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想一读三毛的作品,可推荐最有代表性的吗?

首页

想一读三毛的作品,可推荐最有代表性的吗?

我没有读过三毛。
最近想一读三毛的作品,
可推荐最有代表性的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08 08:33:31
    《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倾城》、《我的宝贝》、《闹学记》

    带***

    2018-04-08 08:33:31

其他答案

    2018-04-08 07:33:31
  • 《闹学记》不很闷的一本书

    张***

    2018-04-08 07:33:31

  • 2018-04-08 03:33:31
  •   我看过了<雨季不再来>觉得很好的,但不在的你的年龄是多少,因为我想青少年也许会更喜欢这本书一些的,特别是女孩,我觉得,但她的代表作应该是<撒哈拉故事>      为情而来,为情而去 
    1991年1月4日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海内外传媒纷纷报道,人们对她仅48岁就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扼腕痛惜, 又深深怀念她那些浪漫、传奇、抒情的作品。
       三毛的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倾城》、《我的宝贝》、《闹学记》等。三毛,在读者心中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作风独特、不拘小节的奇女子 三毛本名陈懋平,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浙江省定海县,后随父母到台湾。
      3岁时三毛学写字怎么也学不会“懋”字,于是就自己作主把名字改成陈平,小小年纪便初露特异的性情。 在父母眼中,三毛是个极端敏感和神经质的人,少年时身体瘦弱,性格内向,学校课程含到初二就不肯再去,父母只好让她休学,负担起教育她的责任。父亲教她英文、唐诗,还请了钢琴老师到家里教音乐,国画教师教画画,让她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自我充实。
       后来,三毛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旁听,这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她从此踏出自闭世界,开始追求知识,并轰轰烈烈地恋爱。这时期她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散文,后收入《雨季不再来》一书中。这些作品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真实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过程中的感受。
       神话般的撒哈拉,刻骨铭心的恋情 19岁那年,三毛念到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便因为情感的纠葛远走他乡。初出国门的三毛在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的情况下,却进入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后来又进了柏林歌德语文学院。念书期间,她的足迹踏遍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等地。
      她酷爱旅行,曾游历过50多个国家,后来她撰写的歌词《橄榄树》就是描写流浪者心情的。 三毛在西班牙期间, 结识了西班牙青年荷西,当时还只是中学生的荷西向她求爱,遭到拒绝。但荷西并不气馁,要她等待6年。随后,三毛有了一个恋人,但这个恋人不久就去世了。
      她悲伤苦闷、绝望、甚至想自杀。有一天,她无意中翻看一本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那粗犷的、广漠的、闻名于世的大沙漠,立即吸引了她。为了摆脱个人生活的不幸,向大自然寻找安慰和刺激,她决心去撒哈拉沙漠。这时除了她父母的鼓励以外,还有一个朋友,不阻止三毛,也不笑话她,更不拖累她。
      他,默默地收拾了行装,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她单独去非洲,他好照顾她。 这个朋友就是爱恋她达7年之久的荷西,这时的荷西已是全西班牙仅有的28个潜水员中的一个了。荷西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三毛,使她决心跟荷西浪迹天涯。她们在沙漠中结了婚。
       三毛与荷西共同生活了6年, 这是一段神仙眷属般的婚姻,他们在沙漠中安了家,相亲相爱地生活。在神话般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在和沙哈拉威人接触中,三毛变得生气勃勃,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和人类。她禁不住拿起搁了10年的笔,重新开始写作。 这一段生活应该说是三毛一生中最充实快乐的日子,也是她创作的旺盛阶段。
      这时期她的作品有《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沙漠观浴记》等等,其风格大大有别于她前期作品的伤感低沉,洋溢着“健康、豁达、洒脱不羁”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神话破灭,最终选择死亡以“赴约” 正当三毛的生活和创作都展现蓬勃生机的时候,多舛命运的风暴颠覆了她和荷西共同营造的幸福之舟。
      1979年深秋,他俩在帕尔马岛,有一天,荷西下班后又去潜水捕鱼,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两天后,人们才找到淹死了的荷西。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我所有的感情都随荷西而去。” 荷西的死成为三毛心中无法忘怀的痛苦,虽然她的父母把她从帕尔马岛接回台北老家,她也极力想从这一巨大打击面前摆脱出来,但总的来说,她这段时间的心境是消极的,台湾作家朱天心曾比喻三毛追索生命真谛,如同吸毒一般愈陷愈深。
       虽然如此,三毛仍信誓旦旦保证:决不自杀。我们读三毛后期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主要写荷西逝世后自己的生活感情,对荷西的追忆,痛惜和悼念,对父母的感恩和眷恋。作品主要以散文形式来叙写生离死别的悲哀和痛苦,文章显得深沉、忧郁,让人感觉到她一直在找一个赴约的方式。
       三毛在荷西死后数度回台、出国。1989年4 月前往大陆与“三毛爸爸”陈乐平会面,在大陆掀起一阵高潮。但在叙述大陆之行的作品中,已可嗅出三毛洞悉生命本质,回归玄虚的气息。后来当她编剧的《滚滚红尘》得了最佳电影奖后,三毛曾说:“现在应该可以了却憾事了吧!” 三毛终于没有遵守她的诺言,弃她的亲人、读者而去,去赴她的约会,对于她的性格,她的死,人们可能各执一词。
      她只有48岁的生命,但她的人生经历并不短暂,她的作品是永恒的。 。

    w***

    2018-04-08 03:33: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