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红楼梦》中的情空说是什么意思?求解。

首页

《红楼梦》中的情空说是什么意思?求解。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22 01:31:45
  •   试说红楼三玉--红楼中的情空观
    在《红楼梦》中,有三块美玉:妙玉、宝玉和黛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玉呢?三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1 红楼中的情空观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交待了这部书的来龙去脉:这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多出的一块石头,被弃在青埂峰下。
      石头因无材补天,“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听僧道说起红尘乐事,便打动凡心。于是,在僧道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块美玉,跟随主人下凡历劫。待劫终之日,又复还本质,回到了青埂峰下。只是那石头上,却记载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后来,有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偶然看到石头上的故事,便被其吸引。
      从此“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在佛教中,“空”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一切终属空虚;“色”为万物本体(空)的瞬息生灭的假象;“情”是对此等假象(色)所产生的种种感情,如爱、憎等等。 这两个故事对照来看,则颇有趣味。
      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思凡:一块混混沌沌的石头,听到人说起尘世繁华,便动了凡心――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二)悟空:石头变成了一块美玉,下世历劫,劫终为“空”――空空道人“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三)归情:石头在劫终之日,又复还本质,回到了青埂峰下――空空道人遂成“情僧”。
       第一个阶段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妙玉。最初是“无瑕白玉”,身在槛外;后来却生“思凡”之意,堕于红尘淖泥。妙玉可以说是从“槛外”走进了“槛内”,所谓“因情入世”。 第二个阶段的经历,则让人想起宝玉。宝玉由一个“情种”,经历了一番“梦幻”,最后“悟空”,而至“悬崖撒手”。
      宝玉可以说是从“槛内”由走向了“槛外”,所谓“悟空出世”。 第三个阶段的经历,石头回归情根(青埂),在书中“大旨谈情”。从它与空空道人的“笑答”来看,其心态已经大有不同。 这三个阶段,概括了作者情空观的演变过程。 关于“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脂批言:“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因未能入选补天,无奈之中有着不甘;而在经历了一场浮世红尘梦后,则是自甘堕落情根,无怨无悔。 石头由始至终,经历了一个由“不甘”到“无悔”的心路历程。
    2 红尘梦中的“三生石”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可见,“身前”、“身后”,亦不可忽略。这是石头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枉入红尘”,再加上“身前”和“身后”,则构成了石之“三生”。此亦“三生石”也。 在书的开头,便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可见,“玉”为“石”在红尘梦中的幻像。
      “石”有三生,“玉”有三分。红楼三玉,便是这块“三生石”在红尘梦中的幻像。三玉的经历,便构成了梦版的“三生石”的故事。 既云是“梦”,那么时空交错也就算不得什么奇事了。
    2。1 思 凡 “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妙玉只喜欢这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由此,她便自称为“槛外人”。这是“槛外”的一块“无瑕白玉”,尚未沾染俗世的灰尘。 可是,来到大观园后,见了宝玉,于是便动了凡心。 妙玉的结局在前80回看不到,但从判词和曲子来看,恐怕是堕于红尘淖泥,由“槛外”走进了“槛内”。但是,她最终还违了“心愿”,与“王孙公子”无缘。
       妙玉的“思凡”,不禁让人想起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最初是“天不拘兮第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属于一种“空空”的状态。可是,在闻说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后,不禁“打动凡心”,才欲下凡历世。 可见,很少有人能够挡得住红尘中的种种诱惑,即便是顽石亦不能免,何况是妙玉?! 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可用于妙玉。
      
    2。2 悟 空 宝玉乃神瑛下凡。他生在“富贵场”、“温柔乡”中――这倒是石头的初衷。大观园花红柳绿、莺歌燕语。人间的春色,莫过于此了。 宝玉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切。“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可是,世事无常,家族遭难。
      他一下子跌到了社会最底层,从而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因经历了这一场黄粱美梦,终于悟得尘世繁华如同梦幻泡影。于是,因“悟空”而“悬崖撒手”。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宝玉可以说是从“槛内”走到了“槛外”。
      石头在历劫后,也还其“本质”,跳出了红尘。 所谓“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可用于宝玉。
    2。3 归 情 黛玉是什么来历呢?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有绛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于是,后来遂有“还泪”之说。 可见,绛珠可堪为“情”之精魂;而绛珠之魂,就附在黛玉身上。黛玉为“花魂”所在,亦是书中的灵魂人物。 黛玉之“黛”,亦大有深意:“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既用“画眉”之说,足见其情意了。 脂批中说黛玉是“情情”。“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可见,绛珠虽苦,却是没有怨言的。在我看来,黛玉的状态和作者最为相似:痴心不改,无怨无悔。黛玉葬花,作者亦在葬花。两人都是“泪尽而逝”。
       “三生石上旧精魂”。“石”有三生,终归于“情”。
    3 人生三境界
    “石”有三生,“玉”有三分,人生亦有三境界。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到最后,还是终归于“情”。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空”,但含义有别:前者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后者则是历练后的彻悟;还有两个“情”,其含义亦不同:前者是自然的“见色生情”,后者则是悟彻后的无悔。
       宝玉初好庄子,后来至于“悟空”,其思想经历了一个由“道”而“佛”的过程。从“空空道人”到“情僧”的演化,便体现了作者由“空”而“情”,由“道”而“佛”的复杂历程。 但是,作者的思想并不止于“佛”。“情僧”之谓,与“意淫”一样,是作者自创的一个词儿,都是为了表达其独特的人生理念。
      既云是“僧”,则是借助了佛教中的一些概念;但其内涵却是“情”,与佛家又有所不同。看来,作者最终并未归于佛道。 深悟佛道,自可成仙。可是,这块石头却是“只羡鸳鸯不羡仙”,自甘堕于情根(青埂),可谓痴矣!“都云作者痴”,石头亦是满怀痴情。 人之初,人都像那块石头那样,是一片白纸,后被尘世繁华所吸引,身陷其中;在有一番经历后,有的人仍沉迷其中,有的人则就会有所觉悟;在觉悟后,也有两条路:一种是心冷意冷,万事不关心,而一种则是仍然满怀深情和热肠。
      后一种是更难做到的。 彻悟之后,绝尘而去,自是高人;但这与“石头”在历尽沧桑后,仍然笑谈人生相比,似乎还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看明了,悟透了,仍能无怨无悔,则更是可敬可佩。

    点***

    2018-10-22 01:31: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