、住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有的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靴,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
      《汉书·匈奴传》载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显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   陕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
      如炒米、炒面、奶茶、奶酪,就与蒙族习惯相同。陕北人还喜欢散生葱、蒜、韭菜等来调味,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与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陕北人的传统肉食以羊肉、鸡肉为主,极少食用马、骡、驴等大牲畜肉,鱼类食物也很难在传统食谱中找到,只是近代才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窑洞是自古以为最具陕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筑,陕北有半地穴式土窑洞,有秦汉以扣的崖面式土窑洞和明代后期开始的青砖窑洞,稍富裕者,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俗称接口子石窑)。更富裕者,则整体全用砖、石加工砌成,门在用细凿凿出石面,或用水磨砖砌合,窑前再加穿廊和抱厦,颇为实用、壮观,窑上门窗加工或各种纹样图案,增加美感。
      更有少数极富人家,将空洞建筑与庭院建筑结合,门前蹲石狮,大门修门楼,门内有照壁、厢房,庭院分为二进、三进、三院、五院多种,与正窑、下院松成和谐有序的整体结构,极尽洞居室之实用、华美。 窑洞是最具陕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其建筑就地取材,依山傍势,冬暖夏凉,充分显示出与自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陕北民众平和、宁静、现实的审美心态。
       二、生育、婚姻、丧葬 陕北许多群众在生育观念上,喜多生且贵子轻女。这是由陕北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广人稀、家庭劳动力多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决定的,也是人类重视生命的自我延续,重视家庭、繁衍与兴旺的封建传统观念一脉相承的。
       陕北许多地区在育婴过程中留有“睡扁头”的旧习,以罂儿的后脑部枕骨睡扁平为美,该习惯与中原地区迥异,而与满族祖先慎人与女真人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有关。 陕北还有给孩子“保锁”的乡俗,认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为了消灾免难,平平安安,便请法师或道士给娃娃“保锁”。
      保锁有固定的法事议程,锁一般为银锁,锁上还配有七彩丝线和神符纸条,等娃娃长到12岁时,认为魂魄已全,再请原法师来开锁,即给被保锁的孩子举行解锁过关仪式,这显然与萨满教在陕北的长期流行有关。   婚俗在陕习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婚姻礼俗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个仿。
      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陕北人择亲时非常注重门户,即看清其家族有无狐臭史,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其次,重视人气及对方家庭社会上的威信。再次,重视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
      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   婚嫁无论贫富都有比较完整的聘娶程序,将中原地区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简约为“放话”、“定亲”、“娶亲 ”三道程序。
      婚仪则有繁有简,还有闹房、听房之俗。婚后还有“会亲”(相当古之“归宁”)等议程。   在经济贫困的乡间,婚聘所需财礼颇重,形成事实上的买卖婚姻,换婚现象至今时有发生,而且婚礼往往受社会落后观念的制约,大办、奢办造成不必要的靡费和负担。 陕北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点,具有普遍性。
      传统性议程受到社会普遍遵从,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把死亡看成为一个生物性事件,同时也看成是一件社会性的事件,就其本制裁而言,一个区域丧葬习俗背后展现的仍然是该区域的人文内涵。   丧葬可分为葬式和丧礼两部分。陕北地区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个别不特殊死亡者例外)。
      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土葬多采用横穴葬,即从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横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结构因时代和墓主身份而异,有土室、砖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东汉时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贵族阶层特别盛行。陕北无定河流域一带出土了大量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石的制作极耗工时与财力,它在反映当时陕北社会生产、社会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生存与死亡的社会观念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厚葬习俗之普遍。
      近代,厚葬之俗虽日渐式微,但遗风犹存,特别是在经济贫困地区,薄养厚葬的陋习还颇为深固。   陕北地区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称祖坟),按血缘辈份从上到下依次竖排,同辈则横排,至少满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坟地。陪葬物品多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件,还有“毁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毁坏后随死者一起埋葬。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对阴间鬼界极为复杂的文化心态,相信阴间的存在,人有灵魂,甚至物体也有灵魂,也可解释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习俗消退后,对死者寄托悲痛、留恋情感的一种适度表示。   丧礼是殡殓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各种仪式有关的礼节。在陕北,由于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丧礼形式相互影响,各地情况略有异同,但仍以汉族丧礼习俗为主,并夹杂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习俗。
       区域习俗文化特点的研究,是区域文化特点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只有对陕北习俗文化的特点作出明智的认识,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更细微地认识陕北文化的内在本质。   陕北的习俗文化,是陕北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长期生活实际的积累,各种习俗事象,无不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时代发展序列中,每一代都在前辈所创造、积累的社会条件基础之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这一代人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和诸种已形成的习惯,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已的新创新加入到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积累不断变异、更新。
      

    野***

    2007-02-02 11:02:39

其他答案

    2007-02-09 09:23:07
  •   生育、婚姻、丧葬
        陕北许多群众在生育观念上,喜多生且贵子轻女。这是由陕北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广人稀、家庭劳动力多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决定的,也是人类重视生命的自我延续,重视家庭、繁衍与兴旺的封建传统观念一脉相承的。
       陕北许多地区在育婴过程中留有“睡扁头”的旧习,以罂儿的后脑部枕骨睡扁平为美,该习惯与中原地区迥异,而与满族祖先慎人与女真人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有关。 陕北还有给孩子“保锁”的乡俗,认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为了消灾免难,平平安安,便请法师或道士给娃娃“保锁”。
      保锁有固定的法事议程,锁一般为银锁,锁上还配有七彩丝线和神符纸条,等娃娃长到12岁时,认为魂魄已全,再请原法师来开锁,即给被保锁的孩子举行解锁过关仪式,这显然与萨满教在陕北的长期流行有关。   婚俗在陕习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婚姻礼俗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个仿。
      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陕北人择亲时非常注重门户,即看清其家族有无狐臭史,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其次,重视人气及对方家庭社会上的威信。再次,重视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
      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   婚嫁无论贫富都有比较完整的聘娶程序,将中原地区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简约为“放话”、“定亲”、“娶亲 ”三道程序。
      婚仪则有繁有简,还有闹房、听房之俗。婚后还有“会亲”(相当古之“归宁”)等议程。   在经济贫困的乡间,婚聘所需财礼颇重,形成事实上的买卖婚姻,换婚现象至今时有发生,而且婚礼往往受社会落后观念的制约,大办、奢办造成不必要的靡费和负担。 陕北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点,具有普遍性。
      传统性议程受到社会普遍遵从,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把死亡看成为一个生物性事件,同时也看成是一件社会性的事件,就其本制裁而言,一个区域丧葬习俗背后展现的仍然是该区域的人文内涵。   丧葬可分为葬式和丧礼两部分。陕北地区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个别不特殊死亡者例外)。
      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土葬多采用横穴葬,即从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横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结构因时代和墓主身份而异,有土室、砖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东汉时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贵族阶层特别盛行。陕北无定河流域一带出土了大量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石的制作极耗工时与财力,它在反映当时陕北社会生产、社会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生存与死亡的社会观念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厚葬习俗之普遍。
      近代,厚葬之俗虽日渐式微,但遗风犹存,特别是在经济贫困地区,薄养厚葬的陋习还颇为深固。   陕北地区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称祖坟),按血缘辈份从上到下依次竖排,同辈则横排,至少满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坟地。陪葬物品多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件,还有“毁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毁坏后随死者一起埋葬。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对阴间鬼界极为复杂的文化心态,相信阴间的存在,人有灵魂,甚至物体也有灵魂,也可解释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习俗消退后,对死者寄托悲痛、留恋情感的一种适度表示。   丧礼是殡殓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各种仪式有关的礼节。在陕北,由于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丧礼形式相互影响,各地情况略有异同,但仍以汉族丧礼习俗为主,并夹杂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习俗。
       区域习俗文化特点的研究,是区域文化特点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只有对陕北习俗文化的特点作出明智的认识,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更细微地认识陕北文化的内在本质。   陕北的习俗文化,是陕北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长期生活实际的积累,各种习俗事象,无不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时代发展序列中,每一代都在前辈所创造、积累的社会条件基础之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这一代人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和诸种已形成的习惯,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已的新创新加入到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积累不断变异、更新。
       。

    s***

    2007-02-09 09:23: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