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乐府诗在唐朝的发展

首页

乐府诗在唐朝的发展

简述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作品、风格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2-09-27 16:10:55
  •   唐代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中期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游国恩等人编的《中国文学史》解释说:“‘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这里有三点须说明:一是用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这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在这场“新乐府运动”中,白居易、元稹等人起的作用最大,此外,张籍、王建等人,也是重要参与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出生于今河南新郑。
      他以刑部尚书致仕,但因他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多称其白傅或白太傅。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19、《唐诗纪事》卷50、《唐才子传》卷6及元稹《长庆集序》等文。 白居易是个少年天才。约在16岁时,他就写下了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受到了当时著名诗人顾况等的激赏。公元800年,他考中进士;6年后,他从小小的县尉干起。正是县尉这个需要整天与百姓打交道的官职,使他亲身体会到民间疾苦,为他后来创作“新乐府”诗歌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
      但在这一阶段,他创作的诗篇最著名的却是《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谏官,开始创作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其中颇多名篇,如《上阳白发人》描写了一位“入时十六今六十……一生遂向空房宿”的老宫女,《新丰折臂翁》刻划了一位“无奈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暴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的老翁,《红线毯》发出了“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愤怒的呼声,《卖炭翁》则抨击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宫廷掠夺。此外,《秦中吟十首》也表达了类似的含意,如《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如《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些作品,正如白居易自己在《新乐府序》中所称:“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确无愧于自己的宣言。 白诗在当时就广受欢迎。他在《与元九(稹)书》中不无得意地写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我)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稹也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这些关心民间疾苦、饱含人道主义关怀的诗篇,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白居易还有篇《花非花》诗值得注意:“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实在让人摸不清他写的是花、是雾、是梦、抑或是艳遇,堪称最早的“朦胧诗”。 目前较好的读本是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较好的选本是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的《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999年5月21日09时44分) 相传元稹和成都名妓、也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关系密切。他在四川任职期间,常与薛涛幽会私欢。可是,当元稹返京高就时,却不敢将薛涛一起带回,俩人从此分别。元稹曾寄诗与薛涛云:“……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云溪友议》卷9。
      案:薛涛,请参见《三位女诗人》一文)。 这件事很能代表元稹的特点:他一方面思想开放,另一方面却又时时被“礼”所牵制——这在唐代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参见《唐代传奇(上)》一文),主人公张生的经历,其实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莺莺传》的结局,是张生终于抛弃了莺莺,并有“善补过”云云的评价,常惹得后人不满。殊不知,这正是唐人的矛盾所在,并非如宋儒般道貌岸然地矫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74、《唐诗纪事》卷37、《唐才子传》卷5及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等文。
       或许有过太多这样的情感经历,元稹的情诗写得很好,读后常令人忆起青涩的青春岁月和朦胧而纯真的初恋情感,如《白云裳》:“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薰。闲倚屏风笑周?P,枉抛心力画朝云。”如《杂忆其四》:“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笼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
      ”如《离思五首其二》:“水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这些诗,曾让清人潘德舆痛心疾首:“《莺莺》、《离思》、《白衣裳》诸作,后生习之,败行丧身”(《养一斋诗话》)。但陈寅恪先生却说:“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元白诗笺证稿》)。
       陈先生所指的诗,还包括元稹的悼亡诗。元稹妻韦丛,字蕙藂,太子宾客(官名 )韦夏卿之女。当初韦夏卿选中元稹为女婿,元稹曾因此抛弃“莺莺”。韦丛嫁元稹后,元稹官卑俸微,经济窘困,但她却无怨无悔。她死后,元稹官运逐渐亨通,因此常为她的命苦和贤惠感伤不已,为她写出许多著名的悼亡诗,词浅情浓,读之令人感伤不已。
      如《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如《遣悲怀三首》:“谢家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百万,为君营奠复营斋。”“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回报平生未展眉。”《唐诗三百首》称:“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 当然,元稹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和白居易共同推动了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以往一般文学史只把他当作白居易理论的应和者,对其历史地位估计不足……元稹和白居易的文学思想是互相影响的,不能把它看做是白倡元随”(吴庚舜等《唐代文学史》第十三章语)。
      例如,正是元稹最早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积极响应,创作出类似的作品,才启动了唐代“新乐府运动”。 元稹的新乐府诗多写民间疾苦,如《田家词》:“愿官早胜仇早复,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用反语写出了农民困于重赋苦役的状态;如《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拼)死采”,描写了采珠人冒死采珠的艰辛;如《夫远征》:“送夫之妇又行哭,哭声送死非送行。
      夫远征,远征不必戍长城,出门便不知死生”,读后令人鼻酸不已。此外,他的小诗也写得好,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小***

    2012-09-27 16:10: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