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庆的蒙古族有哪些节庆习俗?

首页

大庆的蒙古族有哪些节庆习俗?

大庆的蒙古族有哪些节庆习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6-25 10:52:49
  •   
    黑龙江省有蒙古族14万人,主要分布在大庆的杜尔伯特蒙古族 自治县、肇源县等地。
    祭场院这是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人的一个特殊习俗,据说与 清末农业垦殖有关。每年农历十月,在冬藏时节进行场院祭。祭祀 场院时,要堆9堆粮食敖包。粮堆西侧摆放量具和用具斗、升、 斗趟尺、撮子、簸箕、粮口袋;东侧摆放农业工具——车丨犁、杈、锹、木 锨、耙、石磙等。
      中心粮堆前放一张供桌,用羊肉、糕点、白酒做祭品, 同时要烧香,用白酒洒祭,并诵祭词,然后带领参加祭祀的人转粮食 敖包,并唱“丰收歌”。 祭成吉思汗陵(四时大祭)蒙古族对祖先的崇拜,导致了祭祀 节日——祭奠成吉思汗陵的产生。它是由萨满教信仰派生出来的。
       祭奠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习俗,早在元太宗 窝阔台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黑龙江蒙古族对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分为 两种类型:一类是集体祭祀,一类是家庭祭祀。集体祭祀分为人们 自愿组合在一起进行祭祀和官方组织集会进行祭祀两种。第一种祭 祀由几位当地蒙古族知名人士来组织:大家聚集在某个场所,由一 位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祀和诵祝词;来参加祭祀的人都自愿捐一些钱 物和供品,并将供品摆在成吉思汗像前,同时献哈达、酒、香等;最后 大家在一起聚餐、娱乐。
      第二种祭祀,由民族工作部门或民族联谊部 门组织,也有的借召开其他会议之机进行祭祀。 千灯节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与之相适应的节日民俗也随之 传入。佛教在我国传播已有2000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龙江蒙古族的祭“明干珠兰”(千灯 祭),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逝世忌 日,每年的这一天夜里,黑龙江蒙古族同胞都要点燃很多“珠兰”(佛 灯)来纪念,故称“千灯节”。
      掌灯以后,以户为单位进行祭祀,用荞 麦面做一个方形灯盘,盘中荞面呈地垄形,垄沟里每隔3厘米插一根 佛灯草做灯捻,每一根灯捻为一灯,然后在灯盘垄中放置黄油或植物 油。每盘灯捻的数量多少不一,一般都按佛教习俗做108个灯,也有 按蒙古族习俗做99个灯的。
      除了这一盘大灯,还要做一些一个捻的 小型单灯,放置在窗台、门旁、仓房、马棚、牛棚、羊圈、勒勒车、大门口、 路边等地。盘灯做好后,放在桌子上,全家动手把灯捻燃着,然后给灯 磕头,拜毕,全家守灯,直到油燃尽熄灭为止。同天夜里,寺庙也要举 行庙会,庙堂里灯火辉煌。
      喇嘛们排着队到大街上放灯,寺庙附近的 蒙古人,带上自己做的“珠兰”,也到庙里祭拜。把“珠兰”点燃后放在 寺庙院内任何一个地方,整个寺庙院内、庙堂、墙垣到处都是“珠兰”,_ 简直成了灯的海洋。 “那达慕”也称“乃伊日”,是游艺或娱乐的意思。在每年秋季 举行,日子不确定,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和 友好往来,同时加入民间竞技活动。
      主要项目有摔跤、赛马、射箭,其 次是物资交流、文艺会演。每当那达慕大会举行时,人们就会从四面 八方骑着马、赶着羊或坐着车向那达慕大会会场赶来。人们的喧闹 声、牲畜的嘶鸣声混成一片。那达慕大会幵始后,一方面进行传统的 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在会亲结友、喝酒行乐, 沸腾的草原为蒙古族同胞带来了节日的欢乐。
      杜尔伯特草原一年一 度的那达慕大会,在历史上除了战争、饥荒、灾害的年份外,从未间 断过。 过大年黑龙江蒙古族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为“过大年”。过 大年的程序包括祭祖、守岁、祭天、拜年等。除夕之夜,根据祖先“冶 铁出山”的古老传说进行祭祖活动。
      牧区在蒙古包外,农区在庭院 中,笼一堆火,火堆旁放一张小桌,上面摆上奶油、奶酪、奶干、白糖等 四碟白色食品和一个香炉、一壶白酒、一只银杯、一块肥羊肉。然后 家中长者,拿一根铁条投人篝火中,烧红后,放在砧子上用铁锤锻打, 象征祖先冶铁,并将“冶铁出山”的传说讲给全家听,这就叫“冶铁祭 祖”。
      讲完故事后燃放爆竹,接下来全家按辈分依次跪在桌前,长者 点燃三炷香插在香炉里,把酒斟满银杯,向天空洒祭,全家向篝火叩 三个头,把四碟白食、酒、肉全部投入篝火中,祭祖仪式结束。还有的 部落,大年三十在庭院过年的篝火中进行“图勒失邻”。所谓“图勒 失邻”,就是笼一堆篝火,將祭品焚烧,并向已故祖先的亡灵祈祷。
       据专家考证,这是辽代烧饭习俗的延续。祭祖仪式后回到蒙古包或 屋里守岁。午夜时,全家开始吃年饭,也就是辞旧迎新的饭。长者坐 上首,小辈坐下首。牧区习惯吃面条、全羊肉,农区则习惯吃水饺、炒 菜。饭后听民间职业的“豁尔赤”(说书人)或业余“豁尔赤”说唱 《乌力格尔》(故事)。
      室内灯火通明,欢歌笑语,彻夜不眠,直到东方 拂晓。黑龙江蒙古族过年时还有祭天的习俗。天亮前祭拜,南、西南 为祭天时的方向。《蒙鞑备录》云:“蒙人正月一日必拜天……”《蒙 古风俗鉴》载:“过了半夜,在天亮前祭拜上天,拜天时向南方、西南 磕完头后,再向西北、东南方向磕头。
      院内放桌点佛灯,以祭上天。” 新年当天清晨,按照古老的习俗,全家人穿上白色的“质孙服”,以此 象征吉祥。明朝以后,这个古老的传统习俗消失了。清晨,在门前的 “玛尼杆”上悬挂“禄马风旗”,然后开始拜年。 从小辈开始,依次向 长辈请安叩头,长辈受礼时要说几句吉祥的话语,并要赏赐些礼物。
       家庭拜年结束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新年饭,也就是新的一年的第一 顿饭。古时吃“白食”,近代习惯吃水饺。饭后,在牧区,骑着马在草 原上串蒙古包;在农区,到本家族、亲友、邻居家拜年。 。

    我***

    2016-06-25 10:52:4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