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精卫和女娲是一个人么

首页

精卫和女娲是一个人么

小女不才,请教各位,精卫和女娲是一个人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02 17:21:11
      词目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示例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
      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女娲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这就是曾以"造人"、"补天"而被尊崇为女神的女娲。
         据史籍记载,女娲是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女娲也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这是女娲抟土造人之说。又有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咸来相助的记载。《淮南子。说林篇》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此为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显然前一说是受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后一说有原始社会父权制时期遗留的痕迹。
      与女娲宇宙天人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   战国时期史官所撰的《世本》,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张澍粹集补注本)云:"女祸作笙簧。"张澍还注释云:"女娲,太昊氏之女弟。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当系宋注。《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唐乐志》:"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风俗通》、《书钞》引无笙字。张澍这段注释引经据典说明女娲是发明创造笙簧的人,进一步指出"女娲作笙簧"亦与人类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贯地而生"就是这个意思。
      《说文解字》在解释"娲"时,云:"古之神圣女,化(即孕育)万物者"。两者联系观之,看出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类的意思,这与女娲造人就相吻合了。再从"女娲兄妹结婚"的神话来看"女娲作笙簧"的意义。
      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三载:"昔宇宙初开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这段记载原是一个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只记载了这段神话的后半部,前半部大致是说雷公发下洪水,淹灭了天下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得救。
      他们是洪水退去后仅存的孓遗,只得兄妹结婚,传下后代,使人类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国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仍有这种传说。   这与笙簧又有什么关系呢?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载:   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
         这里所说的意思,与张澍"象物贯地而生"是同一内涵。从笙这种吹奏乐器本身结构和开头来说,笙是"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匏,是一种葫芦,笙管插匏(葫芦)制的笙斗上,又纳簧片于其中。这种构造正寄寓着伏羲和女娲兄妹同入葫芦(匏)中逃避洪水,再造人类的遗意。
      女娲炼石补天,治理洪水之后,再造了人类,为了繁衍滋生,又发明创造了笙簧,以志繁衍滋生人类之意,这就是"上古音乐未和"之时,女娲"独制笙簧"的原因和意义。   女娲被尊崇为创造天地人类推神灵,撩开那种神话传说的神秘幕纱,女娲是个怎样的人呢?她是中国三皇五帝时期一个统御全国部落的女首领,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酋长。
      古籍中有少这方面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云:"女娲氏亦风姓,承疱牺制度,……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淮南子。览冥篇》高诱注云:"女娲阴帝,佐虑戏治者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曹植《女娲赞》云:"古之国君。
      "王充《论衡。顺鼓篇》引董仲舒语"雨不霁,祭女娲",并指出其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明代周游《开辟演义》则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册。"这些都表明,上士时期,当第一个统一中华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后,女娲被诸侯推为帝王,继承伏羲的帝位,并建于当时的中皇之山,号娲皇。
      她在当女皇期间,致力于繁衍人口。女娲继承发展伏羲创始的嫁娶的礼法之制度,奠定了中国人类社会第一个婚姻"法",《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裨面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向祠庙里的神祷告,请求让自己成为人类婚姻的媒约,得到神的应允后,便建立了人类的媒约嫁娶婚姻制度。
      《路史。后纪二》还云:"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礼为皋襟之神。"女娲亲自为媒约,所以后世建立国家的,都把她奉为结合婚姻的郊媒之神。与此同时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   在上古原社会,男女交欢之地在效外,男女欢会多以歌声交流情感,音乐自然成了爱情最佳媒介,《诗经》中多有反映。
      女娲肩负了这种男女欢会的组织工作,并是领导者,她觉得"音乐未和",没有能在男女欢会中地到媒介作用,于是,女娲发明创造了吹奏乐器笙簧,并在男女欢会于郊外时,进行吹奏,给情人增添欢悦,激起心中的感情波涛,从而到男女交媾、繁衍后代的目的。明代周游《开辟演义》中也说女娲完成婚姻媒约的嫁娶制度,得到万民拥戴,尊为神媒,于是天下太平。
      女娲又"作笙簧以通殊风,制?管,以一天下之音,用五十弦以抑其情,而乐乃和洽。"女娲发明创造笙簧,实际上是应繁衍滋生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确实可的事实。   由于女娲在繁衍人口,治理洪水治理洪水等一系一方面立下丰功伟绩,成为遐迩闻名的女领,故被后人描绘成孕育人类万物,创建宇宙天地的神。
      实际上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都是有它现实基础的,是上古人们与自然搏斗的历史在神话中的反映。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成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从甲骨文中也得知笙起源久远,一直成为后世历代的主要吹奏乐器,迄今所知最早的实物,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笙。历代擅长吹笙者多不胜数,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以至得道成仙。
      唐代沈俭期、宋之问、张仲一、张祜、厉玄、钟略等许许多多诗人均有诗咏笙、咏王子晋吹笙成仙,许多咏笙诗篇成为千篇,王毂的《吹笙引》云:   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   丹穴娇雏七十只,一时飞上秋天鸣。   水泉并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
         旖旎香风绕指生,千声妙尽神仙曲。   曲终满席俏无语,巫山冷碧愁云雨。   吟笙咏笙诗极多,且不作一一展示,"娲皇遗音寄玉笙"正反映了女娲"作竹簧"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 从以上资料看出:精卫和女娲不是一个人。

    1***

    2006-07-02 17:21:11

其他答案

    2006-07-02 19:19:13
  • 完全是两个人.
    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名女娃,而非女娲,
    女娲捏泥造人,是人类的始祖。

    x***

    2006-07-02 19:19:13

  • 2006-07-02 17:36:02
  •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碶而不舍的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边游玩,不料掉进大海淹死了。她死后,灵魂化作一只小鸟,叫做“精卫”,花头、白嘴、红足,长得活泼可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与西山和东海之间。 精卫碶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绝的事业。
       精 卫 填 海 发 鸠 之 山, 其 上 多 拓 木。 有 鸟 焉, 其 状 如 乌, 文 首, 白 喙, 赤 足, 名 曰 精 卫, 其 名 自 叫(1); 是 炎 帝 之 少 女 名 曰 女 娃。 女 娃 游 於 东 海, 溺 而 不 返, 故 为 精 卫, 常 街 西 山 之 木 石 以 堙(2) 於 东 海。
       《山 海 经 ‧; 北 次 三 经》 (1) 叫: 同 “叫”。 (2) 堙: 填 塞。 女娲(约前1万年),上古圣人,亦称娲皇、女娲娘娘。她是伏羲的妹妹,生于古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史纪·补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女”。
       《玉平御览·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别有传闻,女娲和哥哥伏羲婚配再创了人类,故尊女娲和伏羲为人类始祖。当然这仅仅是神话传说。
      但女娲帮助哥哥伏羲正姓氏,如何婚娶,通行媒、以重万民之不同却是事实。伏羲死后共工氏作乱,振滔洪水,祸害天下人民,于是女娲杀了他,并继承伏羲的制度,以治理天下,号称“女皇”,在位一百三十年,后人称为“娲皇”。《山海经·郭璞注》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此腹变为此神。
      ”她命令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风,以才民用,命娥陵氏制都良之管,统一天下的音乐;命圣水氏制颁管,以合日月星辰,以易兆之晨作充乐,乐成而天下幽微,没有得不到治理的。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样,“苍天补,四极正、淫涸,冀州平,狡龙死,颛民生,考其功烈,名声被后世。”所以后人尊以为神,称女娲娘娘,修庙塑像,祭祀纪念。 现甘肃秦安县陇城镇自古有“娲皇故里”之称。
      镇南有座娲皇庙,庙内有女娲塑像。离镇不远的山上有一古老山洞,相传是女娲栖居过的洞穴,叫女娲洞。这一代流传着女娲氏姓风,出生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的说法。(风沟、风台,风茔均为当地地名) 。

    怡***

    2006-07-02 17:36:02

  • 2006-07-02 17:31:35
  • 不是

    麦***

    2006-07-02 17:31:35

  • 2006-07-02 17:20:16
  •   精卫和女娲不是一个人。
    【词语】:精卫
    【注音】:jīng wèi
    【释义】:1。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南朝梁任?P《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w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
       【词语】:女娲氏 【注音】:nǚ wā shì 【释义】: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和伏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后来禁止兄妹通婚,并制定婚礼。又传说她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天地的四角,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

    孙***

    2006-07-02 17:20:16

  • 2006-07-02 17:20:14
  • 不是一个人 精卫传说是上古皇帝的女儿 而女娲是人类的母亲

    拉***

    2006-07-02 17:20: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