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名称是哪儿???

首页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名称是哪儿???

(1)夏.商.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3)秦汉.三国时期?
(4)东西晋.南北朝时期?
(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6)宋.元.明.清时期?
(7)民国时期?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11-07 14:51:59
  • 阳城、西亳、洛阳 、咸阳、建康、长安、北京 
    

    3***

    2006-11-07 14:51:59

  • 2006-11-07 13:53:02
  •   国号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
      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
      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
      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7。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
       这就是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名称。

    h***

    2006-11-07 13:53:02

  • 2006-11-05 12:13:09
  • 夏朝在阳城,商朝在殷,西周在镐,东周在洛阳,秦朝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西晋在洛阳,隋唐在长安,元明清在北京

    t***

    2006-11-05 12:13:09

  • 2006-10-28 14:21:43
  •   国号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
      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
      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
      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7。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 。

    冉***

    2006-10-28 14:21:43

  • 2006-10-28 11:12:05
  •      在网上下载资料算什么本身啊。有本身自己回答啊。我就行!!!!
        夏朝的首都现在考古学界没有证据证明具体在哪里?
        商朝的首都有10几个,比较出名的有亳,郑州商城,最出名的是河南安阳的殷,殷是商朝的最后首都,也就是发现甲骨文的地方,也是妇好墓的地方,也是最大的鼎出土的地方。
       周朝有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首都在长安,也就是今西安一带。东周在洛阳。 秦的在咸阳。 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汉末,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 西晋在洛阳,东晋在建康,南朝都在建康 隋唐在长安 北宋在汴梁,南宋在临安(杭州) 元在大都(北京) 明开国在南京,后在北京 清前期叫后金时在沈阳,后在北京 北洋政府在北京,国民政府先在广州后在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北京。
      BEIJING CHINA!!!2008 SEE YOU!!!! 。

    k***

    2006-10-28 11:12:05

  • 2006-10-28 08:40:28
  • 阳城、西亳、洛阳 、咸阳、建康、长安、北京 
    

    娃***

    2006-10-28 08:40:28

  • 2006-10-28 08:03:55
  • (1)	依次为阳城、西亳、洛阳

    g***

    2006-10-28 08:03:55

  • 2006-10-28 07:51:00
  •   古代中国的都城 
    古往今来,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和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的国家中,他们的首都自古就很少变化,伦敦从“七国时代”就是英国的首都,而巴黎,在墨洛温王朝建立之时便是法国的首都,至今不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的历史则更加的早,远在古罗马帝国时期。
      但中国的首都却和西方社会有着很多的不同。通常,我们称作六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和杭州,就已经说明了中国古代首都的多变性。而在世界历史长廊中,也没有一个国家的首都如同中国首都一般变化无常。 一、长安——得关中者可得天下 关中,即潼关以西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渭河平原一带。
      别看现在的渭河平原是一片黄土,寸草不生。而在2000年前的中国古代,这块地方则是中国响当当的粮仓,并非现在的荒凉之地。加上四面环山的地形。整个关中平原可以算作是“易守难攻”之地。有了地形的保障,加上粮食生产的充足。于是乎,在整个中国的古代,便有人称:“得关中者得天下。
      ” 中国历史中,第一个进行这个方案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便是秦朝。对于当时中原的诸侯国来说,原来的秦朝还只是一个地处西方的蛮夷之地,经济水平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被重视的西方小国,却成为了日后一统中国的强国。秦国的强大,一般认为是商鞅变法的产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各个国家中,秦国的改革和变法是最彻底的。
      而这样的变法成为了日后秦国统一中国的最终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秦国的强大除了变法的彻底之外,还有着关中这块粮仓。就像前面所说,2000年前的关中平原,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寸草不生之地,而是天下最肥沃的地区。这块地方原来属于周天子管理的地方,但幽王为博美女一笑,结果犬戎攻破西周的京城。
      此后,平王东迁。西周统治结束。而此后,秦国进行一系列的战争赶走了那一带的犬戎,也顺理成章的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了整个关中平原。此后,秦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迁都。秦孝公时期,秦国的首都也从西边的雍丘迁移至咸阳。逐渐的控制了整个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除了肥沃的土地,丰盛的粮食。
      还有地形的优势。关中平原的东方正是易守难攻的函谷关所在之地。而在整个战国历史中,东方国家的军队从来没有过函谷关一步。由此可见,秦国所处的地理优势。而这种天然的屏障也使得秦国在统一中国的步伐中占据了先天的优势。当然,仅仅占有渭河平原对于志在统一中国的秦国还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丰盛的关中平原之外,秦国自然还需要开辟一个更大的粮食生产地,而他们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很快,秦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四川盆地之中,这个国家灭掉了蜀国。此后,在秦国的发展之下,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设。四川盆地一带从原来的贫穷场所变成了“天府之国”。
      秦国占据了四川这块后方的粮食生产地之后,也掌握了足够的物质基础,而一场轰轰烈烈的统一中国的战争也就此开始。 关中平原的富裕、商鞅变法的彻底和强秦军队的蛮壮、勇敢。成为了令东方列国为之害怕的虎狼之师。经过了孝公、惠王、武王、昭王等等秦国国王对于东方列国的蚕食。
      直至赢政称王,秦王朝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而秦朝先取秦(关中)蜀(四川)之地,在谋统一。成为了唐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统一全国的基本路线。 “马上可得天下,但无法治天下”,这句话用在秦朝的身上实在是在合适不过了。
      秦朝通过武力统一了整个中国,但仍然用武力来压制所统治的人民。结果民怨四起,陈胜、吴广率先发难。起义爆发,秦朝纵使强大的军事力量也难以抵挡农民军的反抗斗争。结果,这个统一王朝仅仅统治了中国15年,就成为了绝唱。当刘邦的军队来到了咸阳城下,便是秦王朝的最终末日。
      而秦朝的灭亡却没有一个统治者能够接过王朝灭亡的权力真空,一场争权夺利的内战也就此爆发。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被封汉中王,所占地区只有汉中、四川一带。但是为了扩展自己的野心,刘邦任用韩信的人,图谋对关中一带的扩展。而韩信的“先取关中,在和项羽周旋”的策略正好是“得关中者的天下”的一种战略思想的体现。
      而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汉军夺取关中之地的时候,楚汉战争也步入了高潮。 不可否认,刘邦手中拥有百战百胜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但不能忽视的是刘邦的后方有着一位项羽所没有的后勤部长,他就是萧何。拥有肥沃的关中之地的刘邦,正是在这位合格的后勤部长的保障之下,才能够在彭城一战被项羽歼灭20万军队的困境中,迅速的恢复元气。
      而在最近出土的关于楚汉战争的历史古迹中,刘邦的军队的弓箭箭头要比项羽的重了许多,也隐约的看出刘邦所占领的地方其经济实力远远的高于了项羽。在日后的谈资中,人们非常遗憾这位勇猛的西楚霸王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可以杀掉刘邦的机会。但2者所辖地区的经济实力的不同,也预示着即便项羽胜利,也不会成为中国真正的统治者。
      而经过了4年的内战,刘邦,这个来自苏北的乡巴佬,成为了最终的统治者,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鼎盛朝代——汉朝。并将首都建立在离秦都咸阳不远的长安城下。 经历了汉朝的400多年统治之后,黄巾起义,全国大乱。此后,中国又一次的步入了内战之中。经过军阀们的互相兼并。
      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占据关中之地的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此后,强大的魏国先灭亡了占据四川盆地的蜀国,随后晋代魏统治,占据着秦蜀之地的晋朝很快的灭掉了江南半壁的吴国,再一次的统一中国。其统一的路线和秦汉也是大致相同。随后,五胡乱华,中原内战,中国步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有过数年,鲜卑人突然崛起,建立北魏。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很快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便与南方的朝廷对立,成为了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平心而论,如果北魏能够继续保留百年的话,那么中国历史将更加早的步入了全国的统一。因为,在南北朝之间的征战中,南朝的军队往往是节节败退。
      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的统一将不会是由南朝来了解。但北魏最终的分裂,又使得中国的统一步伐减缓了许多。而中国的北方又形成了占据关中之地的西魏和占据中原的东魏之间的互相对立。有意思的是,在北魏分裂之初,西魏的实力要远远的弱于东魏。一条黄河成为了两国的交界处,弱的一方不得不在冬天,每天开凿黄河上面的冰用来阻挡强的一方突如其来的进攻。
      而每年冬季,黄河上每天都有西魏的士兵破冰阻敌。但是,宇文家族的发展政策又使得占据关中的西魏逐步的发展起来。而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实力也慢慢的超过了东边的敌人。 正当东西两魏鼎立之时,南方的梁朝发生了内乱,在南方的国家内部互相征战之时,西魏的军队迅速的占领了“天府之国”的西川一带。
      此后,北周取代了西魏,但此时的北周已经占据了秦、蜀之地,统一全国的形势也日趋明显。再经过几代人清明的治理,这个时候,黄河上基本看不到西魏士兵的开凿的身影,而每天登上黄河冰层的则是东边的北齐士兵。北周传至周武帝,迅速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也为隋朝的最终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 纵观唐朝以前的中国统一路线,其大致为占关中,四川,随后进一步的统一中国。由此可见,关中平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处的重要性。而那时的中国首都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集中在长安——洛阳一线。而这条中国首都的中轴线的建立正是中国唐朝以前“得关中者可得天下”的一种思想的体现。
      而长安、洛阳,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也正是在这种思想之下,开始了时而长安、时而洛阳的建都模式。 二:长安—— 洛阳,第一轮中国首都之争。 “得关中可得天下”的战略思想存在,也使得关中平原在唐朝以前的地位显得非常的高。而占据关中平原的长安城,也成为了早期中国朝代的建都必选之地。
      但其偏西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中央在选择长安的时候,中央对于东方的顾虑。在唐朝以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则是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山西一带。而长安的地理环境也使得那些中国重要的财税之地所贡献的财税,不得不逆渭河而上,造成了某些交通上面的不方便。
      因此,中国的朝廷在定都长安之余,也感受到了对东方控制的力不从心。因此,在关中平原的西面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以加强对中国经济重心的控制也是历史的必然。也这样,历史选择了洛阳。 洛阳,古称“洛邑”,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建造,其建立之前,恰逢商纣王之子武庚谋反,后被镇压,但这时的周朝感受到了对东方各个诸侯国控制的重要性,也就在此时,在周公旦的提议之下,建造了洛阳城的最初雏形——洛邑。
      就这样,西边的镐京为周朝的西都,而东边的洛邑则是周朝的东都。中国首都的特色——两都制,也在周朝初见雏型,而这种中国特色的首都模式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此时,中国的历朝历代的首都,从长安搬迁到了洛阳,正是源于加强对中原赋税之地的控制。就这样,长安和洛阳的首都之争,一直持续着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初1000年。
       长安和洛阳的首都之争,最初出现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复兴汉朝江山之后,建都成为洛阳。而在西边的长安居民自然不满,希望复其旧制,自然出现了洛阳和长安的最初争夺。其中,班固所写的《两都赋》和张衡所写的《二京赋》便是中国古代社会,长安和洛阳首都之争的真实写照。
      尤其是班固的《两都赋》,赋中以主客问答方式,假托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说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宫苑之大、物产之盛。东都之人则责备他但知“矜夸馆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汉开国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于是宣扬光武帝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盛,最后归于节俭,“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最终,长安人和洛阳人一致同意定都洛阳。这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首都之争的真实写照。 此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转入了三国分裂时期,从三国鼎立,到隋朝最终的统一,洛阳成为了魏、晋、北魏三个北方政权(也就是晋是统一政权)的首都。而洛阳的西边的长安,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这段分裂时期,其地位略低于洛阳。
      洛阳地处现在的河南省西部,背靠当时被称作天下粮仓的关中平原一带。虽后方拥有不错的地理优势,前方却没有太好的险要之地。但洛阳也有之胜于长安的优势,那正是完全对于中原一带,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而根据《后汉书》所写,东汉时期几个人口过百万的郡基本都在洛阳的附近。
      反之长安在洛阳西面,虽有地形防御的优势,但由于赋税的逆流而上,也会使得中央对于中原地区的管理有力不从心之感。自从周公旦建造东都加强对东方的管理开始,汉朝灭亡之后,中央对于中原地区这样的管理在此后显得更加的重要。 另外,上面曾经说到,占据秦蜀之地,便可以称霸天下。
      但当时的中国,长安南方的巴、蜀之地基本控制在南方政权的手中(除去前秦和北周2个北方政权,而前者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使得统一的大好形势荡然无存)。也就是这样,长安也不自然的成为了战争的前线,形成了不自然的威胁。其安全度远远的不如洛阳。
      也因此地位也难以和洛阳相比。而北魏孝文帝将首都从平城迁移至洛阳开始,从此再也没有鲜卑族和汉族之分,促成了中国民族的大融合。即便此后隋朝统一中国,隋炀帝和唐朝的武则天也时不时的搬到了东面的洛阳,以加强东面中原发达地区的管理。 中国的分裂时期,洛阳的地位要略高于长安,但是步入了最终的统一,洛阳和长安之间的地位又是如何?平心而论,建造首都的关键除了对于发达地区的控制之外,还包括战略上的扩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面一千年里面,其对外扩展主要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几个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长安和洛阳的建都也决定着中原统一王朝的战略扩张,自然就是中原统一王朝对于西北地区的战略扩张事业。
      而长安靠西,则使得中原王朝对西北的战略扩展的辐射程度更胜一筹。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面1000年,两个最大的盛世——汉唐盛世,其相似之处,便是这2个中国历史上的大朝代其首都都在关中平原上的长安城下,自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战略扩张显得更加的突出。
      汉武帝时期,马踏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盛唐王朝,灭突厥,统治整个西北大漠。无不与建都长安对于西北战略扩张的便利有关。而古长安城也见证了这段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纵观中国前面1000年来,长安和洛阳的首都之争,在洛阳建都的朝代以分裂的政权为多。
      即便统一的朝代,东汉也比之西汉稍逊风骚,更无法和唐朝相提并论。而这次首都之争,也正是对内控制和对外扩张之争,而洛阳恰好是前者,长安恰好是后者。第一次首都之争的结果是长安胜于洛阳,对外扩张胜于对内控制。 三、安史之乱——关中平原地位下降的开始: 正当唐朝王廷一片歌舞升平,自认为天下太平之时,唐明皇却不敢相信,他所认为对其忠心耿耿的安禄山居然从范阳起兵,直取唐都长安。
      而明皇的昏庸,杨国忠的胡乱指挥,也使得叛军很快的打入了长安城内,就这样“木易若逢山下鬼”,一出唐朝历史上悲欢离合就这样的产生了。随后,太子灵武称帝,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 这场历时8年之久的大乱,成为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自此,唐朝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的降低,形成了影响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藩镇割据现象。而这样的割据状态一直延续到唐帝国的最终覆灭。这场影响着整个唐帝国权力结构的动乱,也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转移。中原的战乱,又促使了一次新的人民大迁移。这次人民的大迁移,一点都不亚于此前晋室的南迁和此后宋室的南移。
      而中原战乱所造成的经济上的破坏,以及大量中原居民南迁之后,南方劳动力的显著增加。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南方从六朝时期的建设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直至安史之乱,其江南半壁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的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了。而正是在这场动乱之后,整个唐帝国的藩镇呈现出4种不同类型的割据势力,一般称为河北、中原、西北和江淮4种不同的类型。
      这4种藩镇互相倾扎,成为了中唐之后的唐朝景象。 其中,中原藩镇正是在镇压安史之乱的途中增长实力的,也渐渐的加大了对于中央的离心力。他们把持着当时中国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而江淮藩镇,也正是唐帝国赖以生存的赋税之地。这个赋税之地和唐王朝的首都却相距有十万八千里之远。
      连接唐王朝朝廷中央和江淮赋税之地也只有一个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但这块交通要道却掌握在中原一带若近若离的藩镇手中。也威胁了唐帝国的生存。为了生存,唐代宗时期,对于各地的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保证了财税的按时到达,而这种姑息的政策却扩大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离心力量。
      唐朝长安城,也在安史之乱之后,王气一点一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的消失。除了唐明皇的昏庸,让安禄山的叛军打入了长安城内。随后,吐蕃人的占领,回鄂人的洗劫,以至后来德宗年间,各地藩镇的谋反,让这块千年古都苍老了许多。 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将首都设置在长安。
      而“得关中者可得天下”的说法也在唐朝以后发生了改变。长安的没落,一方面和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的经济中心的东移,也势必导致其政治中心也逐渐的东移。长安的没落也带来了连锁反应,和长安一起,洛阳也逐渐的没落。由于洛阳比长安靠东,也只是时间晚了一会儿。
      后唐曾经将首都设置在了洛阳,但这只不过是洛阳的回光返照罢了。后唐也是最后一个将首都放在洛阳的朝代,虽然,这也是一个分裂政权。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而这5个北方政权中,除了后唐之外,基本将首都设置在中原开封一带。
      到了北宋年间,开封成为了东方的商业中心(可见《清明上河图》)。据估计,北宋时期,当时的开封人口大约50万左右,虽然没有以前唐朝长安和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那么宏伟,但其商业往来的繁荣也是当年的长安和巴格达所无法媲美的。开封能够成为唐朝灭亡以后,中国一段时间的政治中心。
      同他的交通发达不无关系。在宋代以前,开封城就是中原地区的商业交通枢纽,加上五代十国的内乱,很多政权将首都设立在比较近的地方,也成就了开封。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赢曾经想恢复正统,将首都定立在洛阳,但由于这样很难控制江淮地区,最后也因此作罢。但交通方便的开封城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缺乏所说的地理天险。
      开封城没有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优势,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便是开封城北方的一条黄河,而一到冬季,黄河一旦结冰,连这条天然屏障也没有了办法,敌人过黄河就如同行走于陆地之间。没有了天然屏障,势必造成了人工工事的使用增加,如果想要保障首都的安全,则必须将首都的兵力调配到最高,城墙建造到最坚固。
      宋代兵多,但战斗力不强的原因,和开封无险可守,不得不在兵力上做文章有一定的关系。 但毕竟,关中没落之后,开封作为首都,因为其地理上的显著劣势而无法支持很久。北宋王朝见证了开封城的辉煌,也见证了开封的最终没落。正当北宋内部六贼乱政,朝政腐败之时,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女真逐渐的崛起,完颜阿骨打的金朝军队很快灭亡了奄奄一息的辽国。
      开始紧盯着南方腐朽的北宋。而最终,开封城为金朝四太子所攻破,徽、钦两位宋朝皇帝为金兵劫持到了北方。历经金兵的洗劫,开封城在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荡然无存,只能够在《清明上河图》中细细的品味。此后,江湖术士传言,那金朝四太子正是赵匡赢转世,因“斧影烛光”遭屈死,上天让其转世为金朝四太子来灭了他的弟弟的后代。
      但金朝的崛起,也标志着整个中国东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崛起,而少数民族的崛起也给了中国的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一次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着现在的中国。 四、北京——胡汉一家 伴随着宋代的“靖康之耻”,宋朝王室南迁,在南方的杭州过着“只把杭州当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在南方偏安的时候,北方的金朝也在踌躇满志的改变了自己的首都。 北京的崛起,开始与金朝,而功劳最大的就是金朝的海陵王。在金朝内部的夺权斗争之后,海陵王成为了金朝的最终统治者。海陵王的迁都,很大程度上是地域所限,因为,到了他称帝的时期,金朝领土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因此,首都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加之金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金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这个以杀兄(即金熙宗)夺位的帝王带来灭顶之灾。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达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
       同时,海陵王本身也有志在同一中国的愿望,而统一中国必定向南进攻偏安的宋王朝。因此,将首都向南迁移本身也是大势所趋。正是这样,历史就选择了北京。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最爱,同样和他的地理位置有着深层的关系。首先,北京所在之地,正好是中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之处,有意思的是,唐朝之后,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如女真、蒙古基本都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向南又能够控制华北平原一带,也就是现在中原一带,既能够控制东北一带,他们这些民族的发源地,也能够向南控制南方汉族的聚居场所。
      当年石敬塘将云燕十六州拱手让给辽国之后,此后的几个朝廷都没有能够将其收回,也和云燕十六州本身的地形优势很有关系,正是云燕十六州所处的居高临下的态势,也令后晋以后南方的朝廷望而却步。而这种居高临下,从某种程度上看来,也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其次,北京在金朝以前,也是中国的边境场所。
      秦朝时期,北京为广阳郡治所,北靠长城,向来是边境防御的重地。而到了汉朝,在和北方匈奴讲和的时候,这块地方也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易场所。因此,北京的胡人和汉族之间的往来也非常的紧密。历观中国历代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其首都很多都是建立在那些古代的边境场所。
      因为,对于胡人来说,设立在那些地方,一方面可以接近汉族的文化,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因为胡人文化的落后而自卑的少数民族在中原腹地的被自认为高深的汉族人所耻笑。即便,金朝以前的中原少数民族政权的北魏,在孝文帝改制之前,首都也在平城,而平城在秦汉时代,也是南方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重地,同时也是交流场所。
      因此,更多意义上来说,北京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最终产物,加之唐代以后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北,加之北京北靠东北平原,南控中原大地的显著地理位置,也使得北京的地位越来越高。而金朝迁都北京之后,也进一步的汉化,女真人也从原来落后走向了先进。 但是,这场由海陵王发动的内乱也使得金朝内部的实力大大的受损,当海陵王发动对宋朝的进攻的时候,准备统一中国的时候,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采石之战的惨败,也令这位“欲乘马于吴山之上”的海陵王丢了江山也丢了性命。历史也步入了金宋对峙的局面之中,此时的金朝已经无力灭亡南方偏安的南宋政权。此后的中国又继续着长达100多年的分裂态势。直到另外一个新的强势力的产生。 经过蒙古几代统治者的努力,蒙古骑兵先后灭亡了西夏、金,至忽必略,改蒙古为元,后灭南宋,第四次统一中国。
      开始了元朝的统治。元朝首都史称“大都”,也就是在金朝首都中都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由于,元朝和金朝一样,基本都是少数民族的政权,而且同样都来自于中国的东北一带。因此,其定立首都的想法应该大致相同。而忽必略本人也和前面的多位蒙古大汗所不同,本身也立志于提高蒙古族的文化,也就是汉化。
      也采用了一些汉族人常用的政策,但民族上的不同和将中国的民族分成4个级别,也令很多政策难以实行。此后的元朝皇帝,如英宗,也曾经大力实行汉人所实行的政策,但最终为守旧势力所杀。 而在整个元朝统治时期,中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固然,蒙古人的残暴嗜血令中原和江南一带的经济生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西方史学界认为,中国的衰弱正是从蒙古人入主中原开始。
      但是,蒙古人的入主也给了整个中国带来了新的东西。自从元朝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此后是元、明、清三代一统。而同时也在元朝,中国对于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同时,整个中国南方的边疆也在元朝基本初定。
      台湾、西藏自元朝开始,成为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认为,元朝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是毁誉参半。 同时,元朝统一中国的路线和方向比之前朝有了彻底的改变。唐朝以前为“得关中者可得天下”。最终的统一中国的政权总是先占据秦、蜀之地,后谋求中国的最终统一。
      但关中平原地位的下降也改变着这样的形势。从金朝军队在和尚原的失败开始,到以后蒙哥死于钓鱼城下,四川久攻不下之后,开始了另外方式的统一。最终,元朝军队统一中国的步伐和前面几个政权的统一路线都不同,虽先南下攻取大理,但是四川是元朝军队最后攻取的地方。
      此后元朝军队先渡过长江,下江南,攻取临安,此后步步紧逼,灭亡了宋朝。与此同时,在四川被元朝攻下之后,南宋政权早已经灭亡了6年之久。以后,清朝统一中国和解放军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元朝也大相径庭。 。

    1***

    2006-10-28 07:51: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