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一个问题

首页

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多耳滚是好人还是坏人。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12 13:38:28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努尔哈赤日后设有两个「中宫大福晋」;地位相当于汉族的「皇后」。一个是皇太极的生母蒙古姐姐,她去世很早。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再立的「中宫大福晋」是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满族的制度是「子以母贵」,母亲身分越高,儿子的地位也越高。
      多尔衮和皇太极可以说是身分相当的嫡子。   多尔衮一直认为,他的父汗是要把汗位传给他的。努尔哈赤临终前,唯一受命赶到现场的大福晋阿巴亥带回的遗诏也是这么说。但是,那时多尔衮只是十四岁的小孩,还没有兵权与政权。而皇太极已是后金军、政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贝勒」之一。
      因此,皇太极掌握了全局,让所有大、小贝勒都推戴他继位。而且,在他登基前,他们还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矫诏要她殉葬。     多尔衮对这件事当然怀恨在心;他一直认为皇太极不但抢了他的汗位,还因心虚而逼死了他的母亲。到了皇太极驾崩,他已成年,是拥有正白旗的军权,又有丰富政务经验的「睿亲王」。
      他的亲兄弟,也拥有兵权的英郡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当然是拥戴他的。所以,除了已死的皇太极,当时谁也没他的权势大,他当然「理所当然」的想把汗位夺回来。       当时,大多数重臣并不反对多尔衮继位。因为他实在是有才干,有能力的。如果没有反对势力,他也就顺利登基了。
           反对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极亲领的正黄、镶黄两旗。他们是皇太极的「亲军」,一向高人一等。如果多尔衮继位,他们必然失势,所以他们坚持「立皇子」,以维持皇太极的正统宗支。当时,最有势力的皇子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也是军功显赫,政治经验丰富的人。
             于是,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尔衮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局面闹得很僵,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大清的皇帝却是皇太极死了二十几天了,继位人选还没有确定。朝中剑拔弩张,「皇弟」、「皇子」之争,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机。最后这危机到底是谁解除的呢?孝庄!       她知道,如果让这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内斗起来,大清就完了。
      而这两个人是谁也不肯让谁的。所以她提出了第三人选:她六岁的儿子福临。这一个人选,占了几个优势:就两黄旗来说,他不但是「皇子」,而且因为他母亲的地位比豪格的母亲高,就「子以母贵」来说,比豪格更占优势。你们要皇子,就给你们皇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而且,豪格本来就只仗着两黄旗支持,两黄旗不闹了,他就孤掌难鸣。
           更重要的关键:她得说服多尔衮肯让位。她首先「动之以情」:她与多尔衮本是青梅竹马的情侣,阴错阳差让努尔哈赤把她指婚给了皇太极。虽然成了叔嫂,但她知道,多尔衮对她始终是有情的。多尔衮当然不肯让豪格,但让他所爱的布木布泰的儿子,总是可以考虑的。
      而且,她又答应让多尔衮摄政;反正福临太小,实际掌权的还是多尔衮,让多尔衮心平气和。其次「说之以理」:他告诉多尔衮,如果多尔衮不肯让位,因此造成大清的内乱,则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子孙。这个「帽子」太大,多尔衮不能不考虑。更让多尔衮不能不顾虑的,是她还「胁之以势」;她出身蒙古贵裔,满、蒙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方面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
      她以福临是「蒙古外孙」,争取了蒙古对福临的支持,又说服中立派赞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计。于是,让原先鼎足之势,变成支持福临的占绝对优势,逼得多尔衮不得不「让」位,而解决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机。     虽然就当时而言,危机解除,却也留下了后遗症:多尔衮仗着自己的「让位」之功,扩张权力,排除异己,终于还是害死了他的对头豪格。
      朝中的王公大臣,有些依附他,有些不满意,也只好明哲保身,不敢与他对抗。到后来,他连小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使叔侄两人势同水火,把孝庄夹在两者间左右为难。多尔衮权大势大,嚣张跋扈,甚至想逼孝庄改嫁他,被汉臣劝阻。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孝庄只好逼顺治拜他为父,以满足他的虚荣心。
              顺治渐渐长大,他对多尔衮的仇视,是多尔衮心知肚明的。这令多尔衮不能不担心:如果有朝一日顺治长大亲政,他自己将有什么下场?而且,他当皇帝的野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竟然想把顺治废了,自立为皇帝。     孝庄面临了抉择:她心中不是不爱多尔衮,但不能坐视多尔衮篡位,造成对大清的伤害。
      她利用「心理学」的战术击败了多尔衮:在顺治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所有的王公重臣都写下效忠顺治的誓书。多尔衮当时的誓书上,誓言秉公理事,绝不存私心,排除异己,而且一定效忠皇帝,如果违誓,「短折而死」。孝庄把他的誓书给他看,指责他违背了誓书上的所有誓词!        多尔衮死于关外坠马,死时只有三十九岁:对一生戎马的人,这是不可思议的。
      也许,就是他自己违反了誓书的誓词,让他心虚,才「应誓」的吧?     照着被欺压的小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意见,多尔衮既死,巴不得马上就把他打下十八层地狱,并把他的同党一网打尽。但,孝庄阻止他们这么做,因为,她知道:在他主政的八年间,跟他关系纠葛不清的人太多了,如果立刻清算多尔衮,会使人人自危。
      
      这些人一旦反扑,将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所以,多尔衮死后,朝廷还曾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为他隆重治丧,备极哀荣。直到两个月后,新政府根基已经稳定了,才由为了自保的多尔衮属下检举他的不法,名正言顺的铲除了多尔衮的恶势力。   。

    大***

    2006-08-12 13:38: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