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五言七言诗押韵只押平声韵吗

首页

五言七言诗押韵只押平声韵吗

 介绍的文中都说:没有反例。请教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否算仄韵?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19 16:27:28
      五言、七言诗,只是说一句里有五个字或七个字,并没说押韵为平或仄,也就是说,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有一些作品的韵脚既有平声字,也有仄声字,即平仄韵混用。押韵,是为了读起来有音律感,并不是为了好看。
    五言、七言诗,既有古体的,也有近体的,如楼主所举例子,即为古体诗、押仄韵。
      所谓古体,即周之前的风格;所谓近体,即周之后的风格,古体和近体的分界线为《诗经》。平声韵,读起来平和、悠扬;仄声韵,读起来短促、强烈。 二例分析: 例一为唐代李绅作品(也有人说作者应为聂夷中)“悯农二首之一”。例二为唐代孟浩然作品《春晓》。
       例一: 锄禾日当午 古:平平仄仄仄 ◆午【上声七?】 汗滴禾下土 古:仄仄平仄仄 ◆土【上声七?】 谁知盘中餐 古:平平平仄平 ◆餐【上平十四寒】 粒粒皆辛苦 古:仄仄平平仄 ◆苦【上声七?】【去声七遇】 锄、禾,皆平,午,入韵;故为平起首句入韵。
      按照五言三拗四救的原则,日、盘二字虽拗,下、辛二字却没救。 根据五绝押仄韵的格律进行比照, 五绝平起首句入韵格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很显然,此《悯农》之作是不符合五绝格律要求的,故是古体诗。 而午、土、苦三字皆为平水韵“上声七?”韵部。
      可见,无论是五言还是六言、七言、八言,都可以押平声韵或仄声韵,甚至可以平、仄声韵混用(当然,这种形式应尽量避免,若为意境所需,也无不可,包括重字)。 下面再看例二: 春眠不觉晓 古:平平仄仄仄 ◆晓【上声十七筱】 处处闻啼鸟 古:仄仄平平仄 ◆鸟【上声十七筱】 夜来风雨声 古:仄平平仄平 ◆声【下平八庚】 花落知多少 古:平仄平平仄 ◆少【上声十七筱】【去声十八啸】 五绝平起首句入韵格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按照这个格律要求比照,一、二句符合,而三、四句不符合。也就是说,这首《春晓》也是古体诗,不是五绝。 再看韵脚。晓、鸟、少三字皆为平水韵“上声十七筱”韵部,押仄声韵。 从平水韵韵部汇兑表中也不难看出,除平声(含上平和下平)韵部之外,上声、去声、入声三个韵部都是仄声韵。
      如果只能用平声韵脚,那上声、去声、入声三个韵部又是做什么的呢? --------------------------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可以用仄声韵。只是仄声韵过于短促和强烈,而人们又往往都向往平和、悠扬,所以仄声韵的使用频率不如平声韵多而已。
       [云水霜天]拙见,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1***

    2018-02-19 16:27:28

其他答案

    2018-02-19 19:27:28
  •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声基本上就是我们四个声调里面的一二声,上声对应现在声调里的三声,去声对应四声  入声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只在一些方言中保存。所以,上面的那两首诗算是仄韵,因为韵脚基本是三声。

    夏***

    2018-02-19 19:27:28

  • 2018-02-19 19:27:28
  • 不是的,可以压仄声韵。拿你举的例子来分析。
    锄禾日当午,⊙平平仄仄,
    汗滴禾下土,⊙仄仄平平。(韵)
    谁知盘中餐,⊙仄平平仄,
    粒粒皆辛苦。平平仄仄平。(韵)
    这是一首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韵脚在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上,“土”和“苦”同属于去声【六语】韵部,压仄声韵。
    再看第二首,和上一首是一样的,同属于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春眠不觉晓,⊙平平仄仄,
    处处闻啼鸟。⊙仄仄平平。(韵)
    夜来风雨声,⊙仄平平仄,
    花落知多少。平平仄仄平。(韵)
    韵脚在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上,“鸟”和“少”同属于去声【十七筱】韵部,压仄声韵。
    只要是同一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的时候用,掌握了这个就可以自己写诗填词了。

    蓝***

    2018-02-19 19:27:28

  • 2018-02-19 18:27:28
  • 古风古绝里是可以押仄声韵的,发展到后来大部分押平声韵,按照我们老师的说法,可能是当时社会或者文学上的一种约定俗成。就像事物发展到一个阶段的规定。

    1***

    2018-02-19 18:27:28

  • 2018-02-19 18:27:28
  • 对于平仄,一般是这样:
    初学的,启蒙要求,需要平仄对应
    高级的,立意和语境优先,平仄和声韵可以一两处不去管
    你去看看大诗家,大词家,多数作品不是按照平仄和声韵的格律来写的,甚至很多传世名联都不是严格平仄的
    你要明确一点,不是诗词去就平仄和声韵,而是平仄和声韵来就诗词, 搞颠倒了这点,就真成了作茧自缚,舍本逐末了。
    

    宣***

    2018-02-19 18:27:28

  • 2018-02-19 16:27:28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你所说的应该属于古今不同音的原因吧。 不好意思。。后来又查了一下资料。你这个情况不属于古今音。没有反例这句话是不对的,只能说大部分押平声韵。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 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另一首也是仄韵。

    x***

    2018-02-19 16:27:28

  • 2018-02-19 10:27:28
  • 很想以回答的形式与你切磋这个问题,可我不敢,引起争议是小,影响大家的心情事大。
    关于韵律的作用有二。一是破译,二是写作。
    时下人们对古文学只看表层,就跟赏阅汽车一样,外表的棱形线条优美就深受欢迎,可有几人重视过棱条是加强筋能有效保护人身安全呢?
    楼主如想破译就不需要讲求韵律,如不能破译掌握了韵律也没用。因为平仄的尺度是一门艺术。

    1***

    2018-02-19 10:27: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