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怎莫来的?

首页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怎莫来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12-24 12:26:49
  •   “中华民族”的用语和内涵是清未民初蓬勃兴起的现代国家主义和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产物。从清王朝上溯到古代中国的西汉王朝,其盛行的政治理念都是汉文化中孔子倡导的“天下观”。“天下观”与现代国家概念不同。天下观认为夺取一个政权是为了争天下,建立一个政权是为了平天下,失去一个政权不是丧失了国家,而是亡天下。
      从西汉王朝到大清王朝,中国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只有朝代的名称,而无国号,或者用朝代的名称代替国名。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传入中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共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的人民聚集在一起,用各种形式的全民公决建立国家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理念。
      开议会,编法典,选首脑是民族国家建立的基本程序,权力制衡、自由民主和多党政治是建立民族国家三大支柱。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王朝被迫承认“天下万国,共存之局”,并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为了侮辱中国,给中国起了一个国名,称中国为“支那”国。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国政府为日本政府使用“支那 ”一词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现在,日本的书刊杂志还在使用“支那” 来称呼中国,真是岂有此理。清未先贤章太炎为了进行推翻清王朝的宣传,放弃了反清复明旧观点,在日本横滨举行了“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他也用支那称中国,将明清的朝代交替称为“亡国” ,推翻清王朝目的不是复明,而是建立新的国家。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此之后,利用民族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革命纲领“恢复中华,驱逐鞑虏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将革命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占据清王朝皇位的满族统治阶级。革命小将邹容将满汉民族矛盾绝对化,他主张“推翻满州人所立北京野蛮政府,驱逐居住中国之满州人,诛杀满州人所立的皇帝 ,建立中华共和国。
      ”(见革命军一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大清王朝被推翻。孙中山从海外回国。12月29日由全国17个省的代表一致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便按照美国方式建国,将国名定为“中华民国”,接下来,改元,易服,使用阳历。
      民国的建立,使利用满汉矛盾去进行革命运动失去了意义,于是,孙中山用“五族共和”的观念去补救“驱逐鞑虏”口号下产生的负作用,成功的化解了因革命引起的民族矛盾。这样,中华民国就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一个由历史形成,多元文化,多元传统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
      至此,“中华民族”就是居住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范围内各个民族的总称。 为了推翻清王朝,革命的知识分子将西方现代民族主义进行了中国化的解释。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民族的观念,异族入主中原,对待中原的百姓,不是用民族来界定其身份,而是按区域来划分,或者按尊卑来界定人群。
      例如,元朝灭宋以后,就把中原的原居民划分为“北人”和“南人”。而中原的原居民也按区域将对方称为“南蛮”和“北夷 ”,可见“民族”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模糊的。清未革命者用“种”的定义来解释“民族”。他们按照皮肤颜色把中国人称为“黄种人”,欧美人称为白种人。
      邹容认为中国人是黄种人,日本人也黄种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满州人是西伯利亚人,是白种人的范畴。他的观点为革命提供了人类学的依据。“黄种论”对辛亥革命的帮助不大,但对日后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却带来相当大的影响。1904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首先撰写有关“黄祸”的文章,到当今世界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或多或少隐含了“黄种论”的只言片语。
      1931年日本侵略东三省,建立满州国,到现在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日本在二战时曾经侵略中国,则是直接引用了“黄种论”的一些谬论。 不仅如此,清未革命者在倡导黄种论的过程中,还将“黄种人”与“黄帝”扯在一起。本来,中国人的史料中没有“黄帝子孙”的说法。
      在汉武帝以前的记载中,中国帝王上溯到尧、舜而没有黄帝。汉武帝于公元前104年改正朔,定服色为黄,于是司马迁就按五德终始论推断中国史,在《史记》中将黄帝放在帝系之首。我们翻开《史记。五帝本记。》,司马迁并没有讲黄帝是大汉民族的始祖。1898年日本国会议长近卫认为世界可能爆发黄种人与白种人大决战,也认定“黄种论“有理。
      日本人根据法国学者研究成果,称黄帝是巴比伦两河流域的君主,他率领百姓,途径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原,成为中国黄种人的始祖。此说得到章太炎、黄节、宋教仁等革命党的首肯。1915年袁世凯在制定中华民国国歌时,加上了一句“华胄从来昆仑巅”的 歌词。从此,中国人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陕西黄帝陵进行公祀,炎黄子孙一语也因此而传播开来。
      从严格意义上讲,使用“炎黄子孙”一词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

    世***

    2005-12-24 12:26:49

  • 2005-12-20 17:55:53
  • 不错的说法

    1***

    2005-12-20 17:55:53

  • 2005-12-20 00:29:13
  • 这是个笼统的说法,就象"中国"这个词一样.

    w***

    2005-12-20 00:29:13

  • 2005-12-19 10:26:06
  • 各个古民族发展、演化、融合而来的。

    h***

    2005-12-19 10:26: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