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青海省贵德县古城墙

首页

青海省贵德县古城墙

青海省贵德县古城的城墙修建的年份?城墙在什么时候经历过修复?请尽量说得详细一点。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12 01:45:44
  •   贵德旧为吐蕃地,早在西秦灭凉后不久,吐谷浑占领此地,首领阿豹就始筑浇河城。元代至元年间置贵德州,再次筑城,后废。明洪武三年,征西将军邓愈开赴其地,七年,委河州左卫指挥修筑土城。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至十二年土城告竣,万历十八年增修。  

      据贵德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

      贵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门外皆有瓮城。
      南瓮城门东向,北瓮城门西向,均为明后期筑成。南瓮城内有坐南向北的关帝庙,雕梁画栋,檐下用木栅栏护围。南门顶建有城楼,在清同治六年变乱中被焚,后修复,上下两层。

      据当地史料记载,大约在民国初期古城北门瓮城失修,因为雨水过多,造成城墙多处塌陷,危及北城门及北门顶真武殿。
      民国18年,时任国民政府县长的姚钧在地方捐助下重新修复,并亲笔书定“太平门”木刻匾额。目前南城门上的砖刻“天启门”、瓮城门上有砖刻“河阴重镇”横匾依旧保存完好。

      据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在城内街市南北向的有南门街、北门街(后称王家街)、仓门街、北向街共4条。
      以今南北街为界,当时东侧有何家街(后改为兴文卷)、衙门街等。

      昔日繁华

      据了解,贵德城里的街巷大概是从明清时代逐步行成的。除了官方衙署仓库、武场、社校外还有寺庙、祠观和部分商贸店铺、民居院落。
      据当地史志记载,在清同治前后,这些官方建筑、宗教建筑和民间建筑的面积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鼓楼街,名称来历不祥,后称田家街。当地史料记载,清同治时有田姓一户居住,后家道败落。

      寺门街(后称蒋家街),此街北边原有清真寺,寺门南向,因此而得名。
      同治六年。寺院被焚毁于战火。据贵德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1939年,时任贵德县县长的吴世瑾在此开办造纸厂,用狼毒根、马蔺草作原料,制造草麻纸,在远近颇有名气。

      法院街在过去并没有街名,清代儒学训导署在这条街上,民国34年设立地方法院后就有了今天的名称。
      据《贵德史话》记载:此街居民赵姓一户,祖籍秦州礼店(甘肃陇西县一带)。祖先赵鉴,明洪武时期赠武略将军,官至副千户,辖贵德东山赵家沟。城内建将军府(已故赵冠华住宅处),门巷前有木牌坊,至1949年前后尚存。明洪武27年,皇帝加封表彰,有黄缎绣青龙边的“浩敕”,原赵氏光祖保存,后被青海省档案馆收藏。
      

      关于赵鉴本人事迹,《西宁府新志》记载:“赵鉴,贵德人,本秦州籍,洪武十九年,以镇抚剿野麻谷贼番,亲提兵至界察形势。密林内番贼猝至,迎敌身著数矢,仍力疾战,右胁又伤,为贼所执,不屈,遂遇害。事闻,赠忠显将军,世袭千户,子镛袭。
      ”据《贵德县志》记载,赵氏对赵家沟八庄辖地的治制沿袭至民国时期,该地居民每年向将军府纳粮应差。

      古城遗存

      贵德古城内,从明初至清乾隆十二年(1746)繁华热闹了一个时期,以后商业贸易市场逐渐移到了城外。
      城外街面上商号店铺相连,旅店摊贩栉比。据《贵德史话》记载:被称作“贵德王”的马元海初到时贵德孓然一身,寄居在郭拉村祁之灿(清朝贡生)之家,但数十年之后马元海先后大兴土木修建了郭拉公馆、石家糟“熙圆”、河西格尔加“花亭”等私邸,还在今高红崖、新街、多哇、尖扎康杨等地修了简易的公馆。
      在城外街面上马元海占地修建的砖木结构三面两层楼房30余间,大门顶有其秘书王翼天书写的“本固枝荣”的匾额。

      贵德历史上最繁荣的街市莫过于东街,这条街起自北关药王楼,经东栅门直通黄河滴水崖渡口。 卫门街在明末还有蒙古人居住,故有达子街名称,并有把总、照磨署。
      东城墙根有小校场,占地40余亩。同治六年毁于兵火,后有韩氏一门居住(已迁居西宁)。街口有水渠口,称韩家坝,是城中分水口,今人不知韩家,但知韩家坝。

      韩家两代敕封“文林郎’的有韩镇三、韩家明,贡生韩家声特授合水训导。
      庠生韩家起,凛生韩家鉴。韩家明之子韩树义、孙韩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父子同科荣中举人。韩家门楣上有“父子同科”匾额直挂到民国后期。韩家后人多有成才者,出了好多大学生,有多人考入的还是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牌大学,因此韩家在当地有“大学生摇篮”的美称。
      

      玉皇古阁

      文庙和玉皇阁是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峻工。
      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
      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传统特色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玉皇阁是贵德标志性的建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本地人,玉皇阁是骄傲,它在青海类似的建筑中数第一呢。
      对于外地人来说,知道贵德的人一般都知道玉皇阁,到了贵德就必到玉皇阁。

      玉皇阁是建筑在土筑砖包、高9.9米台地上的三层歇山顶式阁楼,坐北朝南,阁高15.6米,总高25.5米。阁楼斗拱衬托,雕梁画柱。
      屋脊楼空砖雕饰以龙兽,四竖脊殿角飞起,下挂风铃。踏上32级砖砌台阶,便来到阁楼第一层屏风式门前,两侧花墙下砖墙各以三条砖雕花草图案装饰,浮雕刀法细腻精确,线条流畅。

      玉皇阁初名万寿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清道光十一年增修,同治六年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重修。
      它前有文庙,东有关岳庙,西有城隍庙,整个建筑布局紧凑,中心突出,合起来凸显出它的宏大气魄和精巧华丽。

      玉皇阁古建筑群坐落在县城北大街北端。玉皇阁的第一道门是文庙前的棂星门。这是一座虎殿顶牌楼,三开间,中间宽而两边间略窄。
      门楣牌匾上“腾蛟起凤”4个大字苍劲有力,神采飞扬。进棂星门,走下数级石阶,就来到了文庙前院。院中间是一座装有雕花护栏的水泥拱桥,建在椭圆形水池——泮池上。贵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泮池,原为学宫前的水池,是当年文人墨客们饮酒赋诗、赏月抒怀的地方,一般都建在有文庙的地方。
      

    本***

    2018-10-12 01:45: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