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汉语声律

首页

汉语声律

本人想学习一些汉语的声律方面的知识,请老师们给予我帮助.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5-17 09:27:36
      一、平仄考证
    平仄,一般是指中国近体诗中所用字的声调。 即人们常讲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平调分两种,阴平和阳平,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平调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平仄”的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将“平仄”的概念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关于“四声”,相传为南朝沈约制定。
      在他的《四声谱》中,也有平仄的区分的记载。不过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还是在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之中:“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的“调和平仄”。除“四声说”以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 “四声说”、“八病说”在诗歌声律上提出了规范和创作模式,虽然其规定极为苛细,一般人不能完全做到。
      不过更重要的是,诗歌声律论的提出,为新诗体(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通途。唐朝初年,“四声”正式二元化为“平仄”,真正意义的律诗得以产生。 众所周知,“平仄”在汉语语音中客观存在。“平仄”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节奏,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这就是 “声律”。
      而沈约的“四声说”只不过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汉语语音规律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不难发现,古人所指入声,但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 二、平仄相配 平仄相配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指平仄的交互,其限制是很严的。
      一句之内,要求两个邻近的音步实现转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互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互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就本诗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是平。这就是交替。其中,“白日”对“黄河”,是仄仄对平平,“依山”对“入海”,是平平对仄仄, “尽”对“流”,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由于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各异。按照音乐的特点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诗词之中出现平仄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吟诵起来,必会产生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美。 三、平仄局限 平仄在诗词之中的应用,进而规范形成格律,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尤其是上层建筑的大力推广,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并将律诗的结构、句法、平仄、对偶、韵脚的规定进一步森严,从某一角度来说,着实夸大了平仄在诗词之中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平仄也不例外。诗词和诗歌的创作是灵活多样的,并不能完全依赖“教义”。古人为了“中举”,陷入格律里无法挣脱出来,在思想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在当代诗词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也是屡见不鲜。 《世界汉诗》杂志总第四期,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刊发了一组诗词,其中便有当代词人霍松林先生的大作,录诗如下: 掳掠杀烧举世惊,夺吾国土毁吾茔。 救亡怒吼卢沟炮,雪耻围歼碧海鲸。
       宁舍头颅争寸土,誓抛血肉筑长城。 八年百战驱强寇,万里山河四亿兵。 这首诗四平八稳,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浑是说事理,缺乏隐秀之美。隐者,意在言外,秀者,弥漫美的气氛。然则这首诗中,却是无法洞悉。显而易见,是没有跳出平仄的限制。 当代吟坛大家林从龙也有一首《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诗,为了平仄工整,也存有不足之处。
      录诗如下: 辽沈无端起战烟,寇倭兽行史无前。 同胞惨死三千万,胜利欢呼六十年。 人访京华频谢罪,眼觎东北暗垂涎。 太平盛世须牢记,军国残灰正欲燃! 细研此诗,我发现有三处硬伤。硬伤之一:“人访京华频谢罪”中的“人”是指日本人,应改为“日”较为妥当。
      这里采用泛指,与句意不合;硬伤之二:“眼觎东北暗垂涎”中的“眼觎”是不能替代“觊觎”的,在汉语词汇中是没有“眼觎”这词目的。若将这两句诗改为“日访京华频谢罪,心怀东北暗垂涎。”句意一目了然,且“怀”与“暗”呼应,更添了诗的生动。但平仄的限制却因此被打破了。
      硬伤之三:“寇倭”为了平仄工整,竟将“倭寇”的词序颠倒。 古人云:“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调配平仄,虽然可以增强诗词的节奏和语言的表现力,展现声乐之美。但也不能视其为一条准绳,将自己捆绑住,束缚自己的思想。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更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唐朝大诗人杜甫,被尊称为“诗圣”,诗词多精于格律,但一首《白帝》却打破了常规,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就是一首拗体律诗。“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诵读同样顺口,因而流传至今。
      关于“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口”的理论,从这首诗的表现力来看,却是“谬误”了。 无独有偶,在另一位唐朝大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也没有完全遵行平仄格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有误,其平仄分析如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按着《平仄简表》之“五律平起首句押韵”的规定,这两句诗的平仄标准应为: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所以,平仄格律也被打破了。
      这样的例子较多,在唐诗中也不少见。 由此可见,平仄格律本来是适应诗词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平仄格律的内涵,做到以诗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平仄格律,而不为平仄格律所束缚。 四、平仄新论 通过对平仄的认知及平仄格律在诗词运用中的考证,我们清晰地了解平仄格律优劣。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新世纪里,我们应赋予平仄论新的内容,以促进汉诗的健康发展。 笔者通过对诗词艺术的探索和学习,总结有关平仄格律的特性,供诗词爱好者商榷和批评指正。 1.汉诗的音乐美不应局限于平仄格律理论。诗是一种美学,主要体现在诗的音乐美之中。
      众所周知,人们使用自己的喉,舌,齿,唇、牙的活动与口腔的吐纳,使声音圆润,尖锐,饱满,细腻,强弱等,并且达到和谐,优美,动听。古人因此把汉字音节的发音分为唇、舌、齿、牙、喉五个部位,即形成了“五音说”。关于“五音说”,最早记载见于《玉篇》。而今,音乐界已经定了1234567ⅰ八个音节了,把音韵的节奏分的更精细了。
      诗歌的音乐美与乐理一样,主要是根据诗的声、情、意进行音乐性朗诵而产生的。 浙江诗人王无童先生在《我对诗平仄的管见》一文中也谈到:“音乐的低、沉、缓慢和高低的变化就产生悲哀。高、强、有力,节奏明显有连续性,就产生激昂奋进。轻、柔、平、和、有跳跃感,就产生轻松活泼。
      因此,诗歌只要进行音乐性的朗诵,又大大超过汉语四声抑、扬、顿、挫,对诗歌产生音乐美的作用。”同样鲜明提出了“诗的音乐美不应局限于平仄格律”。 另外,平仄是将五音四节框制在两个音步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节奏。(音步有人称之为顿、音尺、音组等等,名称虽殊,其理则一;它是组织诗歌节奏的基本单元,其功能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
      ……近人多主张新诗有四种音步:两字步和三字步是主体,少量的一字步和四字步作补充调节。五字以上则应当分为两步。——见孙逐明《汉语新诗格律概论》)一般而言,五言诗、七言诗都是由两字步和一字步串联而成。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而如今在白话诗中,三字步和四字步也是普遍的。
      如:刘大白《旧梦之群•六十五》便是三字步的应用。 案上|几拳‖不变的|奇石。 何如|天空‖善变的|浮云? 囊中|几粒‖有限的|红豆, 何如|云上‖无数的|繁星。 综上所述,汉诗的音乐美并不是平仄所规定出来的,平仄的运用只是加强了汉诗的音乐性,仅仅只是音乐美一个方面而已。
       2.平仄是无法限制声音的。古人吟诗是“唱”,非常重视诗的朗诵艺术。现在当然重视,周恩来总理对某广播员的一次谈话时说:“三分文章七分诵”,也是强调朗诵艺术重要性。对于一首诗是否拗口,也不是可以以平仄规律论的。我认为平仄只是规定音节,音律,音序。
      而声音是活动的,各人各地发音又有区别,平仄是无法限制声音的。 《文心雕龙•声律》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把音律和生命的素质、状态联系起来,其实是非常科学的。诗是仅次于音乐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二者都是使人们达到沟通的工具,只有从动作,眼神,口气进而升华达到了韵律,使人产生共鸣。
      而音乐美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声音,声音的强弱、急缓、高低、轻重都是由人控制的,声音剥离于平仄之外。 [结束语] 对于平仄的理解,本文要义为“灵活”二字。尊重平仄,但不死抠平仄。笔者曾在《东仁诗词》序中撰文说:诗词是一种美学的范畴。以抑扬顿挫押韵等展现其声律之美,以语言的排比、语法的变化展现其语言形式之美,以象征、比喻、意象、典故等艺术技巧丰富其内涵,展现其意境之美,同时,也因作者赋予诗词鲜明的个性而展现的思想之美,造就了瑰丽繁富的诗词文学殿堂。
      但诗的美,并不是注重某种单一美,强调声律之美,而弃其他之美,都是得不偿失的。诚若得到广泛重视和遵行,中华诗词复兴不无可能。 本次“世界汉诗大会”提出了一套《中国汉诗艺术创作规范标准》,其中便有对“平仄”的论述: “对于平仄的处理,由于除律诗和词牌外,可自由定度。
      ”…… “对于词的创作,若没有按照词牌严格韵式和平仄要求,仅有形式上相同,我们建议在词的标题前标注“调寄▲▲▲”(▲▲▲代表词牌名)。……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推广。本人学识有限,谬误之处,敬请方家雅正。 。

    1***

    2006-05-17 09:27:36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